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Dǐ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榆次及晋中地区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于《姓苑》。其源不一: ❶周氏有鼎革,楚人,疑乃鼎姓之始。 ❷或出自西羌之党项人。《续通志·氏族略·属国之姓》载有“ (西) 夏使臣鼎利。” 宋代有鼎沣,兵马知监,死于金难。 鼎dǐng❶古代炊器,多用青銅製成,常見者爲三足兩耳。張衡《西京賦》:“鳥獲扛鼎,都盧尋橦。” ❷立國重器。賈誼《弔屈原賦》:“斡棄周鼎,寶康瓠兮。” ❸鼎有三足,喻三公之位。張衡《南都賦》:“周召之儔,據鼎足焉。” 鼎 鼎青铜制炊器。亦被用作传国的宝器、烹人的刑具和炼丹、煮茶、焚香之器。形状有圆有方,圆者三足,方者四足,均有两耳,造型庄重。耳、腹、足常饰以饕餮、兽面等纹。内壁铸有铭文。现存较著名的有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司母戊大鼎》和《司母辛大鼎》。 ☚ 鬲 甗 ☛ 鼎 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今河南灵宝县阌乡南]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源自今山东泗水县],馀八入于秦中。 《史记》卷五 采首山[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北]之铜铸鼎于荆山[今河南灵宝县阌乡南]之上,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唐·徐坚《初学记》 【评】从考古发掘证明,夏代使用了铜器,商代已有圆鼎、方鼎及著名的司母戊大鼎,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水平是相当高的。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夏禹时铸九鼎是可能的。 鼎读音d·ing(ˇ),为ing韵目,属ing—eng韵部。都挺切,上,迥韵。 ❶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多用青铜制造。 ❷三方并立。 ❸显赫。 ❹锅。 上一条: 耵 下一条: 薡 鼎〔ding〕 鼎罐 〔ding guan〕 ghob jaot. 鼎罐耳 〔ding guan er〕 mlouxjaot. 鼎罐盖 〔ding guan gai〕 ntetjaot; paot jaot. 鼎diang31[tiaŋ]❶铁锅。 ❷(量)锅 ⊳大大~介煮蜀~(再煮一大锅)。 鼎《广韵》都挺·迥;dniǎ‖dǐng锅:铁~tīhdniǎ ❍ ~灶dniǎzào(锅灶) ❍ ~盖dniǎguà(锅盖)。《说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寳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仪礼·士冠礼》:“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于鼎。”郑玄注:“煮於鑊曰亨……在鼎曰升,在俎曰載。”唐·杜甫《槐叶冷淘》诗:“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鼎{}四6123①名锅。⑴赣语。福建泰宁〖 〗、建宁。⑵闽语。福建福州〖 〗、厦门〖 〗、莆田〖tia453〗、永安〖 〗、邵武〖 〗。清光绪丁酉年《重纂邵武府志》:「锅曰~。」广东揭阳〖 〗。大~未滚~仔先滚大锅还没滚小锅先滚(比喻小人物或非主要人物非分地抢先喧闹和出主意)。广东潮阳〖 〗、中山隆都〖 〗、海康〖tia42〗、汕头〖 〗。台湾〖 〗。②名灶。闽语。福建建瓯〖 〗。③名在某一地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的人。吴语。上海。1979年11月19日《解放日报》:「厂里是王,弄堂里是一只~,人家看见我怕。」④名烹饪时的火候。闽语。福建厦门〖 〗。热~火候猛‖冷~火候弱。⑤动系船。古方言。《方言》第九:「维之谓~。」晋郭璞注:「系船为维。」⑥副极。客话。罗翙云《客方言・释词》:「~者,至之借音。《史记・春申君传》:『物至则反。』至,极也。~亲、~疏之类,本是至亲、至疏,亦曰极亲、极疏,甚亲、甚疏耳。」   鼎ding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左传·宣公四年》:“子公怒,染指于~,尝之而出。”(子公:人名。染指:将手指伸进鼎内蘸汤羹。) 鼎dǐng❶古代煮食物的用具,相当于锅,一般有三足两耳。 ❷大;重 △ ~力协助。 ❸正当;正在 △ ~盛。 ❹姓。 【注意】笔顺为:.jpg) 。 鼎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被视为立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意义。 鼎❶古代煮食物的器具。有两耳,圆形的有三足,方形的有四足:~沸︱钟~︱赝(yan)~︱定~︱问~︱尝~一脔(luan)︱人声~沸︱钟鸣~食︱拔山扛(gang)~。 ❷三方对立:~足︱~峙(zhi)。 ❸大;盛大:~力︱大名~~。 ❹正当:~盛。 ❺更新:~革︱革故~新。 鼎dǐng❶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具,大多三足两耳。 ❷ 大:鼎力│大名鼎鼎。 ❸ 正当,正在:鼎盛。 ❹ 比喻王位,帝业:问鼎│定鼎。 ❺ 姓。 鼎(1次) 古代炊具。多用青铜铸成。有圆形三足者,有方形四足者,均有两耳。~臑盈望《大》 另见〔周鼎〕 鼎dǐng古代器物名,常见者为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者,亦为两耳。用于烹煮食物,也可用作礼器,铭记功绩。《大招》:“鼎臑盈望,和致芳只。”王逸注:“言乃以鼎镬臑熟羹臛,调和咸酸,致其芬芳,望之满案,有行列也。” 鼎dǐng见“台鼎”。 鼎ding鼎臣 鼎沸 鼎革 鼎锅 鼎力 鼎立 鼎盛 鼎食 鼎新鼎元 鼎言 鼎峙 鼎足 鼎族 定鼎1 问鼎2 赝(yan)鼎 钟鼎文鼎鼎大名 鼎食鸣钟 鼎新革故 钟鸣鼎食 鼎鱼幕燕3 鼎足而立鼎足三分 革故鼎新 大名鼎鼎 潜图问鼎4 一言九鼎 鼎dǐng❶古代的一种炊具,多为圆腹,两耳三足,也有方形四足的,后来用作陈设品: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三·60) ❷一种鼎式香炉:(袭人)忙将~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四一·953)~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十七—十八·385)
鼎dǐng鼎牲器也。《周禮·秋官·掌客》: “鼎簋十有二。” 鄭玄注: “鼎,牲器也。”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健身具 > 鼎 鼎 dǐng 健身具名。古舉重健身之器具。鼎本爲炊具,多爲金屬製成,三足兩耳。因其較重,借爲舉重之具。稱之爲“舉鼎”、“扛鼎”。《史記·秦本紀》:“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又《項羽本紀》:“[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參見本類“舉鼎”、“扛鼎”。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食具 > 鼎1 鼎1 dǐng 古炊器。形制多爲圓腹,三足,兩耳。初爲陶製,後爲青銅製。《周禮·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職外内饔之爨烹煮,辨膳羞之物。”《莊子·徐无鬼》:“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 
鼎 (《三才圖繪》)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器 > 鼎2 鼎2 dǐng 古代祭祀之禮器。《禮記·郊特牲》:“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參見本類“鼎1”。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禮器 > 鼎3 鼎3 dǐng 國之寳器。象徵王權。《左傳·宣公三年》:“宣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之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何休注:“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易占部 > 卦爻 > 鼎 鼎 dǐng 《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離上,火風鼎,䷱。《序卦》:“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雜卦》:“鼎,取新也。”《易·鼎》:“鼎,元吉亨。”《彖》:“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疏:“鼎有亨飪成新之法象也。”《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象凝命。”後代星術家又推演出:鼎爲離宫八卦中二世卦,五行屬火。小周天火候圖中主二十三日夜。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具部 > 碓灼烙烹 > 鼎 鼎 dǐng 烹人刑具。爲三足兩耳金屬容器。《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贊》:“赴鼎非冤,誠知所處。”宋·蘇軾《留侯論》:“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鼎【同义】总目录 鼎神鼎鼎dǐng〖副词〗 表示正处于某种状态。可译为“正”(1)。《贾谊治安策一》:天子春秋鼎盛。——天子的年岁正当盛壮之时。
鼎dǐng〖名词〗 古代以为立国的重器,国家政权的象征(12)。《臧哀伯谏纳郜鼎》:取郜大鼎于宋。——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王孙满对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王问周王室鼎的大小轻重。《喜雨亭记》: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得到了宝鼎,就用它命名自己的年号。 鼎dǐng❶ 古代器物,三足两耳。用于烹煮食物或铭记功绩。《吕氏春秋·察今》:“一~之调。”周容《芋老人传》:“张筵列~。” ❷ 相传禹铸九鼎,为传国宝器,后用以称王位或政权。《左传·宣公三年》:“商纣暴虐,~迁于周。” ❸ 正当。《汉书·贾谊传》:“天子春秋~盛。” ❹ 指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再拜。” 鼎*dingB6A6 ❶古代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多以铜制成。 ❷古代曾以鼎作为传国宝器,因此又比喻权力、帝业:问~中原。 ❸像鼎腿那样,三方并立:~峙/~足而立。 ❹大:~力相助/~~有名。 政权 政权鹿(逐~;~死谁手) 政(政柄)正权 鼎玉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天下,政权:重器 国运,政权:玉鼎 国土,政权:江山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政教合一 政教不善:疵国 政权的中枢:枢庭 国家政权:枢 国命 洪钧 宗守 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鼎 国家的中央政权:天枢 朝廷的政权:鸿钧 牢固的政权或地位:铁桶江山 割据一方而力量足以号令天下的政权:霸统 割据一方或偏安一隅而能号令天下的政权:霸朝 政权刚刚建立:登庸纳揆 政权落到别人手中:政权旁落 君权旁落:干纲不振 政权腐败混乱:政以贿成 政以贿易 国家政权十分危急:大厦将倾 政权改换:移鼎 易姓 易代(改姓易代)易世 迁鼎 鼎革 革代 革世 革政 变革 改玉(改玉改步;改玉改行;柴天改玉) 改步(改步改玉) 政权更替 政权更迭 柴天改物 改朝换代 革命创制 覆巢倾穴 巢覆穴倾 五行代德 更姓改物 改元正位 改朝换姓 帝王初即位改元:履端 丧失政权:亡鹿 遗棰 帝王丧失政权:禄去公室 归还政权:归政(~于帝) 还政 返政 彻帘 复子明辟 (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政权)
另见:权力 掌权 用权 专权 ☚ 权利 权位 ☛
并存 并存并立 角立 齐列 齐竦 骈植 表示同时存在:并(~列) 又(~高~大)互见 同时并存:相容 共同存在:共存 共处 共居 两立 离立 偕行 三方并立:鼎(鼎立;鼎足;鼎峙;鼎列;鼎足而三) 三种势力并存对峙:三足鼎立 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同时存在而不冲突:并存不悖 并立不悖并容不悖 (同时存在:并存) ☚ 长久存在 遗留 ☛
高的职位 高的职位登课 高的禄位:贵禄 显贵的职位:高任 高位 盛位 尊位 云霄 云肆 霄汉 霄衢 风云 鹏雕 华阶 华职 鸿陆 贵位 贵器 重官 轩服 荣班 崇班 端首 显列 显位 高梯 凤食鸾栖 仕途,高位:云路 云途 云塗 贵官高位:紫青 朝延的高位:圭衮 达到高位:步云 宰相之位:揆(揆席;揆路;枢揆;端揆;右揆) 右席 鼎席 相位 枢轴衡钧 台座 台坐 台相 台席 台位 宰辅之位:台光 枢衡 卿相之职:权轴 宰相的高位:台宰 王公重臣之位:台室 三公九卿的职位:三九之位 三公的职位:衮司 衮命 衮职 鼎台鼎足 铉席 铉台 台位 鲍氏骢 三公宰辅之位:台辅 台岳 台弼 三公、宰辅、重臣之位:鼎(鼎槐) 三司之职:计职 御史的职位:宪秩 皇后之位:极位 太子之位:储位 储极 藩储 ☚ 官位 重要的职位 ☛
施酷刑的刑具 施酷刑的刑具格(为~) 铁刷 刀锯 老虎凳 杀人刑具:砧斧 砧鈇 古代斩人的刑具:鈇(鈇质;鈇锧;锧鈇) 锧斧 绞杀用具:绞架 绞索 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砧(砧斧;砧鈇;砧锧) 古代腰斩和鲸刑的刑具:锧笮 古代腰斩人用的砧板:锧 夹指具:拶(桚指;桚子;拶夹;夹桚) 枥(枥撕) 押指 夹棍 銡子 古代鲸刑刑具:凿 去髌的刑具:钻 烹人具:鼎(鼎镬) ☚ 枷锁镣铐等刑具 交通工具 ☛
高官 高官绂冕 达官(~贵人) 达僚 达仕重官 尊官 穹官 蝉冠 蝉冕 蝉珥 显仕 显官 显宦 通宦 通官 通阶 红顶 金绶 金珰 金张 衮衣绣裳 做达官的人:缙绅 搢绅 官位很高的人:三公九卿 称高官:卿(公卿) 称地位较高的官员:长吏 朝廷高官:槐岳 位高禄厚之官:美官 职位高而有权势的官吏和身份高贵的人物:王公 达官贵人 达官贵要 达官要人 贵人达官 都头异性 满座都是达官贵人:貂蝉满座 貂蝉盈座 职位显要的官吏和有名望的人物:达官闻人 职位很高、条件优越的官吏:高官美职 地位高而权势显赫的官吏:达官显贵 达官显吏 达官显宦 七贵三公 三台五马 金马玉堂 玉堂金马 玉堂金门 在朝的达官显贵:黻班 最高等的官吏:高官极品 显贵的官吏:贵官 缨簪 华使 华簪 众多的贵官:衮衮诸公 行政单位或军队的高级官吏:长官 古代分别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台(台鼎;台铉;三台) 衮(衮服;衮华;衮章;衮职) 三公 鼎槐 三公之任:台任 宰辅三公:鼎(~辅) 三公之一:太傅 三公九卿等高官:三槐九棘 九棘三槐 高位,高官:崇阶 峻秩 帝王手下年轻的最高官员:黑头三公 黑头卿相 黑头丞相 新近做高官的人:新贵 不干实事、平庸无能的高官:伴食宰相 伴食中书 (职位高的官吏:高官) ☚ 小官 大夫 ☛
鼎器 鼎器鼎(周~;定~) 古代的一种鼎:鏏 钟和鼎:钟鼎 青铜或纯铜铸成的钟鼎:金 小鼎:错 鏏鼎 刻名字于其上的鼎:鑱鼎 口小的鼎:鼒 附耳在外的鼎:釴 记功劳的铜器:庸器 函牛鼎 举鼎的器具:铉 鼎耳:翼 ☚ 祭器 香炉 ☛
厨具 厨具炊具 古代炊具:铛(铛鬲;铛旋) 镏 坩 盬(沙~;瓷~) 鬷 鬶 甗 鼐 鼒 煲 钧 镉 精美的炊具:翠釜 炒菜或撮取东西的用具:铲(铲子;~刀;锅铲) 温热具:铛(酒~;茶~) 鋞(鋞程;鋞鋐) 鏖 鐎斗 钨錥 烧茶温酒的器具:鏙 蒸食具:甑(甑子;陶~;铜~) 笼(蒸笼) 篝 锭 箅 烹煮具:罐(药~;汤~) 古代煮食具:釜 鼎(鼎釜;鼎鬲;鼎铛)鬴 锜 鍑 鬲 鬵 鏊 锭 鍪鐎 煮器 割烹用具:鼎俎 烧盐用的敞口器:鐅 切菜板:砧(砧板) 案(案板;肉~) 锧(锧子) 椹(椹质;木椹) 鍖枮(枮椹) 机(~上肉) 菜板 菜墩 切肉用的砧板:俎(刀~) 用高梁秸等编扎成的锅盖:锅帘 淘米具:斗筲 筲箕 溲箕 鼓风吹火具:鞴(鞴囊;鼓~) 风箱 风匣 炉櫜 煎茶时用以簇火的铜火箸:降红
另见:厨房 食具 ☚ 厨具 锅 ☛
礼器 礼器古代礼器名:彝(彝器;彝俎;樽彝;夏鼎商~) 篹 豊 青铜礼器:钟彞 僧道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器物:法器 佛教法器:钟磬 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笾豆 古代诸侯朝聘时所执的玉制礼器:锡圭 锡珪 古代君臣朝见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笏(朝笏) 板(手板;尺板) 簿 古代大臣入朝时所执的竹制手板:竹笏霜简 帝王所执的玉笏:珽 大圭 古代君王官吏出行时所执的东西:仪仗 彩仗 帝王仪仗的一种:静鞭 鸣鞭 霓旌 其他仪仗物品:金瓜 骨朵 月斧 朝天蹬宗庙的礼器;鼎 古代宗庙盛黍稷的礼器:琏 瑚(瑚琏)
另见:礼仪 祭祀 器物 鼎器 ☚ 礼器 祭器 ☛
丧葬物 丧葬物含于死者口中的珠玉:琀 含 唅 给死者覆面的巾帕:幎目 国君死后小敛时用于裹尸的锦囊:锦冒 丧葬用的器物:凶器 殉葬用的器物:冥器 明器 盟器 墓葬的冥器:鼎 随葬品:鬼器 古随葬品:冥具 明器 冥器 殉葬的钱币:瘗钱 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俑 陶人 贵重的随葬物:金碗玉鱼 金凫银雁 银雁金凫 珠凫玉雁 古代丧服所用的麻带:绖(首~;腰绖) 送葬时亲属用的孝杖:哭丧棒 悼念时穿的丧服或佩戴的布或纱:孝(披~;带~) 纱(黑纱) ☚ 丧葬具 装殓死人的衣 ☛
各方2 各方2方(军~;校~;甲~;诸~;庶~) 我方:我(敌~) 双方:两(两下;两面;两边) 双边 颇我 彼我 彼各 彼此 恋爱的一方:相好 婚姻关系中的男方:凤 一个方面:一方 一面 偏方 相对各方中的一方:家(上~;公~) 敌对的一方:敌方 头敌 对头 敌方和我方:敌我 恩仇 并立的三方:鼎(鼎足)
另见:有关的人 活动的人 ☚ 各方2 对方 ☛
盛大 盛大盛(盛昌;盛隆;祲盛;隆盛) 溶高 懋 茂(伟茂) 蔚 繁 丰钜闳达 彻天 隆济 堂堂(~之阵)鼎昌 鼎鼎 籍甚 浩滂 霶霈 滔滔 翕赫 事物盛大:浡沸 美好隆盛:休盛 显赫,盛大:鼎(大名~~) 显盛 显剧 尊贵隆盛:贵崇 非常盛大:极盛 盛大众多:济济洋洋 盛大的样子:沛(沛沛;沛若;沛然) 洋洋 颢然 赫赫 皓皓 旰旰 丸兰 曼羡 翼翼 简简 显明盛大的样子:显显翼翼 显著盛大的样子:皇皇 堂堂 煌煌 借借(名声~) 显赫盛大的样子:赫赫 光明盛大的样子:赫戏 赫曦 如 赫赫扬扬 扬扬赫赫 (规模大,仪式隆重:盛大) ☚ 盛 旺盛 ☛
各种局势 各种局势政治局势:政局(~不稳) 清明的政局:光天 战争局势:战局 边疆局势:边局 世界局势:世局 整个局势:大势 大局(顾全~) 全局(纵观~) 目前局势:现局 已经形成的局势:成局 前所未有的局势:创局 胜利的局势:胜局(~已定) 对峙抗拒的局势:抵局 三方势力对立的局势:鼎(鼎足;鼎分;鼎立;鼎峙;鼎三脚;鼎足分;鼎三分;鼎足而三;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三分;鼎分三足;鼎分之势;三足鼎立;三分鼎足;势成鼎足) 变幻动荡的局势:风云 动荡不定的局势:狂澜 变易无常的局势:风云气 纷乱的局势:荆棘(~裁途) 奢靡衰败的局势:齐梁 艰难的局势:时艰(蒿目~) 危险的局势:危局 危难的局势:难局 接近灭亡的局势:危亡 失败的局势:败局 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局势或形势:不拔之势 ☚ 局势 局势不稳定 ☛
进行 进行举行 举办 表示进行:打(~粉;~扭) 筹划进行:策进 着手进行:开始 起始 起先 起首 起初 原先 打头 开宗 发首 开首 开初 初起 辟面 表示正在进行:在(~玩) 当 着(学~;搞~) 方 鼎 按常规进行的:例(~行;~会;照~;~行公事) 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均按原计划照常进行:风雨无阻 风雨不阻 风雨无违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按原方式进行,从不中断:风雨无间 无间风雨 不间风雨 一切按照原来的规格或方式进行:一依旧式 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接力 一个挨一个地依次进行:鱼贯 若干人分几方面进行做:分头 同时进行,互不冲突:并行不悖 并行不厉 同时进行,共同存在:并行不废 不分先后地同时进行:并进(齐头并进;齐驱并进) 齐足并驰 以后进行:后行 事情开始正常有序地进行:上轨道 有把握地按一定步骤进行:稳步 以零碎、断续的方式进行:零敲碎打 顺适地进行:遂行 缓慢地进行:慢来 大规模地进行:展开(~辩论) 大举(~进犯) 展开某种活动:击鼓鸣金 擂鼓鸣金 擂鼓鸣锣 擂鼓筛锣 全面展开:遍地开花 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四面出击 强迫进行:硬行 强行 白天黑夜不停地进行:日夜兼行 星夜兼行 昼夜兼行 暗中进行:暗行 暗做 事情能顺利进行:畅通无阻 畅行无碍 事情进行非常顺利:气决泉达 突然进行:骤行 无为首者就无法进行:蛇无头不行 不进行:作罢 拉倒 进行不当:劳师袭远 劳师远袭 (从事某种活动:进行)
另见:从事 活动 行进前进 ☚ 进行 循序渐进 ☛
状态 状态态(形~;气~;势~;事~) 状态和形势:态势 势态 姿势 骑马的姿势:魁星踢斗 势态非凡:凤翥龙翔 表示状态:然(突~;显~) 如(空空~也) 表示正处于某种状态:鼎 表示状态的持续:正(~在) 通常或本来的状态:常态 常度 事物处于开始、萌芽的状态:胚胎 草木的萌芽状态:权舆 事物尚处于开始或轻微的状态:嫩(~叶;~芽;纤~) 生物的生存、发展状态:生态 通常或本来的状态:常态 正常的状态:常态 恒态 恒姿 从前的常态:旧态 运动变化的状态:动态 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态 物体呈现紧张的状态:紧张 事物、活动等十分紧张的状态:白热(白热化) (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状态) ☚ 形态 扬起、下垂 ☛
刑具 刑具金 锯(刀锯) 凿(斧凿) 敲(执~) 法刀 欧刀 斧质 斧鈇 鈇质 斫斧 鞭杻 问事 械索 刑器 狱具 刑械 械梏 械索 梃杻 刀斧 斤斧 釜銊 斧镬 斧凿 仗格 旧时金属和木制刑具的总称:金木 各种刑具:桁杨刀锯 古刑具:木(木手;木石;木杻;木格;木索;木械;木驴;枯木) 钳(钳铁;钳锁;钳鏁) 锯 镬 鼎 纽 锒 铛 校(大~重牢) 铁床阑单 阑殚 梏拲 斧锧 斧质 锡荡锣 古代拘系人的刑具:桎(桎梏) 械(械槢;械索;足械) 旧时囚禁人的刑具:囚笼 站笼 铁笼 立枷 樊笼 解送犯人的车笼:槛(槛车) 押(木押) 笼头 囚车 鞭打的刑具:鞭(鞭子;鞭笞;薄鞭;常~;法鞭;制鞭;蒲~) 杖(杖子;仗棰;刑仗;制杖;苇杖;小~;廷杖;棰杖;囚杖;法仗;讯杖;问事杖) 笞 板(板子;毛~;大~) 棰(棰革;榜棰) 篦木(枯木;株木) 扑(鞭扑) 敲(敲搒;敲扑) 荆(荆革;负~请罪) 楚(楚棰;檟楚;贾楚;夏楚) 骨朵 讯棍 榜棰 掉柴 鞭子和刑仗:鞭楚 竹木刑具:棰楚 棰楚
另见:审讯 拷打 鞭子 绳子 ☚ 刑具 枷锁镣铐等刑具 ☛ 鼎dǐng都挺切,上迥。 ❶青铜制成的烹饪器物。《易·鼎》:“~折足,覆公𫘫。” ❷鼎为传国重器,喻指帝业都城。《晋书·汝南王亮等传》:“休祉盛于两京,~祚隆于四百。” ❸鼎有二耳三足,喻指大臣三公。《宋书·五行志》:“陷害~辅,宠树私戚。” ❹显赫,鼎盛。《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姓贻諐,最合从纲。” ❺副词。正,正当。《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来;匡说诗,解人颐。” 〖鼎〗 粵 ding2〔頂〕普 dǐnɡ ❶ 古時煮食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或方形四足,多以青銅製成。許慎《說文解字》:「〜,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王勃《滕王閣序》:「鍾鳴〜食之家。」 ❷ 副詞,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並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孝獻皇帝庚》:「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足之形成矣。」 ❸鼎曾用作傳國寶器,因此比喻為王位、帝業。沈約《宋書.本紀第二》:「問〜之跡日彰,人臣之禮頓缺。」(彰:彰顯。) ❹ 顯赫,有成語「〜〜有名」。左思《吳都賦》:「其居則高門〜貴。」
鼎 鼎古代炊具。最早的鼎是陶制的,主要特征是深腹、三实足、两耳,有平底和圜底之分,敞口和敛口之别。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烧煮食物的十分普遍的多用途炊具。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鼎是河北省武安县磁山和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距今已有约八千年。作为普通炊具的陶鼎,到奴隶制社会的商代已经不普遍了,在早商的遗址中只发现少量陶鼎,这时出现了仿照陶鼎的形制铸造的青铜质的鼎。这种形制的青铜鼎已成为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享的专用礼器及当作“明尊卑,别上下”,即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另一方面陶鬲也逐渐替代了陶鼎,成为普通人的炊具。商代青铜鼎上铸有各种神秘的花纹,如饕餮纹、夔纹、蝉纹、象纹等,多呈兽面形,花纹变化巧妙。器内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号。器型主要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西周时期青铜鼎,形制变化很多,有圆鼎、方鼎、异形鼎;器物内铸的铭文也比商代多了,内容主要是记录功勋和颁赏,如毛公鼎的铭文就达四百九十七字。鼎代表王权,也代表统治者们的等级制度,西周的贵族祭祀时,使用鼎的数目十分严格,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或一鼎,都是单数,鼎按大小排列有序。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作为礼器和权力标志的制度,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而衰落。到了秦代,鼎又作为一种礼器在祭祀中保留到西汉。 ☚ 炊具 乳丁鼎 ☛ 鼎炊器。陶制或青铜制。圆形,三足有耳。或方形四足。陶鼎新石器时代即出现,至商周以后仍见,东周两汉多作随葬品。青铜鼎盛行于商周,汉代仍流行,是重要的礼器。 鼎dǐng❶古代煮东西用的三足两耳器物。 ❷锅。 ❸正当,正在。如:鼎盛。 ❹三方面对立。如:鼎力,鼎足,鼎峙。 ❺大。如:鼎力相助;大名鼎鼎。 鼎 鼎鼎为古代食器。用以煮或盛放鱼肉。大多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状。《尔雅》谓: “鼎绝大谓之鼐,圜弇上谓之鼐,附耳外谓之釴, 款足者谓之鬲。” 有的圆腹平底鼎名为, 也有的传世方鼎名等。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或缶属之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呈斗状。最早铜鼎皆仿陶器制作而别具某些特征。其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鼎多为敛口 (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里,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 “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 爵 鼓 ☛ 鼎 鼎古代食器,用以煮或盛放鱼肉。大多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等形状。《尔雅》谓:“鼎绝大谓之鼐,圜其上谓之鼐,附耳外谓之钱,款足者谓之鬲。”有的圆腹乎底鼎名为新,也有的传世方鼎名等。圆形鼎的器身一般为盆、盂或缶属之形状。方形鼎器身一般星斗状。最早铜鼎皆仿陶器制作而别具某些特征。其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为圆腹尖足; 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失,圆腹柱鼎占多数,同时分裆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失,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鼎多为敛口 (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里,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 “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 ☚ 爵 鼓 ☛ 鼎dǐnɡⅠ ❶ (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with two loop handles and three or four legs:三足 ~ tripod; 四足 ~ quadripod ❷ [方] (锅) pot;cauldron ❸ (姓氏) a surname:~ 澧 Ding Li Ⅱ [书] (正当;正在) just when;just the time for 鼎ding (cauldron;tripod)
鼎Ding(a sacrificial vessel) 鼎饪食礼器。具烹煮、祭祀、燕享等多种用途。盛行于商周而沿用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东周楚国铜鼎一般为圆鼎,双耳,三兽蹄足,多有盖。依造型主要分为: (1)鼎,侈立耳,束腰,平底;(2)镬鼎或鼎,形体较大,附耳,深直腹,圜底,蹄足较高;(3)束颈鼓腹圜底鼎,形体较小;(4)敛口扁鼓腹鼎,小平底或圜底;(5)汤鼎,小口圆鼓腹圜底。春秋鼎足较矮,盖上多圆形抓手,盖及腹部多有纹饰;战国鼎足瘦高,多素面,盖上往往设中心提环,周围施三钮。见有“”“”“鐈”“汤”“釶”等自铭。是贵族区别等级、象征统治权力的一种重器。 鼎dǐng❶鼎铛玉石|鼎镬刀锯|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峙而立|鼎足而立|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❷尝鼎一脔|举鼎拔山|列鼎而食|问鼎中原|五鼎三牲|钟鼎之家
❸春秋鼎盛|大名鼎鼎|刀锯鼎镬|革故鼎新|革旧鼎新|海内鼎沸|群情鼎沸|人声鼎沸|三分鼎立|三分鼎足|三足鼎立|四海鼎沸|钟鸣鼎食
❹拔山扛鼎|笔力扛鼎|触山举鼎|击钟陈鼎|力扛九鼎|力能扛鼎|鸣钟列鼎|片言九鼎|一脔知鼎|一言九鼎|一语九鼎 鼎鼎,甲骨文作    ,金文作      (摹本),小篆作 。 早期文字皆爲象形。本爲古代食器,後多用作禮器,其形制日趨奢華,使用制度更加嚴格。卜辭“鼎”多假借作貞卜之 “貞”,故金文或增 “卜”形。作爲構字成分,“貞”“貝”多訛混。“鼎”爲國之重器,代表權力、地位和財富,所謂“鐘鳴鼎食”之家必是豪門望族,故引申有顯赫、盛大義。又用爲副詞,義爲“當”。卜辭或用本義,或用作副詞。或讀 “貞”,卜問之義。銘文或用本義,或用作副詞,或用作人名。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 鼎(dǐnɡ)“ ,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为贞字。凡鼎之属皆从鼎。”(都挺切) 甲骨文作 、 、 、 ,西周金文作 、 、 、 、 、 、 、 ,为整体象形,上象鼎的双耳,中间为腹部,下为三足。本义为烹煮的炊器。卜辞中常借用作贞,如:“丁未卜,鼎(贞):大庚祸告王。”(《乙》9073)[1]春秋金文形体已经变得不象形了,如 、 、 、 等。战国金文作 、 ,包山楚简作 、 ,信阳楚简作 ,这些都失去象形的味道了。 《周礼·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五味指甜、酸、苦、辣、咸。许慎的解释还采用大禹造鼎的传说。夏兴盛时代,九州进贡了矿石,夏王朝就用这些矿石来铸造九鼎,上面铸有各种奇异怪兽,使人博闻多识,避免伤害,从此鼎成了权力象征。由此也派生出问鼎、迁鼎、定鼎等词语。 鼎部有三个属字。如“鼐”字下云:“鼎之绝大者。从鼎,乃声。鲁诗说:鼐,小鼎。”这里说的是天子诸侯的大鼎,也称牛鼎。 鼎*dǐng(12画)
  【提示】12画,末笔是横折,旧字形13画,末笔断为一横、一竖两笔。目,中间两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鼎dǐng12画 鼎部 (1) 古代煮食物的器具,一般三足两耳: 司母戊~|钟鸣~食。 (2) 相传夏禹铸九鼎,从夏至周都作为传国的重器,所以后来用鼎比喻王位和政权: 定~|问~。 (3) 比喻三方分立: ~立|~足之势。 (4) 盛大: ~力|~言|~~大名。 (5) 〈书〉 正当;正在: ~盛。 鼎 ☚ 鼎部 鼒 ☛ 鼎dǐng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都象鼎形。最早的甲骨文最象鼎形。西周晚期以后越来越不象形。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用途像现在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并立。如:鼎立。比喻大。如:鼎力|鼎鼎大名。现在方言里还有把锅叫鼎的。由双声假借为“当”,正在义。如:鼎盛。 鼎★常◎常
dǐnɡ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鼎形,隶定为“鼎”。本义为古代一种用来烹煮食物的器物。鼎有三足,故引申为并立的三方。古代把鼎看作传国的重器,国灭鼎迁,故又引申为王位、政权,由此引申为大、重等。鼎 (dǐng)中腹、旁耳、下足。 鼎 甲 金 篆 隶dǐnɡ【析形】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像长足二耳硕腹之形。其后字形渐趋整齐,遂成小篆、隶书之形。 【释义】《说文》:“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本义是一种大型的古代炊器,又为盛熟牲之器。鼎用青铜或陶土制成,圆鼎两耳三足,方鼎两耳四足,盛行于商、周,多用为宗庙铭功记绩的礼器或墓葬的明器。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指代国家政权和帝位,亦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的列鼎制度,[一言九鼎](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即源于此。鼎常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三方势力相峙并立),鼎较厚重,故有[鼎力](大力);鼎为重器,故有[钟鸣鼎食](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豪华)。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In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it is shaped like an appliance with long legs, two handles and a big abdomen. 【original meaning】 In ancient times, it is a kind of cooker or pot. It was mostly made from bronze and potter clay. This kind of round bronze cookers had two loop handles and three legs, while square ones had two handles and four legs. It was common in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mostly used as vessels for recording achievements or as burial objects in ancient tomb. 鼎 ☚ 闢 廌 ☛ 鼎〈名〉隐语。指女阴。 《醒》四五: 薛素姐酒醉疏防,狄希陈乘机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