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用
纵观40多年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的历史,从国家投资办机械化、依靠集体力量办机械化,到农民自主办机械化,总体发展是健康的,成就是显著的。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发展中显示了巨大作用。
1.改善了生产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每40亩地才有一张犁,50亩地一盘耙,80亩地一张耧”。农具的落后和不足,致使农业生产耕作粗放,产量低下。1995年全省农机固定资产已占农业固定资产的40%以上,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31千瓦,农机总动力远远超过了农业劳力、役畜力的总和。农业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条件大大改善。70%的耕地实现了机耕,小麦机收达到60%以上,脱粒80%以上,机电灌溉面积233万公顷,农副产品加工、农田植保和农村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初步改变了河南农村千百年来依靠人、畜力和手工劳动的落后面貌。
2.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机械化作业速度快,能更好地抢农时、夺积温、促增产。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使三夏、三秋大忙季节,普遍较过去缩短了5~7天。农业机械替代土地、生产资料,创造了作物生长繁育的良好环境,促进了种植业集约化水平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耕作制度,变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增加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农业机械还为农艺技术的大面积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小麦精少量播种、化肥机械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
3.有效地抗御了自然灾害。河南历来旱涝交替,自然灾害频繁,平均3~4年都有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排灌机械、植保机械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了灾情。近几年,每年都出动几十万台拖拉机和百万台排灌机械投入抗旱斗争,有效地降低了灾害程度。
4.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活跃了农村商品流通。农业机械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人畜力所不能及的抗灾项目和农忙季节劳畜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保证了种植业以及整个农业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还承担了大量的农田运输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等运输任务,活跃了商品流通,繁荣了农村经济。
5.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随着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改变了生产方式,推动了农村科学技术和农民文化知识的普及。同时应用农业机械后显著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缩短了劳动工作日,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别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