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鐘磬 > 石磬2 石磬2 shíqìng 石製打擊樂器。《禮記·樂記》“石聲磬”唐·孔穎達疏:“石聲磬者,石磬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録·雅樂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唐·盧綸《慈恩寺石磬歌》:“靈山石磬生海西,海濤平處與山齊。”《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明·張岱《夜航船·禮樂部·律吕》:“唐末,工器俱盡。博士殷盈孫鑄鎛鐘十二。處士蕭承訓較定石罄。”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琴瑟 > 寳瑟2 > 石磬1 石磬1 shíqìng 唐代盧邁所藏寳瑟之一的名號。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梆(梆子;南~) 简(简板;简版) 木鱼 拊搏 ☚ 打击乐器 钟 ☛ 石磬商周时期打击乐器。1978年建平县朱碌科乡水泉村出土。边长分别为57.2、43.5、30.5厘米,厚4厘米。磬身作三角形扁体,底边不规整。在磬体钝角处有一悬挂用的圆孔。系用泥质岩磨制而成。敲击之下仍清脆悦耳,同中原夏商时期石磬基本相同。现藏朝阳市博物馆。 石磬 石磬夏。长69厘米,宽55厘米。1976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青色石块打制而成,表面未经磨平,多处遗有打制痕迹。形状似鲸头型,上部有一穿孔,穿孔上侧有长期使用磨损的痕迹,叩之声音浑厚,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磬。这一发现对探索夏代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磬”,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玉石质。最早是单个的,叫特磬。编磬最初大约是三枚一组,出现于商代。随后数量陆续增加,音阶也变得复杂起来。到了战国时期则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隋唐时期,由于新型乐器不断增多,磬的演奏逐渐减少,宋元以后日趋衰亡。 ☚ 雕塑 “后辛”石牛 ☛ 石磬 石磬目前发现的壮族最早的乐器。1957年,在钦北壮族自治县(现钦州市)大寺乡那葛村出土一件商代石磬。石磬呈鲸鱼头形式,长53厘米、最宽16厘米、厚2.4厘米。页岩制成,通体磨光,上侧有系绳孔眼。磬的正面刻有树纹和刻划文字符号,刻划符号内容为“ ☚ 摇篮曲 铜鼓 ☛ 石磬stone resonato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