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何其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何其芳1912—1977

四川万县人
中共党员。诗人,文学评论家。曾任《新华日报》社社长、朱德秘书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担任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著有《夜歌》、《燕泥集》、《西苑集》、《星火集》、《何其芳选集》等。
原名:何永芳
笔名:卜冬、禾止、劳之凤、劳百行、劳君乔、杨应雷、何志、邬夫哀、秋子、秋若、常奴问、砅砅、揪心
化名:何启芳、何启放、阿钫、和其芳
别名:何季芳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文艺理论家。四川万县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南开中学等校教书。1938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贺龙部队在晋西北、冀中抗日根据地生活过一个时期。后两次被中共中央派往重庆,任中共西南局文委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党委委员、学部委员,《人民文学》、《文艺报》编委,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艺评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长期迫害。1977年病逝于北京。所作诗歌有:《预言》、《夜歌》等;散文有:《画梦录》、《还乡杂记》等;文艺论文有:《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何其芳

何其芳评传
一个平常的故事
尹在勤
何其芳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172页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6月版153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何其芳研究专集
何其芳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易旺善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版706页
人民日报1977年8月5日,新华月报
1977年8期
衷心感谢他——怀念何其芳同志
忆何其芳
《何其芳评传》得失
巴金
荒煤
梅子
人民日报1978年8月20日
光明日报1978年10月22日
*文汇报1980年10月18日,新华文摘
1981年1期
忆何其芳
何其芳(作家小辞典)
栀亭光明日报1982年9月29日
读书1958年13期
热情的歌手和园丁——悼念何其芳同志
春蚕到死丝方尽——回忆何其芳同志
生命的烈火——忆何其芳同志
怀念何其芳同志
一个青年求教者的回忆——追忆敬爱的何其芳
同志
钱光培
王俊年
刘士杰
蔡仪
张梦阳
诗刊1977年10期
文学评论1978年5期
文学评论1978年5期
红岩1979年2期
北京文艺1979年8期
何其芳的早期生活和时代(导言) 文学研究动态1980年2期
对《何其芳评传》一个史实的补正
何其芳作品集目录
蔡靖富
朱金顺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当代文学研究参考资料1981年11期,何
其芳研究资料1982年1期
永远地怀念——回忆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年谱(初稿)
其芳老师在万县师范
俯首为牛 朗心如月——怀念爸爸何其芳
忆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与《川东文艺》
何其芳琐忆
何其芳散论
《何其芳评传》若干史实辨正
关于《何其芳评传若干史实辨正》的信
忆早期的何其芳同志
马靖云
章子仲
丽砂
何京颉等
野谷
向云鹄
何海若
章子仲
易明善
尹在勤
朱企霞
何其芳同志研究资料1982年1期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2年1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2年1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2年1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2年1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2年1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2辑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2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2年4期

回忆何其芳老师——访玉清同志
何其芳(1912—1977)
朱光灿
关志昌
齐鲁学刊1982年4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5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6册第44页
何其芳及其诗浅论
何其芳与《工作》
邢铁华
卞之琳
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5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1期,人与诗:忆旧说
新第85页
认真·严谨·朴质·热忱——回忆何其芳同志
忆何其芳同志如何领导科研工作
勇于探求真理的诗评家何其芳
何其芳在重庆撤退前夕对家属的安排
评价何其芳的主要文章目录索引
何其芳青少年时代的有关材料
何其芳与《江砂碛》半月刊
何其芳同志与1946年重庆的文学活动
忆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与《汉园集》
读遗诗忆故人——怀念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在天津——访毕奂午教授
何其芳在山东
其芳最后一次返乡之行
何其芳在成都成属联中
其芳老师关心青年二三事
忆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琐忆
何其芳同志与一九四六年重庆的文学活动
何其芳在莱阳
回忆大哥何其芳——访何永纹同志
有关何其芳和我被四人帮诬陷的一段史实
何其芳在重庆社会大学
何其芳与平山县张胡庄
何其芳在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
从梦幻中醒来——何其芳在天津南开中学
何其芳的第一次恋爱
访问捷克·东德·苏联日记(1952年6月9日
—7月24日)
劳洪
王平凡
古远清
陈友山
潘显一等
章子仲
罗泅
王觉
吕剑
卞之琳
甘永柏
章子仲
鲁海
何海若
陈见昕
芜鸣
野谷
何海若
苏执
鲁海
黄濂清
杨希稷
董复民
牟决鸣
杨津华
李辉
黄濂清
何其芳
新文学史料1983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1期
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2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2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2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2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2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2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3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3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3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4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4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4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4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3年4期
飞天1983年4期
飞天1983年5期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5期
胶东文学1983年6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4年5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4年5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4年5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4年5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4年5期
飞天1984年9期
开拓1985年5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7期
他是一位教育家——忆何其芳老师片断
关于何其芳的出国日记
何其芳别名、笔名录
回忆诗人何其芳
魂牵梦萦忆其芳
何其芳与杨吉甫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
何其芳
何其芳
何其芳
芜鸣
牟决鸣
易明善
白峡
牟决鸣
罗泅
方雪纯等
张敏孝
林曼叔等
李立明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7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7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8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8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8期
何其芳研究资料1985年8期
*中共人名录第187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00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辑第1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69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81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44页
何其芳小传
何其芳传略
哭何其芳同志
衷心地感谢他——怀念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
回忆何其芳同志
何凯歌
卓如
余冠英
巴金
舒兰
孙犁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384页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第152页
*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粹第1集第48页
巴金选集第9卷第367页
*北伐前后新诗作家和作品第199页
孙犁文集第3卷第306页

缅怀其人珍视其诗文
何其芳与贺敬之
何其芳(1912—1977)
何其芳
何其芳
抬头看手迹 低头思故人——追忆何其芳同志
方敬
张又君
编纂组
赵聪
黄俊东
臧克家
花环集第19页
作家剪影第22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9册第355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251页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89页
臧克家散文小说集(上集)第663页

何其芳

何其芳的为文和为人冯 牧人民日报1987年12月22日,文学评论
1988年2期
怀念何其芳同志唐达成光明日报1987年12月25日,文学评论
1988年2期
对文学与对真理的圣洁之爱——追怀何其芳
何其芳与诗派
刘再复
卞之琳
文汇报1988年1月5日
人民日报1988年1月7日

我所知道的何其芳同志
珍贵的往事——回忆何其芳同志
碑石——谈谈作为藏书家的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年谱
何其芳和象征主义
对新诗格律理论的贡献
何其芳与重庆社会大学
兴会淋漓诗意浓,直言雄辩情理深——诗人批
评家的何其芳
荒 芜
曾立慧
白 山
李光麾
姜 涛
谢会鹃
潘颂德
马兆政
边疆文艺1978年7期
武汉文艺1979年3期
图书馆学通讯1984年4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1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
何其芳研究1986年9、10期
何其芳研究1986年9、10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
何其芳传略
何其芳同志对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贡献——谨
以这篇小文纪念他逝世十周年
蒋勤国
邓绍基
新文学史料1987年2期
文学遗产1987年4期
读何其芳的一封未刊书简
“以自己的心温暖他人的心”——何其芳的编辑
生涯
易明善
蒋勤国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4期
编辑之友1987年6期
何其芳的文学青春
赤诚的诗人,严谨的学者
斯人已逝师范长存——缅怀何其芳同志的治学
风范
方 敬
刘再复
张 炯
新文学史料1988年1期
文学评论1988年2期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年2期
何其芳在莱阳
周扬、何其芳文艺思想比较
朱总司令的随从秘书——介绍何其芳给朱德当
秘书的一段经历
乔彩娥
冯宪光
王守福等
抗战文艺研究1988年3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3期
秘书之友1988年4期
论何其芳在当代红学史上的地位——兼评余英
时先生的“两个世界说”
薛瑞生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1期
何其芳的美学思想
何其芳和他的诗及“何其芳”现象——《中国新
诗库·何其芳卷·卷首》
陈 辽
周良沛
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2期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6期
“锦瑟沉封三十年,几回追忆总凄然”——试论
“何其芳悲剧”
郝明工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2期
一个知识分子的梦想与现实——从何其芳小说
未定稿看他的心态
翟大炳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2期
何其芳与《唐诗选注》
何其芳对鲁迅研究的贡献
何其芳的“童年王国”
邓庆佑
潘颂德
(日)秋吉久纪夫著
李雯节译
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2期
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2期
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2期
几多艰苦费筹谋——记文学学科科研管理者的
何其芳
马靖云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3期
何其芳与卞之琳
何其芳研究四十年(1936—1977)
“一个荒凉的海滨”——何其芳在上海
论何其芳早期的气质特征
何其芳在延安六年
何其芳在重庆的文化活动
论何其芳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
“你的名字是一个问号”——毛泽东与何其芳
忆何其芳
春蚕到死丝方尽
衷心感谢他——怀念何其芳同志
罗 泅
蒋勤国
蒋勤国
邵 薇
苏 柳
冉 庄
张梅梅
陈 微
荒 煤
王俊年
巴 金
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3期
何其芳研究1989年总13期
何其芳研究1990年总14期
何其芳研究1990年总14期
何其芳研究1990年总14期
重庆社会科学1993年1期
晋阳学刊1993年2期
毛泽东与文化界名流第101页
作家的怀念第45页,往事与哀思第85页
作家的怀念第53页
作家的怀念第40页,怀念集第118页,往
事与哀思第92页
抬头看手迹 低头思故人——追忆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小传
臧克家怀念集第172页,往事与哀思第96页
往事与哀思第83页
痛失良师——回忆何其芳同志杜书瀛往事与哀思第107页

灌溉满江华——回忆何其芳同志
何其芳(1912—1977)
吕香云
京 声 溪 泉
往事与哀思第12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106页

何其芳1912——1977

四川萬縣人,1912年生。幼年入私塾,14歲入中學。1928年夏赴上海。次年秋赴北平,開始創作並發表作品。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5年畢業。曾至天津南開中學教書,不久又至山東萊陽縣城教書。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回四川在家鄉師範學校教書,創辦《川東文藝》。1938年初赴成都,一面教書,一面寫雜文; 9月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教員;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7月任文學系主任。1944年5月,被派往重慶先後擔任四川省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新華日報》社副社長。次年1月回延安,抗戰勝利後又赴重慶。1947年3月,回延安; 10月在河北西柏坡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時,曾任朱德秘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選爲全國文聯委員。歷任馬列學院教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黨委委員、學部委員,《人民文學》编委和 《文學評論》主编。爲第一、二、三届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5歲。著有詩集《預言》、散文集《畫夢録》、《我歌唱延安》、《生活是多麽廣闊》、《我們最偉大的節日》等。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散文家。四川万县人。193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画梦录》。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诗集《汉园集》。早期作品反映了追求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情绪和对社会的不满,艺术上明显地受唯美主义影响。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山东的中学教书。抗战后回四川,写的一些短诗,大都收在第一部诗集《预言》中。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期的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歌唱青春和人民,赞美新的生活,在青年中影响较大。1942年后曾两次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副社长、朱德的秘书等职,出版散文集《还乡杂记》《刻意集》《星火集》及续篇,诗集《夜歌》,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文论《西苑集》《论〈红楼梦〉》等。有《何其芳散文选集》《何其芳文集》。

☚ 辛笛   芦荻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2.5—1977.7.2

原名何永芳,笔名有桑珂、傅履冰、劳百行等。四川万县人。1929年到上海中国公学读预科,1931年进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新月》、《诗刊》上发表作品。1936年3月与卞之琳、李广田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合出诗集《汉园集》,受到诗坛的注目。1935年秋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山东莱阳等地中学教书,接触到社会生活,懂得要关心“人间的事情”。抗战爆发后,回到故乡万县和成都工作。1938年8月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从此告别了过去,加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写出新作《我歌唱延安》、《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来辑成诗集《夜歌》(重庆诗文学社1945年版),标志着诗歌艺术走向了成熟。1939年冬到1940年春,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冀中抗日根据地深入生活,同年2月回“鲁艺”任文学系主任。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1944年到1947年间两次被派往重庆工作,担任《新华日报》副社长,从事国统区的文艺理论和宣传工作。1945年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诗集《预言》。1948年初到河北省平山县解放区参加土改和整党工作。为欢呼新中国的诞生,他重执诗笔写了《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一诗。建国初期在马列主义学院工作。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任《人民文学》、《文艺报》编委。建国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共出版7个论文集: 《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 《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 何达   何钟辛 ☛

何其芳

何其芳

(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诗歌卷)在创作《预言》的同时,他写下了大量散文,结集为《画梦录》、《刻意集》和《还乡杂记》三种。他早期的散文以“喜欢”写“梦中道路的迷离”为特色。收在《画梦录》中的作品多是以散文诗的笔调抒写自己孤寂灵魂之颤动,刻划了一个孤独而又忧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心里的气候”和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雨前》)。他对着书本沉思,从维特的“一挥手”到阮籍的“痛哭而返”,再到“印度王子出游”(《独语》),表现的是对人生秘密的玄想。作者通过对身边景物,书中世界的精微体察,将自己的刹时印象、幻觉、感受加以诗意化的表现,抒发的是一个不满现实,但又囿于书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感伤。《刻意集》承续《画梦录》的主题,是作者的思想“从一个充满了热情与泪的梦转入了另一个虽然有点儿寒冷但很温柔很平静的梦”后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有“以散文叙述故事”的《王子猷》,有“对话体的散文”《夏夜》,但描写的重心仍然“只倾听那些心灵的语言。”(《刻意集·序》)《还乡杂记》是作者到山东一个小县中学教书后看见了“茅草屋顶”,又在一个暑期回四川老家接触了社会现实之后的收获,是在现实的鞭子警策下,从梦里惊醒过来后的愤怒歌唱。作者诅咒黑暗,抨击现实,在山乡人生的动人描写中融铸着作者的“粗了起来”的感情和清醒的批判意识。到延安之后的散文、杂文、报告文学作品大都收进了《星火集》和《星火集续编》,体现了解放区新生活对作者的召唤,他歌颂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语言风格也走向素朴、明朗。他的散文以抒情性作品成就最大。他善于捕捉事物的霎间特征来渲染一种气氛,表达一种情绪,语言瑰丽,讲究色彩和情调,但过于刻意雕琢,后期散文质朴健朗,但质胜于文。他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抒情散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何为   何家英 ☛

何其芳

 现代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人。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早年写有诗集《预言》和散文集《画梦录》等,还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过诗集《汉园集》。1938年赴延安后,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出版过诗集《夜歌》等。解放后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出版《何其芳诗稿》及文学论文集多种。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永芳,万县人。1929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公学预科。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出版诗集 《预言》、散文集 《梦画录》。抗战爆发后返川,先后在万县、成都创办 《川东文艺》、《工作》杂志。1938年夏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文学系主任,创作 《我歌唱延安》,是其创作的新起点。继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委会委员、四川省委委员和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1948年任朱德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历任中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文学评论》 主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著作 《何其芳选集》3卷、《何其芳文集》6卷等。

何其芳

诗人。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1912年2月5日生。193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教师,创作诗歌、散文。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文学艺术院任教。1941年发表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在青年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在马列学院(即中央高级党校)任教。曾被选为第1~3届全国政协委员,第3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诗集《夜歌》、《预言》等,《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等。1982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何其芳文集》,共6卷。1977年7月24日病逝。

何其芳

231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文艺批评家。四川万县人。1931年至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此时着手诗歌和散文创作。出版过诗集《汉园集》(与李广田、卞之琳合著)、《预言》、散文集《画梦录》。毕业后,先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教学。抗战爆发后到四川万县师范和成都中学任教,创办《工作》杂志,发表了不少散文。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次年回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文学系主任。1940年至1942年创作《生活是多么宽广》等诗作,结集为《夜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后主要转向文艺批评。1944年到1947年曾两次被派去重庆担任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长等职。此期的文艺论文结集为《关于现实主义》。解放后,当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出版有《关于写诗与读诗》、《论红楼梦》等。

☚ 萧红   杨朔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He Qifang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12年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大家庭。幼年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
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开始接触新诗。1931至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大学期间正式开始创作并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录》出版,次年出版了他的第一个散文集《画梦录》,并获《大公报》文艺奖金。早期诗歌多收在《预言》集里。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开始了他的诗的生活和创作。1938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并随部队深入其他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抗战以后何其芳的重要作品有散文集《还乡杂记》(1943)、《星火集》(1945),诗集《夜歌》(1945)等。
何其芳的诗文,随着作者自身的思想发展有一个从个人走向时代的明显变化。但总的特点是鲜明的,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切思考,诚恳地坦露自己的感情,特别是他在艺术形式上,执著追求意境的优美和谐,这使他的诗、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何其芳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担任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至1984年出版的《何其芳文集》(6卷本),收录了他的绝大部分作品。他的诗歌《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生活是多么宽广》,散文《我歌唱延安》以及《关于修改文章》被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 瞿秋白   俞平伯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Heqifang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1931年考入北大哲学系, 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 《汉园集》, “汉园三诗人”之一。1938年到延安, 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写有许多诗作和散文。解放后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何其芳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星火集》、《星火续集》。何其芳早期的作品表现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具有细腻、缠绵而低徊的情调,艺术上有唯美主义倾向。后期的作品风格趋向朴实明朗,追踪现实生活,语言也比早期朴素无华。文学评论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著作收入 《何其芳文集》6卷本。

☚ 萧红   杨朔 ☛
何其芳

何其芳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生于1912年,卒于1977年。曾用笔名傅履冰、何启放等。四川万县人。何其芳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在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作品。1932年,何其芳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同时进行散文和新诗的创作。这一时期的新诗作品,大多收入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 散文作品收在《画梦录中》; 小说、戏剧作品收在《刻意集》中。1935年,何其芳大学毕业以后,来到天津在南开中学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回到老家四川,并在一个县城的师范学校任教。这 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收入 《还乡杂记》中。1938年秋,何其芳由成都辗转来到延安,不久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这一段时间创作的作品,大多收入《夜歌》、《星火集》中。1944年,何其芳调到四川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等。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 《星火集续编》、《关于现实主义》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何其芳曾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何其芳一生投身革命事业,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出版有 《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论 〈红楼梦〉》、《诗歌欣赏》等著作。

☚ 陈荒煤   张天翼 ☛

何其芳1912—1977

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早期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多传达个人的苦闷和迷茫。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文学系主任。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其创作有明显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历任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主要著作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lt;红楼梦&gt;》、《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自幼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1931年至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早期的作品表现了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938年夏到延安参加革命,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又随贺龙部队经晋西北到冀中根据地。这段经历,标志着他开始踏入一个新的生活经历。1939年夏又回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主任。1942年整风运动后,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创作有了更大的发展。1944年4月至1947年,何其芳两次赴重庆工作,任中共南方局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7年3月回延安,10月去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土改、整党等。自1948年底起,多年在马列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党委委员,学部委员,《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主任。何其芳是我国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写下了许多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文学论文,在文艺理论和评论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左”的思潮盛行的年代里,他着力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错误。这种科学精神和理论勇气,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和运用的文学形式。粉碎“四人帮”后,写了怀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诗歌和回忆录。如1976年发表的长诗《献给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回忆录《毛泽东颂歌》等。

☚ 艾青   光未然 ☛
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

现当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生于四川万县一封建家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学习期间,写有充满忧郁哀婉情调的《燕泥集》和《预言》等诗集,艺术上倾向唯美主义。抒写寻求光明而不可得的散文集《画梦录》,以惆怅的思想情怀和脓丽精致的艺术特色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员,三年后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不久随部队到冀中根据地。此时所写《刻意集》、《还乡杂记》等散文集,开始挣脱梦幻面向现实,表现时代的气氛。1939年回到延安,至抗战胜利前后,写有诗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星火集续编》,或歌唱革命和人民群众,赞美为民族牺牲的英雄,或描写解放区的光明、抨击国统区的黑暗,刻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这些作品情绪乐观高昂,风格朴实明快。建国后在文学研究上取得显著成就,著有《关于现实主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诗歌欣赏》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 朱生豪   端木蕻良 ☛

何其芳1912~1977He Qifang

modern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Works: The Han Garden,Our Greatest Festival,Prophecy,Night and Day’s Songs,Records of Dream Painting,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