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芪huángq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圆柱形,长而直,羽状复叶,花黄色。根可以做药材。

黄芪huángqí

〈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黄色小花,根可入药。

黄芪huáng qí

中药名。有补气等功用,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的一味药。(见十·230)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黄蓍 > 黄芪
黄芪  huángqí

亦稱“獨椹”、“蜀脂”、“百本”。即黄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黄耆》:“〔釋名〕《别録》又名獨椹。芰草,《别録》又名蜀脂。百本……時珍曰:‘今俗通作黄芪’。”

黄芪【同义】总目录


王孙黄芪百药绵

黄芪radix astragali

补气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司牧安骥集》。又名绵黄芪、箭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的根。生用或蜜炙用。主产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各地。甘,微温。入脾、肺经。功能补气升阳, 固表止汗, 托毒生肌, 利水消肿。主治: ❶牛无力疲倦多眠, 配当归、益母草, 如归芪益母汤。
❷脾胃虚弱, 四肢不收, 肚胀少食, 与人参、半夏、炙甘草等配伍。
❸表虚自汗,配白术、防风, 如玉屏风散。
❹痈肿热毒, 成脓不溃, 常以穿山甲、皂角刺、全当归、川芎等配伍, 如黄芪透脓散(《外科正宗》)。
❺水肿胀满, 小便不利, 可与防己、白术、甘草等同用, 如防己黄芪汤。牛、马20~60克;猪、羊10~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阴虚火盛, 邪热实证均不宜用。含胆碱(choline)、甜莱碱(betaine)、香豆素、黄酮化合物、皂甙、氨基酸及微量叶酸, 又分出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2′, 4′-dihydroxy-5, 6-dimethoxyisoflavane)和熊竹素(kumatakenin)等。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亚油酸、亚麻酸等。煎剂有利尿作用,其效力与剂量有关,对胃病综合症能加快尿蛋白的消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有明显的免疫促进活性, 能促进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和细胞核糖核酸及蛋白代谢, 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刺激T细胞与B细胞的吞噬活性, 促进自然杀伤细胞(NK)的功能, 诱发体内产生干扰素, 使体内c-AMP含量显著增加, 延长组织细胞在体内外的存活时间, 提高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可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减少病毒的致病性, 增加末梢白细胞总数。对动物能降低血压、扩张血管。降压有效成分可能为γ-氨基丁酸。对大鼠离体子宫有收缩作用。能加强心脏收缩,对心脏衰弱有强心作用。对小鼠有镇静作用, 能维持数小时。制剂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牛型溶血链球菌、乙型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黄芪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黄耆、绵黄耆、箭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黄芪A.membrana-ceus(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等的根。主产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各地。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脓毒,生肌。
❶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气虚血脱,崩漏,带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
❷治表虚自汗,盗汗。
❸治气虚浮肿,慢性肾炎。
❹治痈疽久不溃破或溃久不敛。亦用治消化性溃疡。补中益气宜炙用,固表、利水、托脓毒宜生用。煎服:9~15g,大剂可用30~60g。膜荚黄芪根含膜荚黄芪苷(Astramembrannin) Ⅰ及Ⅱ、黄芪苷(Astragaloside) Ⅰ~Ⅷ、乙酰黄芪苷Ⅰ、异黄芪苷Ⅰ及Ⅱ、大豆皂苷、胆碱、甜菜碱、香豆素、黄酮化合物、皂苷、氨基酸及微量的叶酸等。两种黄芪均含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它们的糖苷、多种微量元素等。蒙古黄芪根含黄芪苷Ⅰ、Ⅱ及Ⅳ,大豆皂苷,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等。还含异微凹剑叶莎醇及其多种糖苷、棕榈酸、天冬酰胺、黄芩多糖、γ-氨基丁酸等。本品在人及动物身上均能利尿,效力与剂量有关;对肾病综合征,能增快尿蛋白的消退。本品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一般都有增强功能,还可促进造血功能,改善红细胞等变形能力,防治心脑梗死,抗病毒,抗肿瘤。能增强抗自由基损伤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对动物能降低血压,扩张血管。降压有效成分可能为γ-氨基丁酸。毒性很低。

黄芪membranous milkvetch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又称膜荚黄芪、黄蓍。豆科,黄芪属。多年生大型草本。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亦产。主根肥粗木质,圆柱形。茎有棱,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白色长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21~31枚,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卵形;托叶狭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苞片线状披针形;花萼钟状,5齿裂;蝶形花冠,淡黄色,旗瓣无爪,翼瓣及龙骨瓣有长爪;二体雄蕊(1+9);子房有长柄,上位。荚果膜质,膨胀,卵状矩圆形,有黑色短柔毛;根药用,滋肾补脾,止汗利水,消肿排脓。

黄芪

黄芪

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有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2个种。膜荚黄芪株高50~80 c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种子5~6粒。花期6~8月,果熟期8~9月。内蒙古黄芪小叶12~18对,花期6~7月,果熟期7~9月。

黄芪

黄芪

内蒙古黄芪又称正北芪,豆科,也名黄耆。多年生草本,根甚长。以根入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中医学上有“圣药”之称,也可作为滋补食品。外表呈金黄色,含粉质、糖分高、条秆粗壮,全身色鲜黄。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盟、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包头市、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

☚ 笃斯   肉苁蓉 ☛
黄芪

黄芪huangqiAstragalus membranaceus

又称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多年生草本。主根直而长,圆柱形。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背面散生白毛。总状花序腋生,花萼筒状,5浅裂。花冠蝶形,浅黄色,旗瓣无爪,较翼瓣和龙骨瓣长,两者有长爪。荚果膜质,膨胀,有长柄。生长于山坡阳处、灌丛中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根入药,能滋肾补脾、止汗利水、消肿排脓。

☚ 木槿   甘草 ☛

黄芪astrag alus root

又叫黄耆,系豆科植物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内含胆碱、氨基酸、多糖、果胶、苦味素、叶酸等成分。本品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抑菌、强心、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等作用。临床用于久病虚弱、多汗心悸、消化不良、肾炎水肿、慢性疮疡、腹泻脱肛等疾病。应用时常与其他药伍用,用量9~30g,水煎服。

黄芪

黄芪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内蒙黄芪的根。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地。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❶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者,可配白术、茯苓、党参等;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子宫下垂者,可与人参、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等相配。
❷血虚萎黄,崩漏失血,心悸失眠。常与人参、白术、当归、龙胆肉等同用。
❸气虚血滞,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常与桂枝、白芍、地龙、羌活、独活、川芎、桃仁、红花等相配。
❹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白术、煅牡蛎等相配;若阴虚盗汗,可与当归、地黄、黄柏等同用。
❺痈疡不溃,可配穿山甲、当归、皂刺;溃后不敛者,可配当归、人参、肉桂等。
❻气虚水肿,或风水。可与白术、茯苓、防己等相配。补气升阳炙用;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生用。

☚ 西洋参   白术 ☛

黄芪huáng qí

《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黄耆(2)。药名。黄耆的别名,参见“黄耆”条。

黄芪

黄芪

中药材名称。别名锦芪、锦黄芪等,豆科黄芪属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直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直径1~3.5厘米,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有粉性,皮部黄白较疏松,木部菊花纹理状,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中医临床运用较广。天水市黄芪主要集中在甘谷县的新兴、谢家湾、八里湾、金山、大庄,秦州区的关子、秦岭、藉口,武山县的温泉等乡镇,2008年全市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

☚ 红芪   半夏 ☛

黄芪huánɡqí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原作黄耆。为豆科植物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 (Fisch. ) Bunge或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Bunge 等的根。主产于甘肃、东北各省及内蒙古等地。甘,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 固表利水, 托脓生肌。治脾胃虚弱, 食少倦怠, 气虚血脱,崩漏, 带下, 久泻脱肛, 子宫脱垂, 胃下垂,表虚自汗、盗汗, 气虚浮肿, 肾炎水肿, 痈疽久不溃破, 溃久不敛。补中益气宜炙用,固表、利水、托脓宜生用。煎服: 9 ~15克,大剂可用30 ~60 克。黄芪根含胆碱、甜菜碱、香豆素、黄酮化合物、皂苷、氨基酸等。内蒙黄芪含黄酮苷, 苷元有槲皮素、异鼠李素等。本品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在人和动物身上均有利尿作用, 并能消减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患者的尿蛋白。对动物则能降低血压, 扩张血管。

黄芪

黄芪

黄芪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作“黄耆”。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或内蒙黄芪A. mongholicus Bge. 的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切去根头及须根,晒至六、七成干,分别大小,理直,捆成小捆,再晒干。
根呈圆柱形,略扭曲,长20~50cm,直径1.5~3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露出黄白色皮部,有时可见联结成网状的纤维束。质硬略韧,折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横切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约占半径的1/3,乳白色至淡黄白色,韧皮射线略弯曲,稍有裂隙,木部淡黄色,射线细密,老根断面中央偶有枯朽状黑褐色部分或成空洞。气微,味微甜,嚼后微有豆腥味。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此外,吉林、甘肃、河北、陕西、辽宁等省亦产。本品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功能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因损赢瘦、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内脏下垂、自汗盗汗、崩漏、带下、浮肿溺少、肢体痿废、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证。黄芪为重要的补气药,元气虚弱,而见体倦乏力,言语低微,脉象缓弱或大而无力者,用之甚宜。配合人参,则益气之力更强,如参芪膏,能大补元气,尤为病后虚弱者良好的补益剂。配合白术,则健脾补虚,治脾虚食少便溏。配以桂枝、芍药、甘草、饴糖,则补虚健中,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腹中时痛,喜温喜按; 近用治虚寒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人参、肉桂,则益气补阳,用治虚损劳祛,元气不足,少气畏寒之证; 现亦用治再生障碍性贫血。配合当归,则能益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以黄芪五倍于当归,取“阳生则阴长”之义。诸凡气血不足之证,或失血后出现面色萎黄,神倦乏力,或血虚发热,脉大而虚,均可用之。若配合党参、白术、甘草、大枣,则能补益脾气,用治脾虚型的功能性低热,确有良效。故李东垣曾称“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为临床上治疗劳倦发热所常用,如中气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下垂、内脏下垂以及久泻、久痢等症。黄芪有益气升阳的作用,配以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则其功益著,方如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大气下陷之升陷汤,方用黄芪、升麻、柴胡、桔梗、知母,实源于此。本品配合白术、龙眼肉、阿胶,又能益气止血,用治气虚血脱、气不摄血之便血、血崩。配以党参、茯苓、菟丝子、白术,可治气虚下陷之白浊、白带。用于表虚不固而自汗者,常与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同用,如牡蛎散。李东垣谓:“芪得防风,其功愈大”,故虚人易患感冒而汗出恶风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如玉屏风散。与附子同用,又能助阳固表,治阳虚自汗不止。与生地、当归、川连同用,又能益气滋阴降火,用治阴虚盗汗,如当归六黄汤。用治浮肿,黄芪能益气利水消肿。《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即以本品配防己、白术等,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风水证。配合防己、桂枝、茯苓,治四肢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之皮水症。若配以茯苓、苡仁、米糠,又能治营养吸收不良性水肿。配合党参,用治慢性肾炎,既能利水消肿,又能减轻蛋白尿,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治气血不足、营卫不和的肌肤麻木不仁,或慢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常配桂枝、芍药等同用,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方如《金匮要略》治血痹,身体麻木不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亦善治肢体痿废,脉弱无力者,多服久服,每能奏效。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如属气虚而致血瘀络痹者,临床常与川芎、当归、桃仁、地龙等配伍,取其有益气活血,散瘀通络之功,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本方亦可应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的肢体瘫痪。但对脑出血的病人,须确认出血已止,病人清醒,体温正常而脉柔弱者,方可应用。近人张寿甫谓:“脑充血者,脉强有力者,初起最忌黄芪,误用之凶危立见。”足可鉴戒。本品能治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如内脓已成,因正气虚弱而无力穿破者,可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针同用,以托毒排脓,如《外科正宗》透脓散。《神农本草经》称本品“主痈疽久败疮”;徐灵胎谓:“为外科生肌长肉之圣药。”故溃疡已久,脓水清稀,难以愈合者,用之有益元气,温分肉,肥腠理,长肌肉,促进疮口愈合之功。黄芪尚能用治气虚津亏的消渴,常与山药、花粉、生地、五味子为伍。又如诸虚不足,面色萎黄,烦悸焦渴,或先渴而欲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可与甘草同用,如《和剂局方》黄芪六一汤。此外,伤寒之证,由气虚而不能逐邪外出者,用黄芪于发表药中,可收益气解表之功。治肺、脾气虚,无力迫降的便结便难,可与枳壳或陈皮、火麻仁同用。煎服,9~30g。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肝气不和,以及阳盛阴虚,疮疡阳症实症等,均不适宜。欲补中益气,炙用; 欲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生用。
实验研究: 黄芪根中分得三种膜荚黄芪甙,还含γ-氨基丁酸。又含胆碱、甜菜碱、熊竹素、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及氨基酸、多糖等。内蒙黄芪含黄酮甙,甙元有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还含多糖、皂甙、β-谷甾醇等。多序岩黄芪即红耆中含抗菌成份: 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
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某些病毒如小鼠Ⅰ型副流感病毒、滤泡性口腔炎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均有一定防治作用,促进小鼠对病毒产生干扰素的能力,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对感冒易患者有某些预防效果。黄芪可提高人血中cAMP、IgM、IgE的水平,对小鼠肝、脾细胞cAMP磷酸二脂酶活性有抑制性影响。动物试验也证实黄芪多糖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黄芪还能增加人白细胞诱导干扰素产生的能力,水提液可增强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多糖部分则抑制T细胞的功能 (胸腺缩小、T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脾细胞对ConA、PHA的应答反应减弱等)。在细胞培养的营养液中,加入黄芪可使细胞生长旺盛,存活时间延长,增加细胞的生理代谢作用。单体成份黄芪皂甙甲能提高家兔血浆中cAMP水平及促进小鼠再生肝中DNA的合成。黄芪皂甙甲在动物实验中有某些抗炎作用。
黄芪对人或动物均有中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量和氯化物排泄,对大鼠肾毒血清性肾炎,黄芪有减少尿蛋白、减轻肾脏病变的作用。对小鼠CCl4性肝炎,黄芪也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黄芪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但迅速而短暂,与直接扩张血管有关。

☚ 太子参   白术 ☛

黄芪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或蒙古黄芪Astrgalusmembranaceus Bge.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土,切去头部残茎,晒干。
根呈圆柱形,有分枝,长短粗细不均,小者长30cm左右,直径1~2cm;大者100cm左右,直径3~4cm。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及横向的纹理。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甚强,外层白色较疏松,中间有黄色的菊花心,有粉性。味甜,嚼之有豆腥气。
少阴人药。功能为补脾益气,固表。用于表热证和亡阳证。如《东医四象新编》黄芪苏叶汤,用本品配桂枝、白芍药各8g、川芎、当归、苏叶、炙甘草各4g等以益气固表,治发热、恶寒、有汗证。《东医寿世保元》黄芪桂枝附子汤,是用本品配桂枝12g、白芍药8g、当归、炙甘草、炮附子各4~8g、姜3片、枣2枚等,可治亡阳证。

☚ 鳖甲   苍术 ☛

黄芪

黄芪

蒙古名浩恩其尔、希拉—斯日德玛、布如勒纳克—札德朱尔。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 或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olicusBunge)的干燥根。春、秋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时,分选粗细捆扎成把,阴干。
本品味甘,性凉。有清热,止血,疗伤,生肌之功效。用于金疮刀伤,脏腑内伤,跌扑损伤,疮疡,脉热:与三七、羽叶千里光、卷丝苦苣苔等配伍,制成二十五味接骨愈伤丸用。

☚ 猪殃殃   点地梅 ☛

黄芪

Mongolian milkvetch (Astragalus mongholicu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