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入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身临其境,不经历艰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原作“不八虎穴,不得虎子”,语出《后汉书·班超传》。后多易“不”为“焉”,改作反诘句。唐·皎然《诗式·取境》:“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国演义》七〇回:“(黄)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策马先进,士卒皆努力向前。”清·昭 《啸亭续录》卷四:“时贼营河西,公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黄河巨浪浸天,贼不防我飞渡,今出奇以制胜可也。 ’”《儿女英雄传》一六回:“安老爷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恁的一激,怎生激得出她报仇的那句话来。’”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征》:“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下十年死工夫,焉能办成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