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柏举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春秋后期,吴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打败楚国的著名战役。公元前506年秋,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唐两国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阖闾于是乘机与蔡、唐等联合伐楚。唐、蔡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吴国进行战略迂回,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同年冬天,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豫章(今河南淮西)后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配合导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效果。转战于小别山、大别山一带。最后在柏举打败楚军。阖闾弟夫概认为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便率领自己的5000部属奋勇进攻楚军。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大胜楚军。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捷,长驱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出逃,逃到郧,又逃到随(今湖北随县)。吴军占领了楚的都成郢。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吴楚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在孝感县北),楚失利。吴王阖闾杀吴王僚而自立后,为争夺江淮霸权,重用从楚国逃奔来的伍员 (伍子胥)、伯嚭和由伍员举荐的大军事家孙武,上下协力,进行伐楚准备。公元前512年,伍员向吴王献三分疲楚之策,即把吴军分为三军,每次出一军轮番袭扰楚国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 《左传》昭公三十年),以消耗楚国实力。吴王采纳这一计谋,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无岁不有吴师”,楚军疲于奔命。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派令尹子常率军围攻蔡国,蔡昭侯向吴求救。吴王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联合蔡、唐,以孙武为将,伍员、伯嚭为副,公子山 (阖闾之子)为先锋,倾三军之众,大举伐楚。吴军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北部边境防守薄弱之机,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今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的武胜关)、直辕 (今信阳南黄岘关)、冥阨 (今信阳与湖北立山交界处平靖关) 三关要隘,与楚军对峙于汉水。楚军统帅子常听取左司马沈尹戍的建议,子常率主力在汉水暂取守势,沈尹戍率部抄袭吴军后路,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南北夹击吴军。但子常怕沈尹戍独得战功,改变原定计划,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楚军三战皆败,退守柏举。吴将夫概 (阖闾之弟)认为子常不仁不义,部下无人愿为其死,如果吴军先发动进攻,楚军必然溃败,便率其所属5000兵士向子常的亲兵发起攻击,子常亲兵一触即溃,楚军主力随之大乱。阖闾乘机以全力投入决战,大败楚军。子常畏罪逃往郑国。柏举之战以吴胜楚败结束。 ☚ 魏绛和戎 夫椒之战 ☛ 柏举之战春秋末期,吴国出兵深入楚地,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役。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楚进攻蔡国都城上蔡,蔡昭侯向吴求救。吴王以孙膑、伍员、伯嚭为将,其弟夫㮣王为先锋,率兵3万人攻楚。吴军乘船沿淮河西进,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隘口,兵临汉水左岸。楚仓促防御,派子常等将在夏州以西,沿汉水右岸与吴军对峙。子常为独获战功,竟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单独渡汉水向吴军进攻。背水三战均无战果,见不能取胜欲撤军,因史皇反对而勉强继续与吴军对峙。后吴、楚两军战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夫㮣相机行事,未等吴王命令,便率所属5000人进攻子常的部队,楚军遭此袭击,纷纷溃散。吴王乘机指挥主力进攻,大败楚军。子常逃往郑国,史皇战死。此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例。 柏举之战春秋后期吴国大败楚国之战役。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吴国联合蔡、唐大举攻楚。吴师擅长水战,溯淮而上,到达豫章(河南淮水西),登陆出击,转战于小别山、大别山一带。最后在柏举(湖北麻城)大败楚主力。吴军乘胜追击,攻下楚都郢(湖北江陵纪南城),楚昭王仓皇出逃。此次战争对楚是一次空前的打击,使其失去强大的霸国地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