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门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我国最著名石窟之一。又名“伊阙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而以西山石窟为主。时历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总计窟龛二千一百三十七,石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块,佛塔三十九座。其艺术风格较之早期佛教艺术中的神秘色彩有新的发展,佛像面露笑容,给人以亲切之感。雕刻刀法亦更为圆纯精致。石窟曾遭帝国主义分子破坏,较小佛像十之八九都无头部,著名的两块《帝后礼佛图》浮雕也被盗走。建国后设立龙门保管所,进行修整和保管。 ☚ 云冈石窟 炳灵寺石窟 ☛ 龙门石窟 中国著名石窟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南12.5千米(25里)伊阙西岸的龙门山。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北魏宗室比丘慧成在龙门山开凿称为古阳洞的大石窟。500~523年,宣武帝、孝明帝时,连续开凿总称为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以后一直到唐朝不断大规模修凿。共有洞窟1 352座,佛龛785个,数量之多,超过了云冈。其中北朝所凿约占30%,唐朝占60%以上。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伊河入口处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上。石窟大多顺伊河两岸的崖面上开凿,共有洞窟1352座,佛龛785个,数量超过云冈。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是少数民族中的一位勇于改革者。他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化、政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从此,石窟的开凿,就从北方的云冈,南迁至河南龙门了。495年,北魏宗室比丘僧慧成筹备开凿石窟。开凿的第一个大石窟是“古阳洞石窟”。后来,宣武帝和孝明帝时又开凿了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此后,隋、唐、五代、宋等朝也不断开凿。古阳洞窟和宾阳洞窟都是北魏时期完成的,其石佛雕刻特色和云冈的雄伟威严相接近。龙门石窟以唐代开的最多,约占60%以上。唐武则天时,开凿的奉先寺石窟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其中一尊坐佛高约17米。这尊佛像雕刻得十分精细,从石佛服饰的波纹,使人看似微风吹拂之状,从而加强了真实感。可以看出当时唐代雕刻艺术水平之高了。另外,在龙门石窟中还留下了约计3680件书法艺术珍品碑刻,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驰名中外的书法艺术珍宝。龙门石窟这一艺术瑰宝,也曾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贩子的劫掠。1934年,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贩子勾结古董奸商,把北魏宾阳洞中的“帝后礼佛图”洞壁上的两组精美浮雕盗走。解放后,设立了龙门保管所。龙门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lóngménshíkū 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座落於河南洛陽城南十六里。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因構築於龍門山上,故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各代又續有營造。宋初亦有少數雕鑿。其中以北魏與唐初爲最盛。共有洞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座,小龕七百八十五個,造像九萬七千三百零六尊,最高者爲三十四丈,最小者僅有寸餘。現存主要洞窟有:最早者古陽洞,最大者奉先寺,北魏最大者賓陽洞,餘爲潛溪洞、萬佛洞、蓮花洞、東山看經寺、石窟寺、魏字洞、香山寺、大萬五佛洞、藥方洞等。另外有沸塔四十三座,題記與碑碣三千六百八十塊。其中魏碑法式書法碑刻,俗稱龍門二十品,頗負盛名。參閱乾隆《河南府志·山川志三》。 龙门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km,始建于494年北魏时期,止于北宋。1000多年间先后营造的大小窟龛,分布在伊河两岸、东西两山的崖壁上。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身,碑刻题起3600多品,佛塔40余座。其中宾阳三洞北魏景明(500~503)初开凿两所,永平(508~512)年间开凿1所,中洞完成于正光四年(523),石窟寺完成于527年。北魏窟龛营建有3个时期:太和十七年(494)~正始元年(504),正始二年(505)~熙平二年(517),神龟元年(518)~永熙二年(533)。唐代石窟分3个时期:627~660年唐太宗及唐高宗时期;660~704年包括武则天时期;705~790年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大佛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完工,主佛高17m,为龙门石窟最著名的石刻造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的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以后历经了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诸朝四百余年的雕凿。其间有两次比较主要,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孝明帝三十五年的开凿,此为其初创期;一是唐代自太宗以下百余年中的开凿,这是龙门石窟造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题材内容更为广泛丰富的重要阶段,是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据统计,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各种题记和碑碣3600多品。在诸多的窟龛中,具代表性的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其中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从有纪年的题记看,以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长乐王丘穆亮夫人尉迟浩造弥勒像铭为最早。此洞中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宾阳洞是北魏后期的代表性洞窟。莲花洞向以高浮雕莲花藻井和繁腻细致的佛龛装饰而驰名。药方洞是龙门石窟中唯一具有北齐造像的较大洞窟。该洞口两侧刻于唐初的治疗心疼、消渴、反胃等140种疾病的药方,为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提供了重要资料。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它完工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为高宗及武后开凿的。龛中卢舍那大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11尊群体造像,布局严谨,刀法圆熟,既是唐代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也是龙门造像的突出代表。龙门石窟的万余尊造像完全摆脱了早期石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和民族化趋势,在形成中国式佛教艺术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这些造像雕琢精湛,大至17.14米,小到2厘米者无不形神兼备,举止具佳,堪称是美术史上的奇观。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及碑刻数量之多,是国内石窟群中首屈一指的。其内容丰富庞杂,有记载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时间的,有刊刻佛经的,也有古药方的记录,各种行会和彩帛行、丝行、香行情况的描述,以及中外交往的一些有关题记。这些题记碑碣有很多是书法珍品,如北魏的“龙门二十品”、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的“伊阙佛龛之碑”等。题记碑刻中的简体、异体、合体、同音代表字及武周新字的大量出现,还为研究汉字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风俗习惯,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乐舞、图案纹样等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它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961年龙门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窟 石雕弥勒背光及飞天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郊12公里处,龙门石窟密布在伊水两岸的峭壁上,东面是香山,西面是龙门山,因古代帝王常来此朝香拜佛,所以后人称为“龙门”。 ☚ 世界遗产/文物单位 白居易墓 ☛ 龙门石窟 162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处,东西两山对峙,伊水北流,如一座天然门阙,古称“伊阙”,又称“龙门”。石窟雕凿在伊河两岸峭壁上,长达1000米。始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经四百多年大规模营造而成。现存窟龛2100多个,佛塔40多座,碑刻题记3600余品,大小造像10万余尊。著名洞窟有奉先寺、古阳洞、宾阳洞等。奉先寺是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是龙门最大的石雕,为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 ☚ 二七纪念塔 白马寺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25公里的龙门山(又名伊阙)。石窟分布于伊水入口处两岸山上(东山和香山)。现存洞窟1352个,龛785个,造像9万7千余尊,题记3860种。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至唐代,历时400多年。北魏造像以宾阳中洞规模最大,造像布局严整,技法高超,门内左右两壁的帝后礼佛图,气势宏伟,形象大如真人,是国内少见的艺术珍品,可惜在国民党当政时期被盗往美国。古阳洞、莲花洞龛楣的浮雕画面,雕刻精致、形象生动,艺术价值极高。龙门二十品是魏碑的代表作,为历代书家所珍视。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严整精致,形象亲切感人,奉先寺、看经洞尤为精彩(见彩色图版)。 ☚ 敦煌石窟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又称“伊阙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伊水河两岸的龙门山 (西山)和香山 (东山)。最早的洞窟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 (500年),后至北宋陆续开凿四百余年,形成了长达两华里左右的石窟群。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座,小龛七百八十五个,造像九万七千三百零六尊,题记和碑刻三千六百八十品,佛塔四十余座。雕刻和刀法圆纯精致,佛像表情生动,多为唐开元 (713~714) 以前所造。 龙门石窟 ☚ 响堂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洛阳风景名胜区”、“龙门二十品”条。 ☚ 白居易墓 龙门二十品 ☛ 龙门石窟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称“伊阙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伊水两岸的山崖上。始建于北魏迁洛前后,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皆续雕凿。现存洞窟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多品,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古阳洞、莲花洞、宾阳洞、奉先寺、看经寺、潜溪寺等。参见“旅游学”中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龙门口。龙门东西两山即香山和龙门山,中隔伊水河。石窟造像始于494年前后,历经400余年,两山窟龛,密似蜂巢。现存佛洞1352个,佛龛750个,佛塔40余座,佛像10万多尊,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代表性洞窟有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万佛洞、奉先寺、潜溪寺、极南洞、摩崖三佛龛、看经寺等。此外,选取石窟题记、碑刻的北魏书法“龙门二十品”和唐代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等,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参见“考古学”中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我国三大著名石窟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市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石窟造像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四百余年的大规模营造,在约1公里长的山壁上,窟龛密似蜂窝。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实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窟龛2100多个,造像97300余尊,题记和碑碣3600多品,佛塔39座。龙门石窟的造像和碑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珍品。 ☚ 龙亭 白马寺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称 “伊阙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伊水两岸的山崖上,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自北魏太和年起,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隋、唐、北宋,直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先后营建了大大小小的窟龛,如蜂窝状密布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共计窟龛3100多个,造像10余万尊,题记及碑刻3600多品,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1米,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11尊雕像。主佛卢舍那高达17.14米,面容丰腴,修眉长目,嘴角上翘,微露笑意,是唐代雕刻艺术中的精品。宾阳洞主佛释迦牟尼和两弟子、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褶规整而绸密,体现了北魏造像艺术的特色。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解放前被侵略者劫往国外。石窟群中有虔诚持重的供养人像; 有足踏鬼怪,竖眉挺立的天王,有婀娜多姿、衣带飘舞的伎乐人,有体态轻盈、优雅传神的飞天。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北魏碑刻,字形端正大方,质朴古拙,结构、用笔在隶楷间。以唐褚遂良手书的 “伊阙佛龛之碑” 为代表的唐楷,雄伟秀丽。这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龙门石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重要物质资料,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 云岗石窟 广汉祭祀坑遗址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称 “伊阙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伊水两岸的山崖上,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自北魏太和年起,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隋、唐、北宋,直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先后营建了大大小小的窟龛,如蜂窝状密布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共计窟龛3100多个,造像10余万尊,题记及碑刻3600多品,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1米,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11尊雕像。主佛卢舍那高达17.14米,面容丰腴,修眉长目,嘴角上翘,微露笑意,是唐代雕刻艺术中的精品。宾阳洞主佛释迦牟尼和两弟子、菩萨,面相清瘦略长,衣纹折褶规整而稠密,体现了北魏造像艺术的特色。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解放前被侵略者劫往国外。石窟群中有虔诚持重的供养人像,有足踏鬼怪,竖眉挺立的天王,有婀娜多姿、衣带飘舞的伎乐人,有体态轻盈、优雅传神的飞天。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北魏碑刻,字形端正大方,质朴古拙、结构、用笔在隶楷间。以唐褚遂良手书的“伊阙佛龛之碑”为代表的唐楷,雄伟秀丽。这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龙门石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物质资料,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 云冈石窟 广汉祭祀坑遗址 ☛ 龙门石窟中国佛教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千米的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南北绵延1000米。石窟初创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前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有续凿,五代、北宋、元、明等代,也偶有一些小型造像、龛和题记。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多躯、碑刻题记3600多品、像塔40多座。其中北魏和唐代是开凿的高潮时期,占所有窟龛的90%以上。1000多年来,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石窟被蹂躏得千疮百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建立了文物保管所对石窟进行保护和修整。 龙门石窟long men shi kuthe Longmen Grottoes (in Luo yang,Henan Province)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es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es(in Luoyang,Henan Province) 龙门石窟见“伊阙石窟”(810页)。 龙门石窟中国著名石窟。又名伊阙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五里的伊水入口处两岸。西崖叫龙门山,又叫西山,主要是北朝石窟群。东崖叫香山,主要是唐代石窟群。始建于北魏景明元年(500),其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续有兴建,五代、北宋、元、明、清亦有零星开凿。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个,龛七百五十八个,造像九万七千余尊,造像题记及其它碑碣三千六百块左右,佛塔四十余座。北朝作品约占百分之三十,唐代约占百分之六十,其余各时代约占百分之十。主要石窟大都在西崖。窟中以北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和唐代奉先寺中大卢舍那佛龛最著名。雕刻刀法精致,造像表情生动。题记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许多为书法艺术之珍品。千多年来,破坏严重。特别是近代,比较精美的佛像,十之八九为帝国主义分子盗窃。(参考图26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