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震

南宋末思想家。字东发,世称于越先生。慈溪(今属浙江)人。理宗宝祐(1253—1258年)进士。为吴县尉,擢史馆检阅,参与编修宁宗、理宗二朝《国史实录》。以直言出判广德军,知抚州,改提点刑狱,皆有惠政。为人清介自守。宋亡不仕,深隐于宝幢山饿死。学宗程朱,但他把“道”解释为“大路”,即“日用常行之理”,“而非超出于人事之外”的“高深之道”。对那些高谈“人心”、“道心”之人提出批评,认为他们是“多潜移于禅学而不自知”。对王充、柳宗元、叶適等予以推崇和肯定。及卒,门人私谥文洁先生。著有《古今纪要》、《东发日钞》一百卷等。

黄震

清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振宇,号竹庐。黄祖颛玄孙。布衣。与钱泳友。书工分隶,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擅写真,喜画古圣贤像。乾隆中曾入陕西巡抚毕沅幕,为画《灵岩山馆图》,与绘《关中胜迹图志》,又作《太华图》并自写云山小像,名人竞为题咏。后寓居苏州卒。

黄震约1204—1276

南宋学者。字东发,人称于越先生。江西慈溪(今属浙江)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曾任吴县尉、史馆检阅、江西抚州太守、提点刑狱等职。他同情百姓,关心时政,要求改革弊政。宋亡后,坚守民族气节,深隐不仕,终饿死于浙江宝幢山。著有《黄氏日钞》。黄震伦理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宗程朱理学而抑象山心学。但他又不迷信于理学,对王充、柳宗元和叶适等人的观点均有一定的肯定。他用自然之“天”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天并不是什么超物质的存在,日月星辰是天,人自身亦是天。在他看来,天是有道德属性的,天生万民,也就赋予了人心以道德。因此,“仁义礼智之性具在人心”而“有得于天”(《黄氏日钞》卷87),但是,由于天赋道德的不同,故而造成了人们贤与不肖的差别。在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他赞同《管子》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肯定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而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在贫富之间损有余以补不足,使“贫者可以饱足。富者可以免扰”(同上书,卷78)。同时,他又认为,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之“道”,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它并不超然于人事之外,而恰恰存在于人事之中。而且,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既不会变化,也不可更改,所以,主张“君臣父子之常必不可废,礼乐文物之懿,必不可缺”(同上书,卷86)。在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上,十分重视动机的重要性。认为高尚的行为应当在动机上也问心无愧,即只求躬行仁义孝悌,不求富贵名利。他说:“君子为善,期于无愧而已,非可责报于天地。苟有一毫觊望之心,则所存已不正矣。虽善犹利也”(同上书,卷42)。在他看来,为善若为获利,则是动机不纯;动机不纯,则为善犹同行恶。注重廉耻、气节的培养。提倡“卓然天地间,常为大丈夫”(同上书,卷86)的人格理想。为此,他极其注重廉耻和气节的培养。认为“廉与耻岂特小节,廉纵可属于义,耻则当属于礼”(同上书,卷60)。认为培养大节须从平日细事做起,“平日既无犯颜敢谏之士,临难必无捐驱徇义之人”(同上书,卷69),而且,守大节不一定就要以身殉国,认为“凡遇一事,以上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做到“临利害未毫发许己”,也能显示其高尚。他并不笼统地反对避世隐居,但认为只有为了守道而弃官退隐的人,才是值得称颂的。他自己为保民族气节,隐居不仕至死,便是对此很好的说明。他还主张,道德修养结合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欠缺来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对佛道脱离实际的静坐养心,认为人们反省治心不能脱离日行百事。只有“自君臣父子之大伦,至服食起居之委细”,都“省其所自行”,才能改过迁善,保证一切行为皆合乎封建的伦理纲常。在道德实践上,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痛恨“言或过其行”,主张“君子小人之分,决于言行之相顾与否”(同上书,卷82)。黄震的伦理思想旨在经世致用,革除时弊,挽救危局,因而对传统的封建道德多有修正之处。其中不少观点是有价值的。

黄震

南宋末思想家。字东发。慈溪(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於越先生。宝祐进土。为吴县尉,擢史馆检阅,与修宁宗、理宗二朝《国史实录》,出判广德军,知抚州,改提点刑狱。宋亡不仕,深隐于宝幢山,饿死。对王充、柳宗元、叶适之说予以推崇和肯定。有《东发日钞》一百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