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耳伤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耳伤寒

病证名。风毒入耳而引起的发热化脓性疾患。清·张石顽《伤寒绪论》: “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初起常有发热,头痛,耳痛,耳聋;婴儿表现烦躁不安,数日后鼓膜穿破,则耳道有脓溢出,类似化脓性中耳炎、耳源性颅内感染。治宜疏风清热,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及五味消毒饮之类。

黄耳伤寒

黄耳伤寒

由于脓耳失治而出现高热头痛、神志不清、抽搐、项强等症,称为“黄耳伤寒”。或称黄耳类伤寒。是脓耳变症中的重候。由脓耳邪毒壅盛,入于营分血分,扰乱心神或引动肝风而致。本症相当于化脓性中耳炎颅内并发症的危重阶段。若治之不及时,每可危及生命,故应密切注意病情发展,及时积极进行抢救。
黄耳伤寒之名,出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但对其病源及症状的描述,早已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诸病源候论·卷29》说:“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引致黄耳伤寒的原因,古人多认为是风邪入于肾经而致,但根据临床观察,本病多发于急性脓耳或慢性脓耳急性发作时,风火邪毒炽盛,热入心包,扰乱神明,引动肝风而致,或脓耳日久病深,久蕴积热,脓液引流不畅,浸渍窍内,腐蚀骨质,以致风热邪毒深入,入于营血,营血热盛,内犯于肾,上犯脑髓,扰乱心神,出现高热神昏、躁动不安及热盛动风,颈项强直,手足抽搐等症。总之,本病之邪热多入营血,以致犯及脑髓,扰乱心神或引动肝风,邪盛而深,病重而危。
本病以耳内流脓不畅、耳痛、头痛、呕吐、发热、神志不清、抽搐等为主要症状。
❶耳内流脓不畅:脓液稠黄量多,而耳膜穿孔部位较小,脓液流出不畅,呈搏动渗出,或耳内流脓日久,脓液黑腐如豆腐渣样,带恶臭气味,耳内有肉芽、息肉、肿物,妨碍脓液流出,或脓量突然减少。
❷耳痛:急性脓耳耳膜溃破流脓之前,可有耳痛,但耳部流脓后,一般耳痛可得缓解,若耳内疼痛不止,或平素不痛而耳内突然剧烈疼痛,则应引起注意。
❸头痛:呈持续性,早期局限于病侧,亦可转为弥漫性,全头剧烈疼痛,痛如刀劈,难以忍受。
❹呕吐:呈喷射性,多在头痛剧烈时出现。
❺发热:多见发热而夜甚,或身躯灼热而四肢厥冷。
❻神志不清:轻者可见烦躁不安,神志尚清,甚则神志不清,或有神昏谵语。
❼抽搐:手足抽搐,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❽舌质红绛或紫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本病症情多较危重,若抢救不及时,可以出现亡阴、亡阳,以至死亡。根据病邪深浅、病情轻重不同,辨证施洽如下:
热在营血:症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但神志尚清,口不甚渴,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治宜清营泄热,用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
热入心包:除见上述症状外,并见神志不清,嗜睡或神昏谵语。治宜清心开窍,用清宫汤配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成药,以加强清心开窍之力。
热盛动风:除见热在营血症状外,兼有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治宜清营凉血,平肝息风,用清宫汤加钩藤、羚羊角、丹皮等,有神志不清者,兼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
若热邪久羁,劫烁肝肾之阴,以致真阴欲竭,症见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疲,脉虚大,甚则时时欲脱者,则宜予滋阴养液之法,固摄真阴,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之类;若见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冷踡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阳气衰竭之亡阳危重证候,宜急用回阳固脱之法,服独参汤或参附汤等。外治方面,耳局部处理,参照实证脓耳,注意耳内脓液的引流通畅。结合手术治疗,去除耳部病灶。

☚ 脓耳口眼斜   实证耳鸣 ☛

黄耳伤寒huáng ěr shāng hán

otalgiaand otopyorrhea with chills,fever andconvulsion; fever with pus dischargingfrom the ear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