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花岗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清末同盟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的反清起义。1911年1月,黄兴在香港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统筹部,黄兴任部长,设多处秘密机关于广州,并制定了十路进攻广州的战斗计划,从香港派“选锋”800人至广州发难。计划在4月13日正式起义。由于种种原因,起义时间一改再改,打乱了原来的部署。4月25日,黄兴赶到广州,主持起义的领导工作。由于内奸告密,清政府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迫于形势,黄兴决定4月27日起义,进攻计划由原来10路改为四路。4月27日晚,黄兴亲自率领革命党人200多人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清朝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革命党人焚烧总督公署而出,迎面遇到大股清军,黄兴将队伍分成三路,分别进攻督练公署、小北门、大南门,其余三路均未能按时策应。革命党人与敌激战1昼夜,英勇作战,杀死大量清军,终因组织不周,寡不敌众,自己也伤亡过多,被迫撤退,100多人牺牲。后来有72具起义者的遗体被广州人民不顾生命危险葬于城郊红花岗,并将其名改为黄花岗。因此,人们称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叫“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广州发动的起义。1910年秋开始筹划,在广州城内建立了40个据点。最后黄兴决定1911年4月27日发动起义,但原计划的10路并举改为4路突击。起义时,只有黄兴率领的一路打到总督衙门,由于孤军奋战,终于以失败告终。喻培伦、林觉民等100多人牺牲,后收殓遗体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Huanghuagang qiyi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前夕由同盟会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即辛亥广州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西南边境的六次起义,以及1910年春的广州新军起义,先后都失败了。1910年11月,孙中山到达马来亚北部槟榔屿(即庇能),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同盟会重要骨干,以及南洋和国内东南各省代表,举行秘密会议,部署在广州再次举行起义的工作。当时革命党人,因广州新军起义失败而情绪低落,对革命前途缺乏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孙中山鼓舞大家说:“一败何足馁”,号召“内地同志舍命,海外同志出财”,积极作好起义准备工作。因有人告密,孙中山被南洋英殖民当局勒令离境,只好再度远涉重洋,去美洲募款购置军械,把领导广州起义的重任委托给黄兴、赵声等人。1911年1月,在香港成立了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决定占领广州后,由黄兴率一军出湖南趋湖北;由赵声率一军出江西趋南京;长江流域各省由谭人凤、焦达峰等率兵响应。然后各军会师南京,即行北伐。随后,一面发动广州新军、防营、巡警及当地会党参加起义,一面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组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队,预定4月13日起义。不料在4月8日,同盟会员温生才单独行动,枪杀了清朝署理广州将军孚琦。广州全城戒严,形势紧张,起义部署被打乱,参加起义人数大减。黄兴潜入广州,临时将原定十路进兵的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集中力量攻打总督署,其他三路分别由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负责,并决定将起义日期推迟到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起义前,黄兴、林觉民、方声洞等敢死队员写了绝命书,表示誓死疆场的革命决心。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领200人的敢死队,攻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闻讯逃走。黄兴放火烧毁督署后,乃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敌人发生激烈的遭遇战,一夜之间杀死清军甚多。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起义发动后未率部响应,致使黄兴所率的队伍孤军作战,多数战死,其中著名的有林时爽、方声洞等。喻培伦、林觉民受伤被俘后,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英勇就义。黄兴、朱执信等少数人受伤后化装逃脱。事后,广州革命志士设法收殓死难烈士遗体72具,合葬于广州城外东北郊的黄花岗,因而,这次起义又称为黄花岗起义。 ☚ 国会请愿活动 保路运动 ☛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Huanghuagang qiyi1911年(宣统三年) 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的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召集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大规模起义。1911年1月,由黄兴、赵声在香港成立了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由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他们一面发动广州新军、防营、巡警及当地会党参加起义,一面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组成了一支800人的敢死队,并在广州设立了38处秘密据点。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举行秘密会议,预定4月13日起义,计划分10路进攻广州,然后大举北伐,通知各省革命党人相机响应。因消息走漏,清两广总督张鸣岐严加戒备,遂改订作战计划。4月25日,黄兴赶到广州,在准备尚未就绪,联系未及周密的情况下,临时决定于4月27日晚发动起义,进攻计划由原来的10路改为4路。黄兴率敢死队130人进攻两广总督署,其他3路均未能按时策应。张鸣岐闻讯逃走。黄兴放火烧毁总督署后,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与敌人发生激烈战斗。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伤亡过重,被清军击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后化装逃脱,喻培伦、林时塽、林觉民、方声洞等100余人牺牲。事后,革命烈士的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震动了全国,不久即爆发了武昌起义。 ☚ 中国同盟会 五大臣出洋 ☛ 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等。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广州组织的一次著名的反清武装起义。1910年槟榔屿会后,黄兴、赵声在港、穗积极筹备广州起义。香港设立了统筹部,并于广州设多处秘密机关。以赵声、黄兴为革命军正副司令,选敢死队800人,计划分10路进攻广州,后因事泄,计划改变。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黄兴率敢死队强攻两广总督署,终因寡不敌众,当夜惨败退出。许多革命志士力战牺牲,事后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原名红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惊全国,影响很大,不久即爆发了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清朝末年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为商讨新的计划,于11月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举事。以黄兴、赵声为统筹部正、副部长领导起义;向海外华侨募捐;选骨干800人组成“先锋队”;在广州秘设据点38处。1911年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定于4月13日发难,黄兴、赵声分任起义军正副总指挥,计划分十路攻广州,然后北伐。不料当日同盟会员温生才枪杀广州将军孚琦,清军加紧戒严,只得延期。4月27日下午5时30分,以吹螺角为号,广州起义开始。队伍尚未集齐,分4路突击,实际上仅黄兴一路孤军奋战,领先锋队员120余人,由小东营攻入两广总督署衙。总督张鸣岐得信早已逃匿,黄兴等放火焚署,冲杀出来与孝准部队激战。随后又分兵攻击都练公所等处,并与大队清军激烈巷战一昼夜。虽个个奋不顾身,终因寡众悬殊,起义归于失败。黄兴、朱执信等负伤退回香港,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100余人死难。后由善堂收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黄花岗起义震动中外,促成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黄花岗起义huang hua gang qi yi【历史】Huanghuagang Uprising of27 April 1911 led by Huang Xing and others against the Manchu Government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二九之役”。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第二年在广州集中同盟会的力量发动大起义。会后,孙中山、黄兴等进行了大量的筹备工作。1911年1月在香港成立统筹部,由黄兴、赵声担任正、副部长,派人联络防营、会党,选拔骨干。决定起义队伍兵分十路,夺取广州城。4月27日,起义军在未完全集中兵力的情况下,分四路进攻广州。黄兴亲率先锋队 (敢死队) 120余人猛攻总督衙门。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匆忙逃走。起义军纵火逃出督署,兵分三路向敌人进攻,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军伤亡惨重而失败。黄兴、朱执信等人负伤后逃走,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八十六人壮烈牺牲。后在当地慈善机构的帮助下收集到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红花岗(后改为黄花岗) ,因此此次战役称为 “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极大地冲击了清王朝,由于它的重大影响,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金政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