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与“一大”的召开
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受到了苏俄、共产国际和刚刚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好评,在他们的帮助下,孙中山认真总结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
首先,孙中山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1920年秋,孙中山在上海会见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派来的第一个使者——维经斯基,维经斯基详细对孙中山介绍了俄国革命的情况。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会见了共产国际殖民地委员秘书马林,两人对俄国革命和中国情况进行了多次畅谈。马林向孙中山建议:(1) 中国国民党与苏俄建立联盟;(2) 改组国民党,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战线; (3) 创办军官学校,建立国民党自己的革命武装。孙中山表示基本上接受马林的建议。1922年4月底,孙中山在广州与苏共国际代表达林进行会谈,两人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磋商:关于苏俄援助问题;关于国民党与苏俄结盟问题;关于建立国民革命的军队问题;关于国共合作问题。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达林向孙中山提出国共建立“联合战线”,孙中山再次表示拒绝,主张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但不管怎样,孙中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开始认识到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为三大政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孙中山也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热情帮助,成为他做出英明决策的重要原因。同国民党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根据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做出的重要决策。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主张》中就提出了与国民党“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8月,孙中山与李大钊进行了长谈,对孙中山思想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不久,马林从莫斯科带回了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最新指示,使孙中山受到鼓舞。
列宁和苏联政府对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给予的公正评价、真挚友谊和诚恳的支持;苏联政府给予孙中山所领导的党和军队的无私援助,使孙中山认识到了联合苏俄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的热情帮助,国共两党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以及孙中山迫切要求国民党获得新生的愿望,使孙中山决定了容共的思想。就这样,处于艰难竭蹶之中的孙中山决定采取联俄、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国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政策。
1924年1月,苏俄政府的副外长越飞在上海同孙中山进行了六天的会谈,并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使国共两党的合作进入了具体阶段。
为了国共两党合作,孙中山着手对国民党实行改组。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在沪负责人大会,会议一致赞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张。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月2日,召开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大会,并公布了《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2月,孙中山由上海借道香港到达广州,在广州东郊设立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不久,委任廖仲恺为财政部长,伍朝枢为外交部部长,谭延闿为内务部长,程潜为军政部长,杨庶堪为秘书长。
1923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恳亲大会,告诫党员要为主义而奋斗。会后,孙中山重派廖仲恺、汪精卫、张继、戴季陶、李大钊五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负责办理国民党改组事宜。不久,孙中山指派廖仲恺、胡汉民等九人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汪精卫等五人为临时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共同组成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国民党改组工作。11月25日,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26日,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议:定于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改组的准备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有的公开反对,有的持怀疑态度。他们或大肆攻击共产党,或声称“党中不可能有党”。孙中山在廖仲恺、何香凝、宋庆龄、汪精卫等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李大钊等人,以及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帮助下,力排众议,坚持联俄、容共的方针,完成了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以改组为中心内容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组织国民政府之必要案》和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大会宣言》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其主要内容是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对三民主义重新进行了解释,并制定了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决议,使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大会期间,孙中山下令在黄埔岛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委任廖仲恺、李济深、蒋介石、邓演达等为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大会推选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廖仲恺、谭平山等为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邓家彦、林伯渠、毛泽东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由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组成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推选邓泽如、吴稚晖、张继、谢持等为中央监察委员;蔡元培、许崇智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由中央监察委员和候补中央监察委员组成中央监察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4年1月31日至2月6日,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会推选廖仲恺、戴季陶、谭平山等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决定成立中央党部,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青年部、妇女部、调查部、军事部。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党务的领导,会议决定设立上海、北京、汉口、哈尔滨、四川五处为中央执行部,就近指导党务活动。
通过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一届一中全会,国民党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在组织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开始步入正轨。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国民党左派势力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到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已有正式省党部12处,除云南、贵州、新疆外,党部组织几乎遍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