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典型示范
60年代,江苏运用区划、规划、样板相结合的方法领导农业生产,在大面积、大规模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中普遍应用了这一方法。
1963年,苏州专区在吴县郭巷公社长桥大队设点搞样板,样板蹲点组由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干部组成,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永康也到样板点蹲点搞示范。同年9月,省委在苏州召开样板工作会议,总结苏州专区层层设立样板,以点带面的经验,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层层建立样板。苏州、镇江专区的大部分地区,按照农业区划成果,认真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层层设样板,片片设基点,一点带多点,多点带小片,小片带大片,大片带全面”样板网。
在样板点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现场示范、参观观摩、请进来跟班学习、派出去传授技术、发放资料等。1964年,去苏州专区各县参观样板的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达50多万人次,样板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1965年,省委以滨海、响水县的张集、黄圩、六套等8个公社和涟水县的李集公社作为样板点,创造了低产变高产的经验,带动了滨海、阜宁、灌云、涟水4个县30多万公顷农田的变化,进而带动灌溉总渠以北200多万公顷农田的变化。
全省各地的样板,都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同样条件下,样板田产量一般比周围社、队增一二成,高产地区的样板获得高产更高产。据苏州专区31个县级样板的统计,1964年水稻亩产426.5公斤,比1963年增产24.5%,比邻近社、队高13%。棉花亩产皮棉65.5公斤,比1963年增产30%,比邻近社、队高25%。低产地区的样板田增产的幅度更大,徐州地区铜山县大黄、大庙、大吴3个公社的1万公顷样板田,过去正常年景亩产粮食100公斤左右,皮棉10公斤左右。搞了样板之后,1964年粮食亩产达165.5公斤,比过去增产65%,比周围社、队高15%;皮棉亩产40公斤,比过去增长达3倍,比周围社、队高50%左右。太湖地区16个县、市,近90万公顷耕地,1964年粮食总产达到44亿公斤,比1963年增长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