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
黄酮类(flavonoids)又称黄碱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芸香科、石南科、唇形科、玄参科、豆科、苦苣苔科、杜鹃科、菊科等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以游离的或甙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很早以前,人们已将黄酮类化合物用作染料,十九世纪后开展了黄酮类的化学和生理活性的研究。至1978年底已得到22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1952年以前黄酮类主要指2-苯基色酮为基核的化合物,目前已扩展为具有两个芳环通过三碳键结合的化合物(即C6-C3-C6骨架的化合物)。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黄酮、黄酮醇、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异黄酮、查耳酮、噢哢、黄烷、花色素等。此外还有双黄酮、木脂素黄酮(如水飞蓟素)、生物碱黄酮(如榕碱)、萜类侧链黄酮(如苦参素)等。 少数非C6-C3-C6骨架的双苯吡酮类一䓬酮类(xanthones)亦属此类。亦有把具有4-苯基色原烷骨架

的化合物归入黄酮类,称为新黄酮。当黄酮以甙形式存在于植物中,由于所含糖的种类,联接的位置和方式不同,形成了多种黄酮甙。多数为O-甙,还有C-甙,如葛根素。
游离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形固体,甙类多为无定形粉末。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数目和取代位置有关,一般说来,黄酮和黄酮醇及其甙类多呈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和异黄酮多为无色或微黄色。花色素及其甙的颜色随pH而异。游离黄酮类化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和稀碱溶液,难溶或不溶于水。甙类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应加大。黄酮类化合物对盐酸—镁粉或钠汞试剂呈鲜红、紫色或黄色反应。与金属盐试剂,如铝盐、铬盐、锆盐等,可生成带色的络合物。这些反应常用于鉴别黄酮类化合物。
本类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有些已用于临床。如杜鹃素、檞皮素、山奈酚等为止咳祛痰药;葛根素、橙皮甙有扩张冠状血管作用;山楂黄酮可降低血胆固醇;水飞蓟素用于治疗肝炎;木犀草素、黄芩甙、黄芩素均有抗菌作用;芦丁、橙皮甙能降低血管脆性,为治疗高血压及脑溢血的辅助治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