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关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关系

(一)农业发展和工业化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给四川经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1949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只有75.9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人均63.2元,占83.2%;工业产值人均仅12.7元,占16.8%。由于封建地主、官僚资本的残酷盘剥和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仅为260.8公斤,经济作物产量更少,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农村经济濒临破产。民族工商业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整个经济畸形发展。到1949年底,全省工业总产值7.31亿元中,重工业产值1.52亿元,仅占20.8%;轻工业产值5.79亿元,占79.2%。工业生产,主要是一些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副产品粗加工工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现代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棉纱1.2万吨,棉布1亿米,钢0.9万吨,水泥0.8万吨,原煤210万吨,发电量1.47亿千瓦小时,硫酸100吨,金属切削机床只有7台,许多工业品都不能生产。交通运输条件极差,全省没有一条铁路,60%以上的县不通公路,汽车年货运量仅37.5万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更为落后,每1万人口中只有在校学生26人,每2万人口摊不到一个专业卫生人员,每3万人口才有1张病床,至于电灯、电话以及电影等现代物质文明,即使在城里也只有少数人享受,从不惠及贫穷愚昧的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前,四川是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建国民经济,大力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从新中国成立起的头8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特别是农业面貌迅速改观,为国家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1949—1957年,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共增长2 615万吨,平均每年增加326.8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为国家提供征购贸易粮491.5万吨;油料总产共增长73.6万吨,“一五”期间平均每年为社会提供食用植物油11.2万吨;生猪出栏量由305万头增至1 080万头,“一五”期间平均每年提供商品肥猪526.7万头;农业总产值由36.2亿元达到60.65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增长率67.5%,平均每年递增6.7%;农村国民收入由21.4亿元增至45.6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人均消费水平由42.8元增加到71.1元。这期间,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建设资金积累率大为提高。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49年10.3亿元,1957年35.3亿元,增长2.4倍;地方财政总收入,1950年仅为4.72亿元,1957年达到11.1亿元,增长1.35倍;国民收入的积累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成比例,1952年提高到11.8%,1957年上升到17.7%。
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财力,物力日增,促使四川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47.5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5.5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8%上升到43.9%。其中,重工业产值17.5亿元,增长10.5倍;轻工业产值30.04亿元,增长4.2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钢35万吨,增长37.8倍;原煤773万吨,增长2.8倍;发电量7.0亿千瓦小时,增长2.5倍;水泥22万吨,增长26.5倍;棉纱2.99万吨,增长1.49倍;棉布1.74亿米,增长74%;机制纸4.44万吨,增长21.2倍;食糖10.27万吨,增长3.19倍。铁路建设从无到有,1957年营业里程981公里,货物周转量16.37亿吨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9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73.9%,货物周转量4.2亿吨公里,增长20倍。与此同时,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都有了相应发展。
1957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上违背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遇到了空前挫折。首先是对待农业集体化过于轻率和过高估计了农业情况,在农村猛刮“三高”(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五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命令风、平调风、共产风),造成生产力极大破坏,农业的基础地位大为削弱,同时在工业发展上又执行了一条“以钢为纲”的错误方针,于是引起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但农业处境艰难,工业生产也随之跌进了低谷。到1961年,全省人均粮食产量仅有178.8公斤,人均农业产值65.6元,农民没有饭吃,农业的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全省国民收入积累率跌到-8.1%。1961—1962年,大量工业企业不得不实行关、停、并、转,全省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就由1960年的1.52万个减少到0.5万个,砍掉66.8%;压缩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258.5万人,占职工总人数的53.3%。1962年全省工业总产值38.86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60年减少59.6%。其中重工业产值由60.3亿元下降到20.1亿元,减少66.6%;轻工业产值由35.89亿元下降到17.64亿元,减少50.8%。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重工业产值仍维持3年平均递增6.2%的水平,但整个工业产值却是年平均递减2.5%,特别是与农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损失最大,年平均递减8.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962年与1957年相比:钢产量下降11.4%,水泥下降18.2%,棉纱下降38.5%,棉布下降44.8%,食糖下降85.6%。货物周转量仅仅为50.26亿吨公里,比1957年减少47.7%。这个教训极其沉痛。
为了克服国民经济的困难,中央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3年开始,用3年时间进行经济调整。着眼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大力纠正农村政策上的左倾错误,并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从而带来了国民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3年调整期间,四川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达4.06亿元,占全部基建投资总额的12.9%,比“一五”、“二五”时期分别高出11.3和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投资1.35亿元,比“一五”、“二五”时期每年分别多投入1.26亿元和1.01亿元。银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也有较大增长。同时,农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每年提高0.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降低0.7%。由于政策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1963—196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7%,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9.4%,农民收入增加,市场日趋繁荣。国民收入积累率,1963年为7.4%,1964年升至13%,1965年达到24.4%。这期间,尽管工业部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只有20.06亿元,平均每年6.68亿元,比“二五”时期每年减少3.87亿元,但工业总产值却以平均每年20%的幅度递增,其中重工业产值年递增18.5%,轻工业产值年递增21.7%。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到1965年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3年增长幅度达49.6%,平均每年递增14.4%。以上实践充分说明,农业有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才谈得上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在四川大规模投资进行三线工业建设,这时农业形势蒸蒸日上,预示着全省经济大发展时期即将到来。可是,紧接着的“文化大革命”动乱延续了10多年,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徘徊,财政支绌,工业基础不稳、效益极差。仅以1966—1975年的10年间为例,农业方面,全省粮食总产量“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5%,“四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2%,大大低于“一五”期间年增长5.3%和调整期间年增长12.7%的水平;农民人均分配口粮在1965年199公斤的基础上,10年中日益下滑,“三五”期末的1970年减少0.5公斤,到“四五”期末的1975年减少9.0公斤;农业总产值,“三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0%,“四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9%,比“一五”期间的年增长7.1%和调整期间的年增长9.4%相去甚远;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在1965年的49.2元基础上,“三五”期末只增加9.4元,“四五”期末又下跌2.0元,10年中每年平均仅增加0.74元。财政收入方面,“文革”10年各项税收金额年平均递增3.58%、其他收入年递增1.04%,而工商企业收入则年递减22.93%,总计财政收入年递减0.13%。因此,尽管国家在这10年中注入工业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达190亿元以上,超过“文革”前16年总和的1.19倍,但效益不好,脆弱的农业基础也难于承受。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平均仅递增6.5%,比“一五”时期年递增24.2%和调整时期年递增20% 的速度低得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拨乱反正,真正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坚持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四川农村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普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上国家对农产品大幅度提价,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连年丰收,市场物资丰富,各业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局面。第五个五年计划期末的198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82.4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四五”期末的1975年增长81.7%;“六五”期末为493.66亿元,比“五五”期末增长74.8%;“七五”期末升至840.51亿元,比“六五”期末增长70.3%。工业增长这样快、持续时间这样长,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但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宏观指导上再次出现了忽视农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失误。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来看,1980年全省基建投资总额28.6亿元,其中工业基建投资15.11亿元,占52.8%;农业基建投资2.32亿元,仅占8.1%。1985年,基建投资总额达51.04亿元,比1980年增长78.4%,其中,投入工业26亿元,增长72.1%;投入农业2.19亿元,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5.6%。再从工农业商品交换比价变化来看,除了农村改革初期农产品提价较多,工业品价格较为稳定,剪刀差一度缩小外,8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日益落后于工业品涨价幅度。国家收购农产品牌价总指数,1981年比上年提高0.5%,1982年和1983年分别提高0.1%,1984年提高2.1%;而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比1980年提高6.2%,剪刀差扩大3.3%,到80年代后期更有不可遏制的趋势。因此,加上其他多种原因,四川粮食产量1985年大减产,继而出现4年徘徊,引起了社会震动和各方面关系紧张,不得不退回来对国民经济重新进行调整。
总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同工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农业上不去,工业也上不去。不能设想,四川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解决不好,9 000多万农民还比较贫穷愚昧,大部分轻工业原料不能依靠农业提供,农村市场购买力水平低下,会有工业化的到来。

☚ 二、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
000044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