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鼓吹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鼓吹乐 鼓吹乐古代音乐中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以鼓、铙、笳、角、箫、钲等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而鼓吹乐中的“横吹”又与西域音乐有关。《晋书·乐志》:“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汉初,鼓吹用作军乐,奏于行伍之中以壮声威。后用于朝廷,按用途可分为四类:一为黄门鼓吹,主要列于殿廷,以备宴乐时用;亦用于皇帝的仪仗。二为骑吹,皇帝出巡时,用于仪仗,随行车驾。三为横吹,为随军演奏的军中马上之乐。四为短箫铙歌,用于社庙,以备“军队凯旋”、“元会”、“郊祀”、“校猎”、“入朝”、“出藩”等重大场合之用。后世,各类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至明、清发展成为民间流行的“吹打”形式, 以大鼓、笙、笛、唢呐、管子为主要乐器,流行全国。 ☚ 郑声 相和歌 ☛ 鼓吹乐 鼓吹乐汉魏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的音乐。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最早记载见于《汉书》:班壹“以财雄边,出入戈猎,旌旗鼓吹。”这种马上之乐传入内地后,逐步演化成多种形式,一般分为四类:❶黄门鼓吹:宫廷专设的为皇帝服务的鼓吹乐。多为皇帝宴饮时所用。 ☚ 楚声 相和歌 ☛ 鼓吹乐 鼓吹乐中国古代宫廷用于仪仗的一种音乐,即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一种演奏形式和音乐品种。它产生于汉初,班氏家族称雄于西北时把它用作军中之乐。其来源为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汉代时候常用鼓、角、排箫、笳等乐器伴奏,曲目中并且常有歌辞,歌辞中包括爱情、反战等民歌题材。汉魏之际鼓吹乐按其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用于宫廷宴会仪礼)、骑吹(用于随行帝王、贵族的车驾)、短箫铙歌(用于军事典礼)、横吹(用于随军演奏)。隋唐时候的鼓吹乐沿袭旧制,但分部及其名称作了更改:黄门鼓吹,隋代称“㭎鼓部”,唐代称“鼓吹部”,主要乐器是鼓、角;短箫铙歌,隋代称“铙鼓部”,唐代分为“羽葆部”、“铙吹部”,主要乐器是铙、鼓、箫、笳及人声;骑吹和横吹,隋唐时称为“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小横吹部的主要乐器是角、笛、箫、笳、筚篥,大横吹部增加了节鼓。宋代的鼓吹乐称“随军番部大乐”,政和年间分为前后二部。其间差别在于“前部鼓吹”所用大型乐器较多,即增用了节鼓、㧏鼓、大鼓、小鼓、金钲、长鸣、中鸣等乐器及其乐工数百人。 ☚ 俗乐 散乐 ☛ 鼓吹乐 鼓吹乐中国民间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的重要乐种。最初以鼓、角、排箫、笳等乐器为主,曲目中常有歌词,可供歌唱。是汉魏以来,在宫廷、军府、宫府中于仪仗、军旅、宴飨时演奏。宋、元以后,鼓吹乐的合奏形式逐渐在民间发展,各种流派也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或寺院艺僧的创新,虽仍延用鼓吹之名,但已形成风格各异的新兴乐种。鼓吹乐与民间歌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汉代军乐中就有表现爱情和反对战争题材的民歌。 ☚ 吹打乐 弦索乐 ☛ 鼓吹乐 鼓吹乐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之一大类别。以各种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在击乐器中,有鼓、铙、钲、拍板等; 在吹乐器中,则有箫、笛、笳、角及觱篥等。鼓吹乐所用乐器及演奏方式,多源于北方及西北各少数民族。而其演奏乐调,则多源于中原民间之流行歌曲。就其演奏形式及实际用途而论,最初可分为两大类。一是 “鼓吹”,所谓“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于朝会、宴享及道路仪仗。二是“横吹”,所谓“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鼓吹乐始兴于汉代。东汉宫廷音乐分为四大类,鼓吹乐即占其二。一称为“黄门鼓吹”,用于朝会、宴享及随驾出行之仪仗。所奏乐曲,有《鹿鸣》、《有所思》、《大置酒》、《承元气》等十三曲,又称为“食举乐”。一称为“短箫铙歌”,用于军中之凯乐。所奏有《朱鹭》、《思悲翁》、《上之回》、《战城南》、《巫山高》等二十二曲。魏晋以后,“短箫铙歌” 除作为凯乐外,更多的用于朝会等殿庭演奏,遂自成一系。如曹魏时,命缪袭用其旧曲调,填入新词,改名为《楚之平》、《战荥阳》、《获吕布》等十二曲; 孙吴亦命韦昭新制《炎精缺》、《汉之季》、《摅武师》等十二曲。晋代,傅元受命所作之《灵芝祥》、《宣受命》、《征辽东》、《文皇统百揆》、《金灵运》等二十二曲。南朝梁代沈约受命所作之《木纪谢》、《贤首山》、《汉东流》、《期运集》、《惟大梁》等十二曲,北朝之北齐亦作《水德谢》、《出山东》、《战韩陵》、《殄关陇》、《灭山胡》、《战芒山》等二十曲,北周所作之《征陇西》、《平窦泰》、《克沙苑》、《战河阴》、《拔江陵》等十五曲,皆为歌颂历朝帝王创业武功之重要鼓吹曲。演奏时,多伴以大合唱,庄严雄壮。横吹乐始由西域传入,汉武帝时,乐师李延年曾据之作 “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期,其曲亡佚,又有流行之横吹十曲,如《黄鹤》、《垄头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等即是。至隋唐时,鼓角横吹增至十五曲。曲名为《黄鹄吟》、《陇头吟》、《望行人》、《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长安道》、《洛阳道》、 《豪侠行》、 《古剑行》、 《紫骝马》、 《騘马》、《雨雪》、《刘生》、《洛阳公子行》等。而宫廷乐队之大、小横吹部,又备有《悲风》、《古明君》、《长乐声》、《跨鞍》等二十四曲,以供军乐之用。自宋代始,宫廷鼓吹乐已无“鼓吹” 与 “横吹” 之分部。鼓吹署(局)所辖之前后部鼓吹,合而用之。其他如随军番部大乐、钧容直、东西班乐,以及教坊之下的“鼓笛部”等,皆兼奏鼓吹乐。其用途,则与前朝大致相同。 ☚ 乐府 太予乐 ☛ 鼓吹乐 鼓吹乐西汉初期鼓吹乐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流传,后来成为军乐、宴乐并应用于各种仪式中。宋代以前所使用的乐器是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到了宋金、元时期,唢呐传进中原,最初在军中的仪仗队使用,明代以后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鼓吹乐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古代称“鼓吹乐”,现代称 “吹鼓乐”(因以吹为主),演奏者则称为 “吹鼓手”。多用于婚丧喜庆中。 ☚ 潮州弦诗乐 山东鼓吹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