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绾1477—约1551

明学者。字宗贤,一作长贤,号久庵、石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一说太平(今安徽当涂)人。历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早年信奉程朱理学。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任后军都事,在北京与王守仁相识,成为挚友。由程朱理学转信王学。正德七年(1512年)以疾告归。嘉靖元年(1522年)在余姚县会见王守仁,听王讲“致良知”说,决心师事守仁。同年被召擢光禄少卿,预修《明伦大典》。嘉靖八年还上疏为王守仁学说辩护。十四年以母忧回乡,专事讲学著述。嘉靖二十六年,其子黄承德将他的著作及学生听讲的记录合并,刻成《明道编》十二卷。至此,他的思想又发生变化,不但认为“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而且认为王守仁的学说不是圣学,是禅学;王的“致良知”说造成“空虚之弊,误人非细。”晚年主张“良知”来源于日常生活,故重视“困知勉行之功。”除《明道编》外,尚著有《石龙集》。

黄绾1477—1551

明代学者,浙中王门代表人物之一。字叔贤,号六庵,又号石龙。黄岩(今属浙江)人。以祖荫入官,授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大理寺詹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初师谢铎,宗程朱,后闻王守仁“致良知”之教,叹道: “简易直截,圣学无疑,先生真吾师也”(见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三》),遂执弟子礼。晚年思想一变,以宋儒为禅,对王守仁也略有微词,但基本思想终不出王学。著作有《石龙集》和《明道编》。黄绾从人的本性中寻找道德的根源,他说:“天地之贵在人,人之贵在性,性有仁义礼智信,故制礼者必因人性之礼,错之人伦而为之条理,必合仁义智信出之,然后行乎天地而成乎人伦也”(《礼经原古序》)。他以“心”为本体,把“致良知”视为达到心体的普遍之则。主张“理在于我,性在于我,天在于我,命在于我”(《易经原古序》),“物者,事也。有君臣则有君臣之事……所谓有物有则也。则非外铄,皆在人心独知之中”(《明道编》卷5)。认为“情”、“欲”均为人性所固有,因而皆不能去。并认为道德规范的制定要合乎人性,“故制礼者必因人性之礼”(《礼经原古序》)他还反对重义轻利的正统思想,主张义、利“二者皆不可轻”(《明道编》卷2),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要求行事,“行止而止,时行而行”(《易经原古序》)。黄绾的思想对泰州学派的意志主义偏向有所扬弃和纠正,在王学演进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黄绾1477—1551

明学者。字叔贤,号久庵,石龙。黄岩(今属浙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初师谢铎,宗程朱,后转师王守仁。又转而批评王学,讥宋儒为禅。主张义利并重。著作有《石龙集》、《明道编》。

黄绾1477—1551

明学者。字叔贤,号久庵、石龙。黄岩(今属浙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为学初宗程朱,后师王阳明。晚年思想一变,认为“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痛心于“禅说益盛, 实理益失”。对王的“致良知”说更提出尖锐批评,认其“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主张知识应从日常生活中获得,重视“困知勉行之功”。著作有《石龙集》、《明道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