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吉剧和龙江剧
吉剧和龙江剧都是年轻的剧种。它们主要流行于东北黑龙江一带。
吉剧是1959年在东北曲艺 “二人转”的基础上创建的。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东北民间艺术和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
吉剧有“柳腔”和 “咳调” 两种基本声腔。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还有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筝等。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之分。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唱、扮、舞、说、绝五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剧种的长处而成。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的代表剧目有《兰河怨》、《桃李梅》、《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及现代戏《夺印》、《争儿记》等。
龙江剧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1960年被正式命名为“龙江剧”。龙江剧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了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为龙江剧。龙江剧的唱腔,采用的主要是 二人转的曲牌,有“红柳子”、“文咳咳”、“武咳咳” 等。
龙江剧的语言朴实风趣,表演生动,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表演上,以手绢、扇子、秧歌步的独到运用而著称。主要剧目有《寒江关》、《皇亲国戚》、《张飞审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