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龙源风景名胜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龙源风景名胜区 龙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临湘市龙源乡龙窖山。市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4平方公里,水面3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7平方公里,水陆游览线全长20公里。现辟为老龙潭、高峡湖、青石街 (溪道) 三个景区,以奇丽的湖光山色、冬暖夏凉的特殊气候、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享誉湘北。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居湘、鄂两省交界处,由 “七尖”、“十岭” 和11座山峰组成。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临湘县志》载: “龙窖山,县东南百二十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上有龙湫,因名。” 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 “龙窖山在县东南,接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殊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龙窖山是瑶族古老歌词传说中的世居祖地之一。据学者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瑶族先民迁徙至 “江汉之浒”。秦汉之后,瑶族祖先又因各种原因继续向南游徙。洞庭湖一带留有其足迹。瑶族文献《千家峒歌》称瑶族十二姓分居在九个峒中,龙窖山中就有 “三关九锁”,地理位置、地名遗俗与瑶族历史上迁徙途中的 “千家峒”相吻合。龙窖山区乡村文化研究和龙窖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初步证实龙窖山为瑶族早期的 “千家峒”,是过山瑶的千年家园所在。境内山峦层叠,绵亘起伏,沟谷纵横,葱林如海。毛金竹、水竹、苦竹、楠竹、紫竹、观音竹等十余个品种的竹类分布于方圆数百里,绿竹遮天,浓荫匝地,恍若世外桃源。主峰大药姑海拔1261.1米,雄奇挺拔,傲然屹立,是著名的“天然药库”。相传昆仑山一位采药成仙的仙姑采药至此,见风景优美,气候温和,便在山中遍植百草,故名。明医药学家李时珍曾登临采集和研究药物。峰顶有三仙石、三仙亭。在此观景,似置身于云烟缭绕的仙境之中,历有“药姑蓬莱” 之称。龙源溪从山峦深处蜿蜒而来,斗折蛇行,水流淙淙。两岸山峰相夹,灵缺口、老龙潭、鸳鸯潭、仙姑洗药潭、观音潭、“七星银河”瀑布群、观音坐莲、百年连理树、仙人洞、神仙屋、仙人殿、四座石塔、云庙等点缀其中,令人称绝。高峡湖 (龙源水库)是由龙源、拓港两条水系汇成的人工湖泊。湖长10公里,水深100多米。湖心岛上建有观湖亭、九曲桥。湖畔滴水岩有两级高40余米,宽10多米的飞瀑,极为壮观。景区东南古塘、朱楼坡、漆坡、梅池一带,村舍古雅,乡风淳朴,瑶族先民的遗迹风俗依稀可见。朱楼坡又名猪头坡、贵竹坡。村内3公里溪流曲折,两岸青石砌驳,溪面覆大青石板为路,形成独具匠心的青石街 (溪道)。下溪处有蹬,便于百姓战乱时能及时退守溪中,是当地先民的古老防御工事和避乱秘地。溪路两岸原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旧有40家茶行150条棍 (镖局壮丁),酒楼茶肆无数,曾为连通湘、鄂、赣三省边地通道和繁华商贸古镇。今家家翠竹环抱,山泉入室,青砖青瓦,古朴典雅。周围有青石洞水溪、千年白果树、迎客古松、古栈道、三重堰、夜合山、茶山竹海等景点,山水相依,风光入画。(参见“考古·龙窖山遗址”条) ☚ 五尖山风景名胜区 陈文恒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