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黎族地区的“都图”制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黎族地区的“都图”制度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挥师南征海南岛,六月,元朝的海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从此,开始了明王朝对海南岛长达276年的封建统治。明王朝在海南岛设一府 (琼州府)、三州 (儋州、崖州、万州)、十县 (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和陵水等县) 的同时,为了巩固其统治,在黎族地区也建立了基层政权机构: “黎都”、“黎图” 制度 (简称“都图”)。
由于明王朝在全岛黎族地区实行全面的、积极的治理政策,海南岛黎族社会有了发展。当时黎族社会有三类地区: ❶在靠近汉族地区的一些地方,如文昌县的斩脚峒,乐会县的大小踢峒,琼山县的清水、南歧、南坤等峒,会同县的麻白峒,定安县的南间峒,儋州的七坊、洛基、洛贺、羌花等峒,以及万州的卑纽、黎芎峒等开发较早的黎族地区,到了嘉靖年间也和当地汉族一样编入都图和载入黄册得鱼鳞册,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他们已不再被视为黎族了;
❷在离汉区较远的黎族地区,明代以前还被视为“蛮烟瘴雨之地”,这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古镇州峒 (今东方县东方乡)、现今乐东县的乐东盆地等,都被认为是建州立县的理想地方。但是,这些地方的黎族由于与汉族接触少,受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也较少,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封建王朝在这部分黎族地区设有“土舍”进行统治;
❸尚有部分居住在偏远山区的黎族,即文献上所谓“生歧”、“乾脚歧”、“遐黎”等,因为与州县隔远,故“足迹少到民间”,被认为是 “不沾治化”、“浑沌未剖”,不属于土舍管辖。
根据记载,明王朝对海南岛统治是积极构筑修建州、县城,巩固各州、县中心重要据点。为了征收赋税和徭役,严格控制农民流动,明朝廷建立了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廷进行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根据职业的不同,将户籍分为四种:军、民、匠、灶四籍。对不负担徭役的官僚、皇族、缙绅及其宗族、奴仆不登记户籍; 对不入丁役的鳏寡孤独则登记于后,称为畸零。因其封面是黄色,故称之为“黄册”或“户口黄册”。这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洪武二十年 (1387年) 明朝廷又在全国进行土地测量,详细记载每乡每户土地面积、方圆四至,并绘制成图,因所绘的田地形状很象鱼鳞,故称之为“鱼鳞图册”。明朝廷根据这两种册子,把所有民户编成里甲制,规定110户为一里,一里为十甲,一甲为十户。里有里长,甲有甲长,负责本里、甲的徭役征收。里甲中的民户要互相作保,不得隐瞒人口,也不得任意迁移。
洪武年间,海南岛的户口和土地测量工作宣告完成,和大陆一样,编纂了作为赋役基础的黄册,又编纂了作为田税依据的鱼鳞图册。为了加强对黎族地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在熟黎地区还采取编入都图直接治理的方式,其基层组织为黎图,若干图为一黎都,都上为乡,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对于生黎,通过任用黎峒首即所谓土官,把黎峒变为封建统治的基层组织,纳粮征徭均由黎峒催办。
明朝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把黎族分化成为“熟黎”和 “生黎”。所谓“生黎”就是“世代不服王化”的黎族。远在宋代,就有所谓生、熟黎之分。明代又从熟黎中分出所谓“梗化”之黎。“生黎” 明代称为 “黎歧”。这部分黎族由于封建王朝的镇压和剥削加重,经常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原因是由于派往驻守黎区的流官流兵,贪污受贿,搜索民财,民不堪役,因而起义反抗,有的规模较大遍及全岛,致使明朝统治者有 “岁无宁日”之感,这说明,明朝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一开始就遭到了黎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因此,如何加强对黎族人民的统治,就作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提了出来。统治者总结了明代以前历代王朝统治者的治黎政策,提出在黎族聚居腹地五指山地区开十字路,建立州、县、屯所,在要塞驻兵等主张。这些主张成为明朝治理黎族地区的依据。这就是“都图”制度产生的原因。
在“都图”建置过程中,明朝统治者对黎族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初,以镇压为主,招抚为辅。原来归附于元朝州、县管辖的部分,“熟黎”不归附于明朝的统治,成为“黎歧”。他们“不服王化”,于是明朝廷举兵进行大规模的征讨。从洪武二年(1369年) 至洪武二十九年 (1396年) 共计讨伐有10次;
(二)革去抚黎知府等官,由州、县统一管辖。鉴于元朝统治者滥用豪酋峒长,任命峒长为知县,授以实权,其结果导致“政令难行之弊”,所以就实行了 “革去抚黎知府等官”,由州、县统一管辖的政策。这是明代初期统治者统治黎族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
(三)根据所归附黎人的汉化程度,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其不同统治策略有三种类型:
一是将所谓“熟黎”的黎峒统一编入行政区划,即划入乡、都、图,简称为“都图”。其基层组织为“黎图”,若干个“图”为一个“黎都”,“都”的上面为“乡”(乡为汉族统一制度)。采取直接治理的方式,与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这是汉化较深的熟黎,容易接受封建统治。
二是“凡自祖躬耕者有良民”,因居住近生黎,州、县统治有困难的,“则纳粮当差”,但是,只能由峒长催办,不编入“都图”。
三是“深居黎峒,耕作省地,与黎田交杂,半在羁縻,急难呼唤者,纳粮而不当差。”(见《天下郡国利病业》卷104广东8)
上述三种类型中,明统治者把前两种定为“熟黎”,后一类定为“梗化”黎,即生黎,作为招抚征讨的主要对象。
为了强化“都图”制度,加强控制,明王朝还设立了 “土官” 和 “土舍黎兵”。
根据当时各州、县的地方志和清人瑞麟所著《广东图说》等志书的记载,现将各州、县建立黎族“都图”情况分述如下:
儋州: 有“都”五: 抱驿都、黎附都、顺化都、来格都、来五都; 不设 “图”。
万州: 有“都”七: 卑纽都、思河都、卑凹都、多辉都、灵扶都、多陈都、芎兰都; 不设 “图”。
崖州: 崖州之黎人分为三种: 生黎、半生半熟黎、熟黎。生黎环居五指山脚下,与汉人隔绝;半生半熟黎人,治则为熟黎,乱则为生黎,平时耕田纳赋,听官约束,与熟黎同,编入里甲 (汉制);熟黎归化既久,饮食衣服,与汉人相同,语言相通,间有读诗书者,其户口编入都图。总之,崖州黎人如后二者,十居其九,编入都图。
琼山县: 有“都”五: 西黎一都、西黎二都、东黎一都、东黎二都、林湾都; 有“图”九: 西黎一图、西黎二图,西黎中图、怀义保图、踵科图、环郎一图、环郎二图、林湾图 南坤图 (还有坡萝、黄岭二市)。以上各都、图包括原清水峒、南歧峒、南坤峒、居禄峒、沙湾峒等九个黎峒。此外,还有五个峒设峒长、土官等治理。
澄迈县: 有“都”五: 西黎中都、南黎一都、南黎二都、南黎正都、南黎福都、富教都;有“图”六十 (从略)。以上都、图建置包括了全县137个黎人峒村。据《澄迈县志》称:“虽有南黎,士多冠赏,民安耕凿,输粮奉役,与编民无异。”可见民族间的自然同化已加深。
定安县:有“都”三:南闾都、思河都、光螺都;有“图”四:闾二图、光螺图、思河图、归化图 (还有石壁、枫木、岭门三市)。据《广东图说》记载: 归化图内有黎峒七个,其中有四峒,“巢居穴处,未入版图。”
陵水县: 不设 “都”; 有“图”二: 都一图、石岭图。
感恩县:黎人“附版籍者什九,不附者什一,与民杂处。”故不专门设立都,图,而只编入里甲。
昌化县: 黎人散居于山谷者,不相统属,民黎杂处,既归附有司,不复领于 “土舍”,不置都、图,一概编入里甲。
临高县、乐会县: 黎峒均不编入都、图,由峒首管理。
文昌县: 黎曰斩脚峒,因治平已久矣,田地丈入版图。据宋人王象之著《舆地记胜》记载:“琼州诸邑皆邻黎峒,唯独文昌无之”,故知文昌县无黎始于宋代。
会同县:该县本有黎,“因分其县,黎峒隶乐会。”故均设都、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