字词 | 何其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 何其芳1912—1977诗人、文艺理论家。四川万县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南开中学等校教书。1938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贺龙部队在晋西北、冀中抗日根据地生活过一个时期。后两次被中共中央派往重庆,任中共西南局文委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党委委员、学部委员,《人民文学》、《文艺报》编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艺评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长期迫害。1977年病逝于北京。所作诗歌有:《预言》、《夜歌》等;散文有:《画梦录》、《还乡杂记》等;文艺论文有:《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何其芳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四川萬縣人,1912年生。幼年入私塾,14歲入中學。1928年夏赴上海。次年秋赴北平,開始創作並發表作品。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5年畢業。曾至天津南開中學教書,不久又至山東萊陽縣城教書。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回四川在家鄉師範學校教書,創辦《川東文藝》。1938年初赴成都,一面教書,一面寫雜文; 9月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教員;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7月任文學系主任。1944年5月,被派往重慶先後擔任四川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副社長。次年1月回延安,抗戰勝利後又赴重慶。1947年3月,回延安; 10月在河北西柏坡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時,曾任朱德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選爲全國文聯委員。歷任馬列學院教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黨委委員、學部委員,《人民文學》编委和 《文學評論》主编。爲第一、二、三届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著有詩集《預言》、散文集《畫夢録》、《我歌唱延安》、《生活是多麽廣闊》、《我們最偉大的節日》等。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诗人、散文家。四川万县人。193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画梦录》。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诗集《汉园集》。早期作品反映了追求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艺术上明显地受唯美主义影响。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山东的中学教书。抗战后回四川,写的一些短诗,大都收在第一部诗集《预言》中。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期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歌唱青春和人民,赞美新的生活,在青年中影响较大。1942年后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副社长、朱德的秘书等职,出版散文集《还乡杂记》《刻意集》《星火集》及续篇,诗集《夜歌》,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文论《西苑集》《论〈红楼梦〉》等。有《何其芳散文选集》《何其芳文集》。 ☚ 辛笛 芦荻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2.5—1977.7.2原名何永芳,笔名有桑珂、傅履冰、劳百行等。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中国公学读预科,1931年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新月》、《诗刊》上发表作品。1936年3月与卞之琳、李广田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合出诗集《汉园集》,受到诗坛的注目。1935年秋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山东莱阳等地中学教书,接触到社会生活,懂得要关心“人间的事情”。抗战爆发后,回到故乡万县和成都工作。1938年8月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从此告别了过去,加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写出新作《我歌唱延安》、《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来辑成诗集《夜歌》(重庆诗文学社1945年版),标志着诗歌艺术走向了成熟。1939年冬到1940年春,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冀中抗日根据地深入生活,同年2月回“鲁艺”任文学系主任。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1944年到1947年间两次被派往重庆工作,担任《新华日报》副社长,从事国统区的文艺理论和宣传工作。1945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诗集《预言》。1948年初到河北省平山县解放区参加土改和整党工作。为欢呼新中国的诞生,他重执诗笔写了《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一诗。建国初期在马列主义学院工作。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任《人民文学》、《文艺报》编委。建国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共出版7个论文集: 《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 《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 何达 何钟辛 ☛ 何其芳 何其芳(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诗歌卷)在创作《预言》的同时,他写下了大量散文,结集为《画梦录》、《刻意集》和《还乡杂记》三种。他早期的散文以“喜欢”写“梦中道路的迷离”为特色。收在《画梦录》中的作品多是以散文诗的笔调抒写自己孤寂灵魂之颤动,刻划了一个孤独而又忧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心里的气候”和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雨前》)。他对着书本沉思,从维特的“一挥手”到阮籍的“痛哭而返”,再到“印度王子出游”(《独语》),表现的是对人生秘密的玄想。作者通过对身边景物,书中世界的精微体察,将自己的刹时印象、幻觉、感受加以诗意化的表现,抒发的是一个不满现实,但又囿于书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感伤。《刻意集》承续《画梦录》的主题,是作者的思想“从一个充满了热情与泪的梦转入了另一个虽然有点儿寒冷但很温柔很平静的梦”后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有“以散文叙述故事”的《王子猷》,有“对话体的散文”《夏夜》,但描写的重心仍然“只倾听那些心灵的语言。”(《刻意集·序》)《还乡杂记》是作者到山东一个小县中学教书后看见了“茅草屋顶”,又在一个暑期回四川老家接触了社会现实之后的收获,是在现实的鞭子警策下,从梦里惊醒过来后的愤怒歌唱。作者诅咒黑暗,抨击现实,在山乡人生的动人描写中融铸着作者的“粗了起来”的感情和清醒的批判意识。到延安之后的散文、杂文、报告文学作品大都收进了《星火集》和《星火集续编》,体现了解放区新生活对作者的召唤,他歌颂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语言风格也走向素朴、明朗。他的散文以抒情性作品成就最大。他善于捕捉事物的霎间特征来渲染一种气氛,表达一种情绪,语言瑰丽,讲究色彩和情调,但过于刻意雕琢,后期散文质朴健朗,但质胜于文。他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抒情散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何为 何家英 ☛ 何其芳 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人。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早年写有诗集《预言》和散文集《画梦录》等,还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过诗集《汉园集》。1938年赴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出版过诗集《夜歌》等。解放后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出版《何其芳诗稿》及文学论文集多种。 何其芳1912~1977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永芳,万县人。1929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公学预科。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出版诗集 《预言》、散文集 《梦画录》。抗战爆发后返川,先后在万县、成都创办 《川东文艺》、《工作》杂志。1938年夏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文学系主任,创作 《我歌唱延安》,是其创作的新起点。继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会委员、四川省委委员和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1948年任朱德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文学评论》 主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著作 《何其芳选集》3卷、《何其芳文集》6卷等。 何其芳诗人。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1912年2月5日生。193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教师,创作诗歌、散文。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院任教。1941年发表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在青年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在马列学院(即中央高级党校)任教。曾被选为第1~3届全国政协委员,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诗集《夜歌》、《预言》等,《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等。1982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何其芳文集》,共6卷。1977年7月24日病逝。 何其芳 231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艺批评家。四川万县人。1931年至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此时着手诗歌和散文创作。出版过诗集《汉园集》(与李广田、卞之琳合著)、《预言》、散文集《画梦录》。毕业后,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教学。抗战爆发后到四川万县师范和成都中学任教,创办《工作》杂志,发表了不少散文。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次年回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文学系主任。1940年至1942年创作《生活是多么宽广》等诗作,结集为《夜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后主要转向文艺批评。1944年到1947年曾两次被派去重庆担任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长等职。此期的文艺论文结集为《关于现实主义》。解放后,当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出版有《关于写诗与读诗》、《论红楼梦》等。 ☚ 萧红 杨朔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He Qifang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12年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大家庭。幼年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 ☚ 瞿秋白 俞平伯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Heqifang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1931年考入北大哲学系, 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 《汉园集》, “汉园三诗人”之一。1938年到延安, 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写有许多诗作和散文。解放后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何其芳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星火续集》。何其芳早期的作品表现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具有细腻、缠绵而低徊的情调,艺术上有唯美主义倾向。后期的作品风格趋向朴实明朗,追踪现实生活,语言也比早期朴素无华。文学评论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著作收入 《何其芳文集》6卷本。 ☚ 萧红 杨朔 ☛ 何其芳 何其芳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生于1912年,卒于1977年。曾用笔名傅履冰、何启放等。四川万县人。何其芳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在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作品。1932年,何其芳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同时进行散文和新诗的创作。这一时期的新诗作品,大多收入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 散文作品收在《画梦录中》; 小说、戏剧作品收在《刻意集》中。1935年,何其芳大学毕业以后,来到天津在南开中学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回到老家四川,并在一个县城的师范学校任教。这 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收入 《还乡杂记》中。1938年秋,何其芳由成都辗转来到延安,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这一段时间创作的作品,大多收入《夜歌》、《星火集》中。1944年,何其芳调到四川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等。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 《星火集续编》、《关于现实主义》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何其芳曾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何其芳一生投身革命事业,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出版有 《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论 〈红楼梦〉》、《诗歌欣赏》等著作。 ☚ 陈荒煤 张天翼 ☛ 何其芳1912—1977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早期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多传达个人的苦闷和迷茫。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文学系主任。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其创作有明显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主要著作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自幼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1931年至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早期的作品表现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938年夏到延安参加革命,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随贺龙部队经晋西北到冀中根据地。这段经历,标志着他开始踏入一个新的生活经历。1939年夏又回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主任。1942年整风运动后,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1944年4月至1947年,何其芳两次赴重庆工作,任中共南方局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7年3月回延安,10月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土改、整党等。自1948年底起,多年在马列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党委委员,学部委员,《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主任。何其芳是我国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写下了许多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文学论文,在文艺理论和评论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左”的思潮盛行的年代里,他着力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错误。这种科学精神和理论勇气,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和运用的文学形式。粉碎“四人帮”后,写了怀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诗歌和回忆录。如1976年发表的长诗《献给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回忆录《毛泽东颂歌》等。 ☚ 艾青 光未然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现当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生于四川万县一封建家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学习期间,写有充满忧郁哀婉情调的《燕泥集》和《预言》等诗集,艺术上倾向唯美主义。抒写寻求光明而不可得的散文集《画梦录》,以惆怅的思想情怀和脓丽精致的艺术特色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员,三年后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不久随部队到冀中根据地。此时所写《刻意集》、《还乡杂记》等散文集,开始挣脱梦幻面向现实,表现时代的气氛。1939年回到延安,至抗战胜利前后,写有诗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星火集续编》,或歌唱革命和人民群众,赞美为民族牺牲的英雄,或描写解放区的光明、抨击国统区的黑暗,刻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这些作品情绪乐观高昂,风格朴实明快。建国后在文学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著有《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诗歌欣赏》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 朱生豪 端木蕻良 ☛ 何其芳1912~1977He Qifangmodern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Works: The Han Garden,Our Greatest Festival,Prophecy,Night and Day’s Songs,Records of Dream Painting,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