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公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公路

(一)公路

河南公路交通是农村的主要运输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的农村公路交通取得了大发展。到1995年底,全省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36 891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74.2%,其中等级路34 151公里,占县乡公路里程的92.6%;县乡公路桥梁4 616座,共长133 184米(其中永久性桥梁占总长度的99.7%);县乡公路隧道85处,共长408 941米;县乡公路列养里程29 068公里,占县乡公路里程的78.8%,年均好路率县道为75.0%,乡道为71.9%。已实现县县通油路,客运班车晴雨畅通;乡乡通公路,95.8%的乡镇通客运班车,97.0%的行政村可通行汽车。
1.县乡公路建设。民国时期,不仅公路数量少,而且技术标准低,道路质量差,多未铺筑路面,晴通雨阻,到1949年初,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只有610公里。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大力抢修公路,1949年底公路通车里程增到3 909公里。这都是干线公路,而县乡道路在平原区只是随地可行车马的农村大道,在山区则为人马行道或山间小路。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公路建设贯彻以恢复为主和“为国防、为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依靠地方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公路大普修,重点新建山区矿区公路,改建主要公路干线,整修木结构大中型桥梁,修建永久性大中型桥梁,组织民工建勤修建县乡公路。到“一五”期末的1957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 945公里,公路桥梁达2 963座共长38 093米,晴雨通车里程1 533公里。其中县乡公路和专用公路里程9 506公里,多为晴通雨阻。
进入“二五”时期的1958年,公路建设贯彻交通部提出的“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发展地方交通”的方针,结合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政策,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据1958年至1960年统计,新建公路10 166公里(大部分为县社公路),增加晴雨通车里程1 253公里。但在浮夸风思想影响下,单纯追求工程数量,忽视质量,许多新建公路实际不能通车。1961年开始集中财力、物力解决新建公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对于无力配套或实际不需要的退路还耕。1962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核实为17 876公里,其中县乡公路10 330公里,核实减少公路里程7 235公里,多为县社(乡)公路。
196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公路建设稳定发展。三年调整时期,县乡公路年均增加567公里,1965年底,增至12 032公里。
1966年5月—1976年,在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强调修建战备公路,地处战略后方的中原大地,中央和省财政破例投资5.3亿元修建国防公路和山区干线公路,广大干部群众力排干扰,10年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 156公里,修建独立大桥特大桥24座近万米,工程项目遍及山区和平原。这些干线公路成为河南偏远山区公路之主骨架,带动了相近县乡公路,特别是山区县乡公路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乡公路建设走向稳步发展和提高阶段。1977—1979年,县乡公路年均增加2 759公里,达25 438公里。1984年11月交通部在四川峨眉山召开现场座谈会,推广了四川等省“民工建勤”加宽公路、修建桥梁的经验。1985年春,全省全面行动,伐树拓宽公路。但由于行动快,时间紧,在组织上不够完善,造成交通阻塞。这次公路加宽是对整个公路的一大投入,也为今后10年提高公路等级,加大通行能力打下了基础,是公路事业历史上一次重大举措。1985年全省县乡公路完成投资计划345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 178万元。年末县乡公路通车里程增至26 957公里,年均增加里程253公里,等级路增至21 970公里,有路面里程增至1 613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达7 736公里。全省还有尚未列入公路统计数字可通行汽车的农村道路5 486公里。从1990年起,全省县乡公路完成投资大幅上升,1995年9.08亿元,其中地方自筹款2.95亿元,交通部与河南省补助投资3 681.2万元,地市财政补贴1 595.7万元,省、地、市、管养路费补助1.147亿元。1987年还开始贷款修建县乡公路,1995年完成国内贷款修路投资8590.7万元,国外贷款修路投资1 003.3万元人民币。6年新建县乡公路7 935公里,其中新增等级公路7 266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8 375公里。
河南的县乡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不能满足需要,全省还有3 240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还有1 067个行政村甚至不通汽车,还有2 740公里等外路,已通公路的乡村中,尚有28个乡镇和13 227个行政村晴通雨阻,还有14.9%的县乡公路未列入养护里程,季节性养护里程占列养里程的44.9%。
2.深山区与贫困县公路建设。河南划定19个深山区县、9个革命老区县及28个国家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县、6个省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分布在大别山或桐柏山山区,贫困县亦多分布在山区。发展山区公路交通,历来受到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视和交通部门的支持。
辉县是六七十年代全省率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公路交通的典型。在县委书记郑永和等一班人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县掀起大搞治山、治水、改田、修路的热潮,并组织专业队常年坚持劈山打洞架桥。从1965年至1979年,开凿隧道36处,共长12 582米;建成大桥特大桥8座,共长1 150米。到1983年,全县公路和乡村可通行汽车的道路里程达1 617公里,铺筑渣油路面272公里,修建桥梁115座,共长5 535米,开凿隧道40处共长13 949米,全县513个行政村都通了汽车。
红旗渠畔的林县人民,在1965年总干渠通水后,以红旗渠为主的水利配套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渠带路,从1966年至1976年,全县新建公路118公里,改建铺筑渣油路面170公里,新建9座大桥共长886米,开凿太行山隧道等9处共长3 293米,县乡公路和农村道路达到1 305公里,487个行政村有477个行政村通了汽车。
类似太行山区的辉县、林县等公路建设典型县,还有位于伏牛山腹地的卢氏县;位于伏牛山南麓、素称秦楚之咽喉、豫西之门户的西峡县;伏牛山区伊、汝河畔的嵩县;伏牛山腹地伊河之源的栾川县,以及大别山革命老区新县等等。山区公路交通发生了巨变。
1985年,河南交通厅制定政策继续对山区、革命老区,特别是贫困县的公路建设采取倾斜政策。1985年下达革命老区公路建设补助计划达450万元,深山区公路建设补助计划166.3万元;1987年下达公路扶贫项目补助投资计划554万元,下达粮棉布以工代赈9 930万元;1988年下达深山区、革命老区公路建设补助投资590万元;1990年下达革命老区、深山区和扶贫项目公路建设补助投资1 079.5万元。据1985年至1995年统计,公路扶贫项目中的县乡公路完成计划投资23 269万元,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县乡公路计划投资36 688万元,深山区和革命老区项目完成县乡公路计划投资4 899.8万元。按资金来源分类,交通部和河南省补助1 538.7万元,地、市财政补贴391.8万元,省管汽车养路费补助726.9万元,地、市管汽车养路费补助2 309.9万元,拖拉机养路费补助1 360.8万元,以工代赈18 040.5万元,群众集资9 011.9万元,其他投资6 756.3万元,贷款337.3万元。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 156.4公里,其中扶贫项目新建改建公路898.4公里,以工代赈项目新建改建县乡公路2 104.8公里,深山区和革命老区项目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 156.4公里。
3.农村公路运输。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力不足的矛盾极为突出,广大农村和农业主要依靠民间的人、畜力交通工具。1949年省交通厅公路运输公司成立,为尽快解决汽车客运问题,积极采取载货汽车上搭棚的“代客车”和由货车改制为简陋客车等办法,适应急需,车站也是草屋、泥场地,但只在几条主要公路干线上经营汽车客运,到1956年客运线路才通到全部县城。货运问题,1949年,河南民用汽车中的载货汽车只有348辆,而且大都是残破不堪,全省汽车货运量和周转量在公路运输中所占比重仅为0.63%和13.22%,到1956年,全省民用载货汽车发展至3 096辆,但担负繁重运输任务的仍然是依靠大量的人力车和畜力车,汽车货运量和周转量比重,也仅增为10.65%和43.95%。据统计,1950年,以马车为主力的民间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运输量为202万吨,周转量2 720万吨公里,占全省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99.02%和85.53%。1956年民间运输货运量又增为1 973万吨,周转量16 118万吨公里,仍分别占全省货运量、周转量的89.37%和56.05%。当时公路运输的主力是民间运输。
在“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全省面向农村的汽车客运大发展,新开辟和恢复延伸的客车营运线路53条,全长3 955公里,占原有线路的46%。以往交通困难的山区集镇,都通了客运班车。1964年,又开辟与延伸客运线路126条,新增客运里程4 631公里,载客车达到191辆,载客量7 401客位,比1951年分别增长9.61倍和16.71倍。1966年又比1964年分别增长2.93倍和5倍。
这个时期,全省公路货物运输量也发展很快。1966年全省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比1956年增长78.57%和1.59倍。1962年省营汽车经常有1 000余辆负责省调粮的运输任务,有500辆左右的汽车负责小窑煤集运。1964年,为更好地支援农业,先后开辟延伸货运线路131条,共长1 886公里,增设物资集散点317处,分驻县和县以下各地的省营载货汽车1 823辆,占总数的76%。在支农运输中,有44%的货物是直接运送到农村或直接从农村运出,不误农时,经济方便。
“文化大革命”的10年,河南公路运输管理机构体制曾一度受到冲击和干扰,但大多数职工仍能坚守岗位,坚持运输生产,因此仍取得了较好成绩。到1974年,全省1 727个农村人民公社(乡),有1 372个通了客运班车, 占79.44%;1976年,在全省41 591个大队(行政村)中,已有9 242个村通了客运班车,占22.22%。根据农民早出晚归的习俗,加上那时小城镇还缺乏容纳农民住宿的物质条件,实行一种称之为“倒发车”的客运方式,即客车清早就从乡村出发去城镇,农民白天在城里活动,下午傍晚再由城镇发车“返回”乡村,车辆夜晚停泊在乡村,司乘人员夜宿农村。这种方式大大方便了农民,很快在县城以下客运中推广。1979年全省夜宿农村的客车为189辆,占客车总数的11.32%。全省通车的乡、镇已有2 042个,比重达95.83%;通客运的村,占61.44%。同时,根据各地集市贸易和传统庙会情况,因地制宜,临时增开“赶集车”、“庙会车”,深受群众欢迎。
这一时期公路货运量缓慢回升。1976年全省公路货运量比1966年增长1.19倍,货物周转量增长1.3倍。1976年全省载货汽车34 996辆,比1966年增长3.11倍;1966年全省公路汽车煤炭运输量259.4万吨,到1976年汽车煤碳运输量达399万吨,运量比1966年增长53.8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向农村山区的公路运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景象。1984年以后,全省城乡个体(联户)专业户逐步地发展起来,1983年拥有载货汽车1 197辆,1990年为3.8万辆,1995年为45 379辆。运输市场全面开放后,运力猛增,打破了传统计划运输的格局。
在日益发展的公路汽车货物运输中,开发山区公路货运,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伏牛山南麓的西峡县,于1966年,当第一辆汽车驶进深山区时,沿途群众兴高采烈,奔走相告,高歌齐颂: “汽车来到咱村庄,男女老少喜洋洋,社会主义制度好,永远不忘共产党”。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嵩县,到1995年,全县发展各种机动车已有1 009辆,其中汽车达753辆,年货运量60万吨,周转量466万吨公里。太行山东麓的林县,峰陡岭峻,自古交通闭塞,现已道路畅通,汽车增加,各业兴旺,到1995年,全县已有机动车6 225辆,其中载货汽车已达2 417辆,年货运量达307万吨,周转量有25 383万吨公里。

☚ 一、农村交通运输   (二)地方铁路 ☛
000034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