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级医疗保健网
江苏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按行政区划设置,分设县、乡、村三级。县有县人民医院、中心院、专科医院,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几个乡联一片,还设有中心卫生院。县人民医院是农村三级网的医疗技术中心;乡卫生院是联系县、村的纽带,是第一转诊单位;村卫生室是基础,是农村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地。
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将社会上的开业医生组织起来,成立医疗合作社,并进而发展联合诊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培训初级卫生人员,建立卫生机构,集体性质的联合诊所迅速普及到各个乡镇。农业合作化时期,在自然村或初级卫生合作社设卫生员,在高级生产合作社设卫生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乡镇联合诊所转为公社卫生院,生产大队也建立了卫生室。全省有公社卫生院2 303个,大队卫生室4 744个。
1965年,全省开展了“半农半医”卫生人员的培训,培养农村医生。同时,调整了公社卫生院布局,加强了大队卫生室的建设。1970年后,又根据公社的人口、地理条件和公社卫生院的服务半径及防病治病任务,确定了公社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充实了卫生院的装备,还推广了在公社卫生院设置医生3~5人组成防保组的经验。在大队卫生室基本普及的情况下,通过3~6个月的培训,产生了当时所称的“赤脚医生”。每个大队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3人,其中有一名女赤脚医生负责接生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到70年代后期,以县人民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和县妇幼保健所为技术指导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建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改革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公社和大队的医疗机构也随之改称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