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黑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黑塞1877—1962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生于德国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市的新教牧师家庭。十五岁时奉父母命进入神学院,不到一年即逃出,边劳动边自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9年出版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和《午夜后一小时》,表现了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1904年因发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而成名。1912年到印度旅行以“寻求东方的智慧”。1922年写成以印度为背景的小说《席特哈尔他》。1923年取得瑞士国籍。1931年着手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圜中妙戏》,历时十一年脱稿,1943年在瑞士出版。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后逝世于瑞士。他受中国的宗教和哲学、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影响颇深。这种思想往往与传统的欧洲文化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夹杂着出现。 黑塞 黑塞1877—1962Hesse德国诗人、小说家。出生于符腾堡的卡尔夫一个新教牧师家庭。迫于父命,他15岁进神学院学习,但不堪忍受这种摧残心灵的经院教育,半年后就逃离。1892年到1899年,他当过学徒和书店店员,靠自修研攻文学。1899年出版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和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初露头角。后来发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轮下》、《盖尔特鲁德》和《罗斯哈尔德》,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这些作品描写了艺术家的孤独心境和城镇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暴露了小市民的庸俗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黑塞积极投入反战运动,发表反战文章,并与罗曼·罗兰建立了友谊,中篇小说《席德哈尔塔》是献给罗兰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时,他站在革命一边;但革命失败,他对德国失去信心,长期居住在瑞士,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基本上过着一种隐居的生活。他的中期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荒原狼》,小说主人公哈勒尔是一个正直但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作家。他感到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就象一头具有半人半兽性格的荒原之狼。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精神病态和危机,曲折地反映了德国的社会现实。形式新颖,结构严谨;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很受西方青年的喜爱。黑塞最后一部重要长篇小说是《玻璃珠游戏》,故事发生在一个假设的几世纪后的未来世界里,作者把传统的欧洲文化、古代东方文化特别是老庄思想揉合在一起,内容深奥,不太容易理解。他是一位热爱东方文化的西方作家,曾到过印度旅行,对中国古代许多哲人极为崇拜,曾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写过一些散文和童话,还在许多著作中赞美孔子、老子和庄子的学说。黑塞也写有大量中短篇小说,著名的有《克努尔普》、《婚约》、《美丽的青春》等。他的作品侧重从精神和心理领域来描写和分析现实社会,洞察力强,语言优美,文笔流畅,生动幽默,具有浓郁的抒情味,和深刻的哲理性,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60、70年代西方世界和日本曾掀起一阵又一阵的“黑塞热”。 ☚ 托马斯·曼 德布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