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井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井灌

(一)井灌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井灌区之一。截至1990年底,全省拥有机电井75.9万眼,其中配套机井65万眼,总装机615.5万千瓦,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含井渠双灌的机电井灌溉面积)3 443.03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3.33%,其中纯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2 894.15万亩。
1.发展历程。井灌在山东省农业灌溉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的井灌多是一些土井,只有少量的砖、石井,井深一般在3—5米,提水工具主要是辘轳、挑杆、鸳鸯罐等,灌溉范围主要是经济作物和菜园地,粮食作物灌溉只是少数地区,面积极少。水井的分布主要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蓬莱、龙口(原黄县)、莱州(原掖县)、青州(原益都)、临淄、寿光、桓台、泰安、莱芜、肥城、宁阳、兖州等山前冲积平原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有水井78.7万眼,井灌面积331万亩,占当年全省灌溉面积的89.2%,单井灌溉面积只有4.2亩。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极其重视发展井灌农业,几次掀起打井高潮,并逐步用机电井代替了一般水井,到1990年依靠人力提水的局面已基本结束。
山东省的机电井是在打井下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1年全省仅有机井11眼,配套5眼,装机25千瓦,到1955年,全省机井发展到878眼,装机1 140千瓦,机井灌溉面积6 583亩。大规模的机井建设是从农业合作化后的1957年开始的,到1990年经历了5次高潮:
❶1958年8月—1959年2月,在农业大跃进中全省打机井68 524眼,但大部因质量太差而报废,1965年核实1958年实有机井为11 784眼,机井灌溉面积40.53万亩;
❷国民经济三年调整的最后一年——1965年,全省一年净增配套机(电)井1.09万眼;
❸1968年国务院全面部署了华北地区的打井工作后,机井建设再次掀起高潮,到1970年,全省配套机井由1965年的2.14万眼、14.04万千瓦,增加到10.2万眼、73.13万千瓦,井灌面积达1 667万亩;
❹1973年元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抗旱打井领导小组,从资金、物资到领导精力等各方面向打井建设倾斜,整个“四五”期间,全省配套机井净增18.43万眼,井灌面积达到2 616万亩,比1970年增加949万亩,平均每年增加井灌面积189.8万亩;
❺1989年,全省遭受特大干旱,打井成为当年的主要抗旱措施,一年新打机井11.78万眼,新增配套机井7.92万眼,打井、配套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869.6万亩。见表2-5-1。

表2-5-1 山东省历年机电井灌溉发展情况

单位: 眼、万亩
年 份年末拥有
机电井
(眼)
机电井有
效灌溉面积
(万亩)
纯机电井
灌溉面积
(万亩)
1949
1950
10
11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2
27
38
72
878
1 440
2 260
11 784
12 892
12 732
13 517
13 665
 0.02
0.05
0.14
0.24
0.66
4.60
11.00
40.53
66.44
82.60
95.52
112.10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8 885
30 142
 196.78
326.28
年 份年末拥有
机电井
(眼)
机电井有
效灌溉面积
(万亩)
纯机电井
灌溉面积
(万亩)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77 030
204 667
249 971
295 321
322 645
356 313
402 935
454 968
514 655
531 245
 1 315.32
1 566.22
1 820.29
2 092.24
2 258.34
2 426.38
2 616.25
2 805.81
2 953.02
2 963.8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505 801
522 307
558 200
595 009
615 030
619 295
622 614
635 276
662 650
727 667
759 037
3 298.20
3 347.63
3 369.58
3 301.04
3 364.22
3 364.75
3 357.37
3 342.09
3 332.98
3 391.55
3 443.03
2 850.87
2 895.55
2 910.79
2 941.41
2 921.09
2 922.15
2 898.92
2 885.73
2 822.81
2 869.64
2 894.15

注: 1. 表中数据出自《山东省历年(1949—1990)水利统计资料》,山东省水利厅。空白处为资料缺。
2. 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含井渠双灌,1980年后机电井数含人畜吃水用井。
2. 工艺变革。井型、成井工艺和提水工具的变革,都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是利用浅层水,以人工打土井为主,井径一般1—1.5米,井深一般3—5米,提水工具主要是辘轳头、挑杆、鸳鸯罐等。1955年开始,以打砖井为主,采用大开塘法(先挖土井,后砌井筒)和沉盘法(先挖坑下盘,再从井筒中取土),提水工具主要是解放式水车。1957年又转向打管井,管材多为砖管,少数木管,管径20—50厘米,井深20—30米,深者达50米,主要采用人力冲击钻打井,提水机具主要是涡轮机。1963年以后开始打水泥管井,打井机具改用钻井机,井深由20米左右提高到上百米、几百米,提水动力则是煤气机、汽油机、柴油机、电动机顺序发展。煤气机和汽油机使用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60年代中期便被柴油机所替代,70年代柴油机主要是195型。此后,电动机发展迅速,到1990年,电配井37.5万眼,占配套井数的57.7%。机井管材和滤水管包用材也丰富起来,管材由竹管、木管、瓷管、砖管到水泥管、铸铁管、塑料管、石棉管、钢管等;滤水管材由苇席、棕片到塑料网、尼龙网、金属网等。
3. 井灌管理。1958—1978年期间,大多数机井归大队所有,由大队或生产队统一管理;少数所有权归公社,由大队或生产队管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机井的管理形式主要有: 村委统管,服务组承包使用;生产组统管,承包到人使用;作价保值承包给个人使用;养井田管理责任制。
在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方面,井灌区抓得最早,60年代中期,烟台的少数村庄即在井灌中采取改明渠为暗渠的输水方法,减少了蒸发和跑冒。在输水渠道建设上,大体经过了如下变化:土渠—防渗渠(明渠)—地下管道(暗渠)。特别是1976年以后,全省连年干旱,井灌区地下水采补失调,迫使人们努力采取节水措施,通过改进输水渠道、改变灌溉方式(如长畦改短畦)、完善灌溉制度等,使井灌区每年节水10亿立方米以上。在大抓节水的同时,凡有条件的地方,大都采取了引地上水补给地下水的措施。如桓台县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了引黄补源工程,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全县地下水基本保持采补平衡,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的发展,1990年该县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
4.效益。据1979年对全省机井的普查,山前冲积平原机井管理使用较好,机井利用率为88.8%,平均单井效益77.2亩;山丘地区管理使用也比较好,机井利用率为91%,平均单井效益为96.5亩;黄泛平原区开发利用较差,宜井面积仅开发41.68%,机井利用率为65.8%。
井灌区在山东省农业灌溉中是保障率比较高的一部分,增产效益十分显著,据实验资料表明,在其他农业措施相同的条件下,灌溉和非灌溉农田粮食年亩产量相差100公斤左右,遇到干旱年份差别更大。以此推算,一般年份,全省井灌区可年增产粮食30亿公斤左右。
当前存在的问题:
❶地下水采补失调,1990年全省地下水漏斗区达16 868平方公里(水文总站的测试资料)。大多数机井灌区井深一增再增,临淄区建国以来机井已更新4—5代,造成了提水机具的极大浪费,也给地下水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
❷机井淤积严重,1980年普查结果表明,淤积小于5米的占45.7%,5—10米的占25.3%,10—15米的占12.4%,15—20米的占8.16%,20米以上的占8.4%;
❸装置效率较低。1985年全省机井测试,机井装置效率只有30%左右,低于部颁标准。
☚ 二、农田灌溉   (二)引黄灌溉 ☛
000175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