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井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井灌 (一)井灌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井灌区之一。截至1990年底,全省拥有机电井75.9万眼,其中配套机井65万眼,总装机615.5万千瓦,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含井渠双灌的机电井灌溉面积)3 443.03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43.33%,其中纯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2 894.15万亩。 表2-5-1 山东省历年机电井灌溉发展情况
注: 1. 表中数据出自《山东省历年(1949—1990)水利统计资料》,山东省水利厅。空白处为资料缺。 2. 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含井渠双灌,1980年后机电井数含人畜吃水用井。 2. 工艺变革。井型、成井工艺和提水工具的变革,都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是利用浅层水,以人工打土井为主,井径一般1—1.5米,井深一般3—5米,提水工具主要是辘轳头、挑杆、鸳鸯罐等。1955年开始,以打砖井为主,采用大开塘法(先挖土井,后砌井筒)和沉盘法(先挖坑下盘,再从井筒中取土),提水工具主要是解放式水车。1957年又转向打管井,管材多为砖管,少数木管,管径20—50厘米,井深20—30米,深者达50米,主要采用人力冲击钻打井,提水机具主要是涡轮机。1963年以后开始打水泥管井,打井机具改用钻井机,井深由20米左右提高到上百米、几百米,提水动力则是煤气机、汽油机、柴油机、电动机顺序发展。煤气机和汽油机使用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60年代中期便被柴油机所替代,70年代柴油机主要是195型。此后,电动机发展迅速,到1990年,电配井37.5万眼,占配套井数的57.7%。机井管材和滤水管包用材也丰富起来,管材由竹管、木管、瓷管、砖管到水泥管、铸铁管、塑料管、石棉管、钢管等;滤水管材由苇席、棕片到塑料网、尼龙网、金属网等。 3. 井灌管理。1958—1978年期间,大多数机井归大队所有,由大队或生产队统一管理;少数所有权归公社,由大队或生产队管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机井的管理形式主要有: 村委统管,服务组承包使用;生产组统管,承包到人使用;作价保值承包给个人使用;养井田管理责任制。 在加强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方面,井灌区抓得最早,60年代中期,烟台的少数村庄即在井灌中采取改明渠为暗渠的输水方法,减少了蒸发和跑冒。在输水渠道建设上,大体经过了如下变化:土渠—防渗渠(明渠)—地下管道(暗渠)。特别是1976年以后,全省连年干旱,井灌区地下水采补失调,迫使人们努力采取节水措施,通过改进输水渠道、改变灌溉方式(如长畦改短畦)、完善灌溉制度等,使井灌区每年节水10亿立方米以上。在大抓节水的同时,凡有条件的地方,大都采取了引地上水补给地下水的措施。如桓台县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了引黄补源工程,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全县地下水基本保持采补平衡,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的发展,1990年该县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 4.效益。据1979年对全省机井的普查,山前冲积平原机井管理使用较好,机井利用率为88.8%,平均单井效益77.2亩;山丘地区管理使用也比较好,机井利用率为91%,平均单井效益为96.5亩;黄泛平原区开发利用较差,宜井面积仅开发41.68%,机井利用率为65.8%。 井灌区在山东省农业灌溉中是保障率比较高的一部分,增产效益十分显著,据实验资料表明,在其他农业措施相同的条件下,灌溉和非灌溉农田粮食年亩产量相差100公斤左右,遇到干旱年份差别更大。以此推算,一般年份,全省井灌区可年增产粮食30亿公斤左右。 当前存在的问题: ❶地下水采补失调,1990年全省地下水漏斗区达16 868平方公里(水文总站的测试资料)。大多数机井灌区井深一增再增,临淄区建国以来机井已更新4—5代,造成了提水机具的极大浪费,也给地下水环境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 ❷机井淤积严重,1980年普查结果表明,淤积小于5米的占45.7%,5—10米的占25.3%,10—15米的占12.4%,15—20米的占8.16%,20米以上的占8.4%; ❸装置效率较低。1985年全省机井测试,机井装置效率只有30%左右,低于部颁标准。 ☚ 二、农田灌溉 (二)引黄灌溉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