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龙负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龙负舟 黄龙负舟汉族山川传说。流传于四川岷江流域。相传远古时洪水滔天,有一个叫鲧的天神,因恳请祖父天帝赐还息壤(青泥)去治水遭到拒绝,便和神燕、神龟一起偷了息壤,撒向波浪汹涌的水津,制止了水患。正当他们忙着抛撒息壤的时刻,天帝降旨:将神燕、神龟斩首,派祝融处死鲧。鲧的头被砍,仍不忘洪水;又剖开鲧的胸膛,从里面跃出一条黄龙,直向松潘的藏龙山飞去。后来鲧的儿子禹,又驾着小船来到岷江上游的藏龙山下,察看山形水势,被翻滚的波涛卷进漩涡里。这时,只见山谷里一条黄龙跃进狂涛,用背负起小船,引着禹翻山绕弯,到了风平浪静的地方。那黄龙游过的山谷河滩,江水都归了漕。从此,岷江有了固定的流道。人们为纪念治水有功的黄龙,便在藏龙山修了一座黄龙寺。 ☚ 金鸡与芙蓉 刘备墓的传说 ☛ 黄龙负舟 〔精神训〕 禹南省,方济于江①,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②:“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③!”视龙犹蝘蜓④,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⑤。禹之视物亦细矣。 〔注释〕 ① 省: 视察、巡视。济: 渡。 ② 五色无主: 指人的面部神色大变。熙笑: 悠然、恬然地笑。称: 说。 ③ 滑: 扰乱。和: 平和的心境。 ④ 蝘蜓: 蜥蜴。 ⑤ 弭: 止,耷拉下来。 【鉴赏】 “黄龙负舟”的寓言讲的是大禹到南方巡视渡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大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此时船上的人都吓得惊慌失措,唯独大禹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而那条黄龙最终耷拉着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大禹在面对危险时已经精辟地表达了出来:“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大禹的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其崇高的天命观,二是其豁达的生死观,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为前提的,以下我们分别述之。 当大禹说了自己“受命于天”之后,紧接着的一句话便是“竭力而劳万民”,也即是说天命于大禹的主要责任是“竭力而劳万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禹所说的天命,既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命运或者偶然的人生遭遇,又不同于古代帝王为了论证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提出的君权神授。我们在本书其他篇章的鉴赏中已经反复论及,古人所说的“天”与我们今天以“客观对象”、“客体”的态度来看天有很大不同。对古人来说,“天”本身有一种内在的规范性价值,天之所以为大,主要是就其真实无妄,以及包容化育万物,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之内在价值而言的。由此,天所命于物的禀性也便是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万物只有循此天之所命而行,才能够维护好万物生生不息的良好局面。就此而言,当大禹说自己“受命于天”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为了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为了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置于内心的不容自己推卸的责任。也正是出于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禹以“竭力而劳万民”为己任,甚至在治水时曾经“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由大禹崇高的天命观,我们自然也可以理解他豁达的生死观了:“生,寄也;死,归也。”活着只是暂时寄居在天地之间替天行道,死后则是自然地回归于天地之怀抱。因此,对于大禹来说,生不足乐,死亦不足畏,一切均是乐天安命而已矣。《庄子》曾引述或假借孔子的话说:“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庄子·人间世》)每个人都有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为了这份责任而竭尽全力、不辞劳苦,哪里还顾得上“悦生而恶死”呢?这便是大禹临危不惧的原因,也是“大禹”之所以为“大”之所在。 黄龙负舟神话故事。《吕氏春秋·知分》:“禹南省方,济平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 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俯首低尾而逝。” 黄龙负舟 黄龙负舟这句用的是夏禹南巡的典故,语出《吕氏春秋》:“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民。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俛耳曳尾而逃。”郭璞《江赋》:“骇黄龙之负舟,识伯禹之仰嗟。”——夏禹南行时遇到黄龙负舟的险情,船上的众人都惊得面如土色,大禹仰天长嗟以浩然正气驱走了黄龙这个邪魔。 ☚ 黄帝之书 黄石公授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