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蛮战国至汉时对分布在黔中郡(今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少数民族的统称。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始置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故黔中蛮即武陵蛮。当时主要居民是信奉起源来自槃瓠传说的少数民族。苗、瑶等民族与其有渊源关系。参见“槃瓠蛮”(1180页)。 黔中蛮秦代黔中郡少数民族的总称。西周称为※蛮方,春秋战国时称※荆蛮或蛮荆,亦通称南蛮。战国末,秦楚曾反复争夺此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秦拔黔中地,楚割上庸、汉北之地与秦。黔中旋归楚。楚亡,秦统一天下,置黔中郡,其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部分地区。境内有※濮、※庸、麋、庸、※麋、※罗、※巴、※賨、※槃瓠等民族分据其地。汉代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遂称※武陵蛮。今土家、苗、瑶、侗、仡佬、壮等族与之有渊源关系。 黔中蛮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战国至汉时分布黔中郡(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始置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故黔中蛮即武陵蛮。主要居民信奉槃瓠传说。与今苗、瑶等民族有渊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