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绵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黄绵土loessal soil黄土母质上剖面发育不明显的耕种土壤,又称黄土性土壤。中国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类(1961)首次命名为黄绵土土类,《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将其归入半淋溶土纲,绵土类的一个亚类。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1988)归入初育土土纲黄绵土土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1991)将其归为初育土土纲,土质初育土亚纲,黄绵土土类。它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1975)的新成土(Entisols),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1988)中的疏松岩性土(Regosols)。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包括陕西北部、陇东、陇西和山西西南部,青海、宁夏、内蒙也有零星分布。 表1 黄绵土母质的颗粒组成(%)
表2 黄绵土的化学性质(甘肃子午岭,长期撩荒地)
据《中国土壤》,第96页。地区性差异,西北部细砂含量稍高(沙黄土),向东南粉粒、粘粒增加,而细砂含量递减(表1),母质质地的不同影响到黄绵土的理化性质和肥力。黄土疏松多孔。质地均匀,风化程度不高,矿物组成复杂,有50余种,其中70%出现于>0.005毫米粒级中;最主要原生矿物为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富含石灰。黄绵土分布区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年均温8~12℃,冬春干燥多风,夏秋多降暴雨,由风、水造成的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原有黄土高原被切割成塬、墚、峁、坡、沟湾、沟掌、川台等地形。 黄绵土是由长期耕种熟化和土壤侵蚀两个对立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幼年土壤。经合理栽培作物和牧草、精耕培肥,水土保持等农业生产活动,熟化层增厚,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提高。如果利用不合理,耕作管理粗放,进行掠夺式经营,土壤侵蚀发展,熟化层变薄,肥力减退,生产力下降。 基本性状 ❶黄绵土可分为3层,耕作层呈黄灰至浅黄色,砂壤至粉砂壤土,厚10~15厘米,视施肥情况和熟化度而异,弱团块状结构,犁底层为黄色,质地与上层同,厚约5~8厘米,比表层稍紧实,向下过渡为松软黄色至浅黄色的黄土母质,无明显结构,有假菌丝状或根管状石灰淀积。 ❷土体深厚,疏松绵软,耕性好。适耕期长,通气透水,据测定; 耕层容重1~1.3克/厘米3,总孔隙度50%以上,其中毛管孔隙40%以上,非毛管孔隙10%~16%,透水速度>0.5毫米/分,最大吸湿水3%~8%,凋萎湿度4.5%~10%,田间持水量为20%~28%。2米土层内可蓄有效水400~500毫米,丰水年份可获丰收。 ❸撩荒地生长草类后土壤有机质稍多(15克/千克以上),而耕地有机质一般不超过10克/千克,全氮量亦低。磷钾等矿质养分比较丰富,基本上与母质相同。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土壤为钙、镁离子饱和,阳离子交换量为6~8厘摩(+)/千克,通体含石灰(约100克/千克),土壤弱碱性。 利用改良 黄绵土地处黄土高原,人口密度小,土地面积大,长期来滥砍滥垦,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退化。利用改良的方向,首先,应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原则,进行农林牧全面规划。谷地、沟掌地、平坡地等水分条件好,抗蚀力大的土地可建设集约化的基本农田,以保证本地农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产品的需要,其他土地包括坡地,均应退耕回林、回草,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不仅可为国家提供木材、果产品、畜牧产品,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改善人民生活,并能以林牧促农,真正解决本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土地资源。 黄绵土loessal soil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母质经耕种熟化和侵蚀交互作用形成的土壤。广泛分布于山西西部、陕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部,青海东部也有分布。所处地形多为受侵蚀的残塬、丘陵沟壑、坡地和台地。土体深厚,富含粉砂粒,剖面发育层次不明显,颜色、质地、结构均一,通体呈强石灰反应,碳酸钙含量8%~10%。多年耕种的黄绵土耕作层呈灰棕色,有机质含量0.5%~1.0%,土质疏松绵软,耕性良好。耕层之下略紧实,棱柱状结构,与黄土母质相似。黏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硅铝率3.3~3.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5~10cmol/kg,pH7.7~8.5。黄绵土容重1.1~1.3 g/cm3,总孔隙可达60%左右,通透性和保肥性良好,适耕期长,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但土壤易受暴雨侵蚀,特别是坡耕地须注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黄绵土形成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剖面无明显发生层次。有机质含量一般小于0.5%,土壤质地以0.05~0.001 mm粉粒为主,黏化比率小于1.2。pH值约为8.3。土层厚度一般为10~20 m,最深达60 m,成土母质多为马兰黄土(Q3)。 黄绵土又称“黄土性土”、“黄白土”。黄土性母质上的旱耕熟化土壤。分布于黄土高原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东部和山西西北部等地。土质较轻,土性绵软,耕性好,色泽淡黄。层次分异不明显,仅有耕作层和底土层。性暖,具强石灰反应,肥力低,易水土流失。 黄绵土 黄绵土huɑnɡmiɑntu境内主要农耕土壤之一。是在黄土母质上经耕种发育的幼年土。土层深厚松散,呈黄棕色,质地均一,粉砂粒含量占60%左右,富含石灰,厚达数十米到百米。市境13个县市区均有分布,面积36.3万公顷,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32.83%。分为黄墡土、白墡土、淤墡土三个亚类。黄墡土主要分布于高原沟壑区、原边、黄土台原与渭河高阶地交接地带,总面积27万公顷,以生草黄墡土面积最大。白墡土分布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边缘地带,如淳化县残原沟坡,永寿县斜梁残原沟壑区和南部台原斜坡,总面积约6万多公顷,以生草白墡土占面积最大。淤墡土主要分布在泾河、漆水河、漠谷河、黑河、马栏河的高阶地及沟谷阶地上,渭北黄土台原面积水洼地、永寿梁和北山洪积扇前缘较平坦部位也有分布,总面积约3.2万公顷。黄绵土疏松多孔,通气透水性能好,储水性好,易耕,作物易于扎根。保水性能差,容易遭受侵蚀,水土流失强烈,易受旱,后劲不足。有机质含量少,水稳性团粒结构少,养分含量不足。 ☚ 黄花山 黄萯原 ☛ 黄绵土 黄绵土又称绵土或黄土性土壤。属初育土纲。全省共有5 518. 34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13%。其中耕种型的黄绵土2 150. 35万亩, 占全省耕地的22. 2%。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分布最广的一种主要土壤,也是全省耕地中比例最多的土壤。黄绵土地区一般海拔1 500~1 800米,年平均气温6~10℃,大部分地区日照超过2 500小时, ≥10℃积温2 900~3 800℃, 年降雨量300~550毫米(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常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侵蚀模数:庆阳地区为6 210吨/平方公里,平凉地区最高达10 000吨/平方公里, 定西地区为7 335吨/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蚀掉厚达5~6毫米厚的一层表土。成土母质为风积黄土。黄土的成因以风力搬运沉积形成为主。土性绵软,质地以0.05~0.005毫米粉粒为主;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厚一般在10~20米;土质疏松,物理性状良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土壤容重1.22~1.44克/立方厘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耕作层厚一般13~15厘米,土壤瘠薄,肥力低,氮素贫乏,速效磷含量低,有效养分少。黄绵土比热小,土温变幅大,越冬作物返青快,出苗早,苗期生长较好,但后期只发小苗不发老苗,后劲不足。耕地大部在坡地上,地面坡度大于10度,水土流失严重。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豌豆、扁豆、胡麻、马铃薯等耐旱作物,产量低。改良措施:(1)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产条件。修筑梯田,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2)抗旱保墒,伏耕、秋耕蓄积雨水和耱、碾、耕、耘减少蒸发,两者密切结合。(3)耕种的黄绵土熟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少,要逐年深耕,增施有机肥料,以肥调水,培肥熟化土壤。(4)在作物生长周期中,深耕与浅耕,豆科与非豆科,中耕与少中耕,密生与疏生合理耕作倒茬,以减弱水土流失,增强调节土壤肥力。 ☚ 潮土 红粘土 ☛ 黄绵土在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熟化的土壤。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由于耕种熟化和侵蚀作用不断更迭,黄土母质的特性表现明显,土层疏松,抗蚀力不强。黄绵土的颗粒组成和黄土近似,主要由0.25毫米以下的颗粒组成,并以细沙和粉沙为主,约占总量的60%。黄绵土适于耕作,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整个剖面呈强石灰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超过1%,含氮量亦低。惟撂荒地土壤中有机质与含氮量较高,磷钾含量则与母质相似。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