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钢

黄 钢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96页


黄钢

著名文学家黄钢在北京逝世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366页

黄钢

黄钢1917—1993

报告文学家、剧作家。湖北武汉人。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兼采访科科长、新华社副社长、随军记者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电影局编剧兼科长、电影艺术处代理副处长、新华社特约记者、《人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曾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他的创作以报告文学为主。抗战时期曾发表《开麦拉前的汪精卫》《我看见了八路军》等,较有影响。新时期发表反映李四光事迹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是其代表作。他的报告文学融真实性、抒情性和政论性于一体,语言坚实有力并带有思辨色彩。另有电影剧本《团结起来到明天》《永不消逝的电波》《李四光》等。

☚ 吴祖光   曾克 ☛
黄钢

黄钢1917.5.1——

湖北武昌人。其父黄员生是湖北(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一,1923年二·七大罢工时被迫害致死。黄钢1933年在武昌的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入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学美术。与此同时,对电影戏剧发生兴趣。1935年曾在武汉报刊上发表影评和剧评。同年年底入南京中央电影摄影场当练习生。后随电影场转移到重庆。1938年,他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离开重庆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第二期学习。1939年1月,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了歌颂延安新生活的报告文学《两个除夕》,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同年,著名报告文学《开麦提前的汪精卫》发表于桂林出版的《文艺战线》上。三月,随“鲁艺”战地文艺工作团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1940年回延安后,在《中国文化》月刊上发表报告文学《我看见了八路军》。1942年4月在《解放日报》上两期连载《雨——陈赓兵团是怎样作战的》。五月调到《解放日报》任记者兼采访科科长,连续发表了《平静早已过去》、《皆大欢喜》和《挽歌唱起来吧》等报告文学。抗战胜利后,他从延安赴东北解放区,先后担任热河军区政治部新闻科科长、冀察热辽解放区党报随军记者、新华社副社长等职。除写作了《胜利之夜——延安回忆》、《东北战场上的一盘棋》等报告文学外,并开始写作文艺性政论,黄钢解放前的作品不算多,但思想和艺术质量都比较高。他很善于在平常生活中摄取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刻划人物,描写场景,用思想的“烛光”,照出它的深刻意义;有时看来题材比较零碎,但组织得有条不紊,笔调轻松、语言明快。解放后,他除了负责文艺部门的领导工作外,还致力于文艺性政论、电影评论和报告文学的写作。主要著作有电影评论集《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电影批评与创作问题》,文艺性政论《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谭洁合著)、《美国总统输了》,报告文学《拉萨早上八点钟》、《朝鲜一晨曦清亮的国家》、《李信子姑娘》。此外,还有传记文学《革命母亲夏娘娘》等。

☚ 黄秋耘   黄裳 ☛
000096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