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州快哉亭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州快哉亭记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2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2〕,周瑜、陆逊之所骋骛〔23〕,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24〕。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25〕,有风飒然至者〔26〕,王披襟当之曰〔27〕:“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28〕?”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29〕,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0〕;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31〕。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32〕,将何往而非病〔33〕?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34〕,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35〕,窃会计之余功〔36〕,而自放山水之间〔37〕,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38〕,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39〕,揖西山之白云〔4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41〕?不然,连山绝壑〔42〕,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43〕,乌睹其为快也哉〔44〕!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45〕。 〔1〕本篇选自苏辙的《栾城集》,快哉亭,张梦得(字怀民)元丰年间被贬到黄州时建。此文作于元丰六年冬。作者苏辙(公元1039~1112),字子由,一字叔同,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次子,苏轼之弟。嘉祐二年,年仅十九岁的苏辙,即与兄同榜登科中进士。步入仕途后,其政治态度与苏轼相同,遭遇也类似,随着新旧党争的发展屡遭贬谪。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晚年被罢斥至许州,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与兄苏轼、父苏洵并称三苏,列“唐宋八大家”。 〔2〕江出西陵:江,长江。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又名“巴峡”,三峡中最长一个。 〔3〕奔放肆大:奔放,指江流奔腾迅疾。肆大:形容水势浩大而无阻。 〔4〕沅湘:沅江(在今湖南西部)和湘江(在今湖南东部),两条江北流入洞庭湖,与长江会合。 〔5〕汉沔(mian):水名。据《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北,称漾水,流经沔县,称沔水,流经汉中,称汉水,经汉口入长江。 〔6〕益张:更加盛大。 〔7〕赤壁:赤鼻矶,在黄州,并非周瑜破曹的赤壁。 〔8〕浸灌:流注,形容水势浩荡。 〔9〕若:似。 〔10〕张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南宫)人。神宗元丰时被贬到黄州,与苏轼为友。 〔11〕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州市),南齐时称黄州为齐安。 〔12〕即:就在。 〔13〕胜:名词,胜景。 〔14〕一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一宿营,故称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避)君三舍。”贾逵注:“三舍,九十里”。 〔15〕风云开阖(he):指风云变化,天气阴晴。阖,乌云闭合,指天阴。 〔16〕鱼龙:泛指水中动物。 〔17〕倏(shu)忽:迅疾,突然。 〔18〕玩之几席之上:依靠在亭子的几席上就可以尽情玩赏。玩:玩赏。几:小桌。 〔19〕冈:山冈。陵:大阜,丘陵。 〔20〕指数(shu):指点历数,指看得很清楚。 〔21〕故城:孙权所建吴国的都城。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诗自注:“黄州对岸武昌有孙权故宫”。墟:废墟。 〔22〕曹孟德、孙仲谋:曹操、孙权。此二人在赤壁之战中为双方最高统帅。睥睨:斜着眼睛看,傲视意。 〔23〕周瑜、陆逊:都是孙权手下的名将。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赤壁之战吴军中的主将。陆逊,字伯言,吴郡人,曾两次驻节黄州,并火烧蜀军连营,大败刘备。骋:驰骋,疾驰。 〔24〕称快世俗:被一般世俗之人称道。 〔25〕宋玉、景差:楚国的文学家,皆以辞赋见长。宋玉作《风赋》记楚襄王从宋玉、景差游兰台之事。兰台:楚国宫苑,今湖北钟祥县。 〔26〕飒然:形容风声。 〔27〕披襟当之:敝开衣襟迎着吹来的风。披,开。当,迎着。 〔28〕寡人:诸侯自称。庶人:平民百姓。共:共同享受。 〔29〕雄风:宋玉把风分为两种,雄风清凉是大王之风,雌风溷浊,是庶人之风。 〔30〕遇:遇时,碰到好机会。指得到赏识重用。 〔31〕何与:有什么相干。 〔32〕使:假使。中:内心。得:得意,得志。 〔33〕病:忧愁,苦恨。 〔34〕以:因为。物:外在事物环境。伤:伤害,影响。性:性情,内心。 〔35〕张君,指张怀民。 〔36〕“窃会计”句:利用作会计的闲暇。窃,取。会计:管理钱财谷物的工作。余功:公余的时间。 〔37〕放:放浪,无拘无束地游玩。 〔38〕蓬户瓮牖:用蓬草编门,破瓮作窗,指穷苦人家。 〔39〕濯(zhuo):洗涤。 〔40〕揖:本义为以器取水,此为观赏享受的意思。 〔41〕穷:尽。胜:美妙。适:快意,欢乐。 〔42〕连山绝壑:连绵的山冈,深险的山谷。 〔43〕骚人:屈原作《离骚》,被称为骚人,后来泛指诗人,这里指像屈原一样不得志诗人。思士:忧思苦闷的士大夫。胜:承受。 〔44〕乌睹:怎能见到。 〔45〕朔日,阴历每月的初一。赵郡:苏氏祖是赵郡栾城(北宋属于河北西路赵州),唐时神龙年间迁入四川,故题为“赵郡苏辙”。 本文结构清晰严密,过渡自然。叙事、写景、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篇以“快”字贯穿。先写快哉亭的建造、景色、命名原因。又写与快哉亭相关的赤壁之战间的故事,意在说明从环境上来看,此处“足以称快世俗”;紧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了楚襄王在兰台之官披襟当风的故事,意在说明外在条件不是快与不快的决定因素。在这两方面铺垫之下,作者发出议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快与不快的关键在于“中”之得与不得。即“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苏轼评苏辙文说:“其文如其为人,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致,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本文虽然不能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名气和影响,但在以记名篇的散文中亦属佳作。 《黄州快哉亭记》江出西陵②,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③,北合汉沔④,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⑤,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⑥,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故城⑨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⑩,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11)!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1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13),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14),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15)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16)。 (《栾城集》) 注释①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黄冈县志·古迹》:“快哉亭,在城南”。 ②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巴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巴东县与宜昌县之间。③沅湘——沅江、湘江,在今湖南境内,北流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④汉沔(mian)——即汉水,源出陕西宁羌,流经沔县,称沔水,至汉中,称汉水,再东流至武汉人长江。⑤赤壁——此指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长江岸边,并非三国时周瑜破曹兵的赤壁。⑥清河——今河北省县名。张梦得,宋代清河人,元丰六年被贬黄州。⑦齐安——古代郡名,即黄州。⑧风云开阖(he)——指风云变化。阖,同“合”。⑨故城——指孙权的故都。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诗自注:“黄州对岸武昌有孙权故宫。”⑩昔楚囊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等句——此数句见宋玉《风赋》。“快哉”一词源出于此。⑾风何与焉句——与风有什么相干?与,参与。⑿不以物伤性句——不因外物(环境遭遇)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心性。⒀窃会(kuai)计之余功句——窃,利用。会计,掌管赋税钱粮等公务。余功,剩余的时间。⒁蓬户瓮(weng)牖(you)——指穷苦人的住处。⒂西山——指樊山,在鄂城县西三里。⒃赵郡——今河北省赵县。苏辙祖籍赵郡栾城。 赏析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记叙江山壮观秀美的景物,反映冲淡超然的胸怀和情操,抒发不遇处境下的士节和浩气。 文章开始并未从亭子本身入手,而是临江而望,从长江水势逐渐涨大说起,顺着长江的流势,由远及近,直奔快哉亭下,构成了一幅“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图画。这一节描述长江的文字并不长,但是写江水三变,层次清楚。江水刚出西陵峡,因“始得平地”,用“奔放肆大”四字来形容,写出了江水开始浩大的形势;同沅湘汉沔合流之后,则用“其势益张”,以显水势更为开阔;最后到了赤壁(黄州赤壁山)之下,就“波流浸灌”,越发汹涌浩荡,“与海相若”了。简洁的文字,勾勒出大江上下的壮观景象,这就把筑亭“以览观江流之胜”,从而令人“快哉”的缘由,作了交代。这样,从大江叙起,也就为全文观胜和“快哉”主题的展开,积蓄了充沛的文气。 快哉亭所在之地,不但江山如画,风光奇异,而且古往今来,人文荟萃。在长江之边,旧城之旁,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等历史人物曾在此雄姿英发,斗智争胜。作者由观赏江山形胜之快,进一步引出对历史的回忆,对前辈英雄豪杰的追摹,因而又令人产生一种怀古之快。 此情此景,作者不由从怀古而追想上溯遥远的战国时代,作者通过楚襄王披襟当风的故事,点明“快哉”二字的来历,并且委婉批驳了风分雌雄的曲说,明确指出风无变异,而是由于人的境遇不同,对风产生快与不快的两种感受,那么,遇或不遇应是快否的原因,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张梦得不遇而“快哉”的原因,所以作者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作者写到这里,发出了一段人生的感慨,既巧妙地肯定和赞赏了亭子的主人,又进一步发挥了苏轼取名“快哉”的深意,从而形成了全文议论的中心:“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人生在世,如果总是斤斤于怀,那么无论怎样,他都不会愉快;假使他内心坦然,不以外物萦心,那么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会不愉快。作者所称道的超然物外,不以得失荣辱为怀的旷达乐观的人生观,鲜明地体现了苏轼和张梦得“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思想,这也就是他们“无所不快”,从而胜过一般的“骚人思士”的“过人”之处。文章写到这里,所谓的山水之快,并不仅在于对山水和花草的留连,而是登高望远,达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从而进入超然物外,忘忧驱愁的“快哉”境界。 综观全文,作者从写景入手,由景及亭,由亭及人,层层深入,开合自如。达到了由景知亭,由亭知人的写作目的。所以,文章虽题为“记”,但是,写景抒情,叙议间发,运笔雄健有力。全文通篇围绕“快”字发挥,“快”字在文章中贯串始终,紧扣“快哉亭”来展开,使得文气充沛晓畅,行云流水,而又结构严谨,毫无芜漫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宋] 苏 辙 江出西陵②,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③,南合湘、沅④,北合汉、沔⑤,其势益张⑥。至于赤壁之下⑦,波流浸灌⑧,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⑨,即其庐之西南为亭⑩,以览观江流之胜(11)。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12)。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13)。涛澜汹涌,风云开阖(14)。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15),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16),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17),冈陵起伏,草木行列(18),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19)。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20),故城之墟(2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2),周瑜、陆逊之所驰骛(23),其流风遗迹(24),亦足以称快世俗(25)。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26)。有风飒然而至者(27),王披襟当之(28),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29)。”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30)。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32)?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3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34),将何适而非快(35)?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余功(36),而自放山水之间(37),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38),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39),揖西山之白云(4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41)?不然,连山绝壑(42),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43),乌睹其为快也(44)!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45)。 〔注释〕 ①本篇选自苏辙《栾城集》。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时苏辙谪居筠州。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快哉亭在城南。②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省宜昌县西北。③肆大,指水流纵恣浩大。④沅、湘,沅水和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内,北流入洞庭湖后注入长江。⑤汉、沔(mian免),即汉水。汉水源出陕西省宁羌县,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县,合褒水后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面。⑥益张,越发盛大。张,展开、扩大。⑦赤壁,此指“赤鼻矶”,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苏轼之《前赤壁赋》中误以为是东汉末年孙、曹交战时周瑜破曹操处。⑧浸、灌,都是“注”的意思,此指江水浩荡,水势凶猛。⑨清河,郡名,在今河北清河县。张梦得,字怀民,元丰年间谪居黄州(齐安)。齐安,郡名,即黄州。⑩即,就着,紧靠。庐,住宅。(11)胜,胜景、壮观。(12)子瞻,苏轼的字。(13)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因古代行军每日走三十里宿营,称为“一舍”。(14)开阖(he合),形容风云变化,时聚时散,变化不定。开,散开。阖,同“合”,聚合。(15)倏(shu舒)忽,急速,犹刹那之间。(16)玩,赏玩、观赏。几,古代一种矮小的桌子,可以凭靠。(17)武昌,县名,今湖北鄂城。(18)行(hang杭)列,此活用为动词,即“成行成列”的意思。(19)指数(shu暑),一一指点出来。(20)长洲,泛指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滨,水边。(21)故城,旧城,指孙权的故都武昌。墟,废墟、遗址。(22)曹孟德,曹操,字孟德。孙仲谋,孙权,字仲谋。睥睨(pi ni僻逆),斜视,此有气吞对方的傲慢之意。(23)周瑜,字公瑾,赤壁之战中吴军的主将。陆逊,字伯言,东吴名将。后官至丞相。驰鹜(wu务),往来驰骋,奔走竞逐。(24)流风,此指流传下来的传说、风貌。(25)称快世俗,为世俗之人所称快。(26)楚襄王,楚怀王之子,即顷襄王,战国时楚国君主(公元前298年—前263年在位)。从,跟随。此为“让……跟随着”的意思。宋玉,战国时楚国大夫,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作品有《风赋》、《九辩》等。景差,楚大夫,与宋玉同时的辞赋家。兰台之宫,即兰台宫,楚宫苑之一,在今湖北钟祥县东。(27)飒(sa萨)然,飒飒地,形容风声。(28)披,敞开。当,迎受。(29)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庶人,一般人,指百姓。共,指共同享用。(30)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焉,相当于“于是”、“在里面”的意思。(31)遇,遇时、逢时,指受到君王赏识。(32)何与(yu玉),有何关系。与,参与。(33)病,此指忧愁,怨恨。(34)以物伤性,因外物(名利)的影响而损害本性。(35)何适,同“何往”。适,往。(36)窃,偷闲,此为“利用管理事务的空闲”之意。会稽,指管理钱财、赋税等事务,此泛指公务。余功,此指剩余的时间。(37)放,放任,指任情漫游。(38)将,即使。蓬户,用蓬草编成门。瓮牖(you有),用破瓮作窗户。(39)濯(zhuo浊),洗涤。(40)揖,相互举手打拱,引申为相对,此指“与……相对”。“揖”另本作“挹”,意为舀、汲取,引申为“观览”。西山,即樊山,在湖北鄂城县西。(41)穷,尽。适,安适、快乐、舒畅。(42)绝壑,深谷。(43)骚人,诗人,此泛指文人。思士,思虑国事的士大夫。胜(旧sheng生,今sheng圣),承担得起、经受得起。(44)乌睹,怎能看得出。乌,怎么,哪里。(45)朔日,阴历每月初一。赵郡,苏辙祖上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分析〕 亭记题名“快哉”,当是赏心悦目,何往不适的惬意之作。但细览文章,造亭者张梦得是遭贬之人,命名者苏轼也是一个被谪者(均谪在黄州),作记者苏辙本人,据说此时也左迁于筠州。同是沦落之人,何必要大书“快哉”于亭额之上? 原来唐宋不少文人,虽身怀经世济民之志,然仕途坎坷,轻者贬远谪边,重者身陷囹圄,内心极其忧郁痛苦。为摆脱心理上的重压,他们或寄情于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或啸傲于老庄,以排遣苦闷。张梦得建亭,东坡名之曰“快哉”正含有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苏辙则与兄长心心相印,为快哉亭作记,使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更为显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正是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共同的心声,也是整个亭记的主旨和灵魂。 那么,文章是怎样写出“快哉”这一题旨的呢?从结构上看,全文可分三段:一记述,二铺写,三议论。在记述中点题,在铺写中释题,在议论中展题,而“快哉”二字贯穿通篇。 亭记之类的文章,起首一段往往总要叙出时间、地点、人物、动机等因素。本文起笔却大刀阔斧,气势磅礴,不同一般。如椽之笔,描画“奔放肆大”的江流,汹汹“益张”的声势,更在赤壁之下,有意泼上一笔:“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勾勒出一幅浩浩荡荡、愈变愈阔的江水画卷,使人如目睹滔滔江水,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作者就在如此浩荡澎湃、广阔无垠的背景上出“亭”出“名”。点出作亭者——谪居之人张梦得“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登高远望,饮酒赋诗,正欲借这滔滔滚滚的江水涤洗荡清那满腹的牢骚和郁闷。而亭为“览观江流之胜”建造,能饱赏宏伟壮观的胜景,心胸当亦为之坦荡、清朗,子瞻名之曰“快哉”,不亦宜乎! 这里,亭、名、景,相得益彰。江流胜景,必须设亭览观,而对此波澜肆大的水势,舍此“快哉”二字,还能用什么词语来传神呢?然而假如前面没有对江水着意进行渲染点泼的描画,这“快哉”二字又怎能脱颖而出,这就是苏辙出题不凡之处。 第二段承上文解释所以名亭为“快哉”的理由,文字明快刚遒,极见功力。总共写了两个原因,即览观江山形胜之快,凭吊历史遗迹之快。览观形胜之快,分两层写,前一层写江流之水,突出其变化。从“涛澜”、“风云”、“舟楫”、“鱼龙”等诸侧面进行铺写,用词豪放、粗犷,刚劲有力,寥寥数语,已织成一幅汹涌澎湃,泓阔瞬变,舟驰鱼跃的动心骇目的状景。后一层写江外之山,突出其秀丽。从冈陵、草木、烟日、茅舍等诸侧面进行描写,文字较前一层细腻委婉。虽然不是工笔细描,但一字一凿,胜景全出。于是那烟消日出,风清云停,山峦的一起一伏,草木的一行一列,茅舍的一座一落,皆历历在目,而这一切又因有亭而能“玩之几席之上”,真是赏心悦目,大饱眼福,心胸何能不快? 下面写凭吊历史遗迹之快,也写得奔放苍劲,铮铮作响。作者连写三国时期四位英雄人物的豪举,向往之情蕴含于字里行间,既无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之慨,也无触景生情“早生华发”之叹,却是面对流风遗迹,激励起豪情壮志,当然足以“称快”了。这段文字,作者用明快刚遒的笔法,淋漓尽致地阐发了命名的缘由,紧扣景和亭的关系,极力渲染登临“快哉亭”览观的“快情”“快意”:俯视烟波浩渺的江流浪涛,远眺清秀明丽的山水、草舍,瞻仰三国英雄人物的风云遗迹,面对此情此景,一扫愁肠,壮心顿萌,心为之旷而神为之怡,“快哉”之情何能不生?! 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申发议论。主要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何适而非快”。但作者并不直截了当地议论一番,而是曲折迂回,虚证实论,正反相转,把“快”的文章做足。本段原可承上文的“快哉”生发,但作者却绕个圈子,从《风赋》的记实说起,引出“快哉,此风!”这句话,点明“快哉”二字的由来。这样一写,如转得不好,就有节外生枝之嫌,但苏辙毕竟是大手笔,干脆把宋玉的“雌风、雄风”之说也一并写上。乍看似与文章题旨无关,但实是为下文议论铺石。你看,他笔锋一转,“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并进而归纳到:人的忧乐和遇不遇时有关,与“风”等外物无涉。这样既了结了楚王与庶人的忧乐一案,又为下面的深入论述铺好垫石。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有遇”,也不是时时“有遇”,何来“快哉”?于是就生发出一段假设论证:“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行文至此,折入正题,赞颂张梦得“不以谪为患”,正是由于“其中坦然”,“有以过人者”,并强调惟能如此,即使“蓬户瓮牖”,也“无所不快”,更何况面对“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的江山美景呢?这里,文章又照应了前两段所述说的景、亭、名。到此,全文似可结束,可波澜又起,作者更从反面回跌一笔:如果“其中不坦然”,那么,即使面对这样的胜景,也会景随情移,感到“悲伤憔悴”,最后,大笔一扔,掷出一句“乌睹其为快也”哉! 这一反诘的结语,如金石落地,铿锵有声,可谓“笔力千钧”。整段文字,我们只感受到作者的笔触左转右拐,纵横驰骋,呼呼风生,舒卷自如。读到结句,我们也会拍案叫绝,连呼“快哉!” 〔评说〕 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因‘快哉’二字发一段议论,寻说到张梦得身上,若断若续,无限烟波。前半极力叙写快字,后半即谪居寻出快字意来,首尾机神一片。文致汪洋,笔力雄劲,自足与长公相雁行。”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前幅握定‘快哉’二字洗发,后幅俱从谪居中生意,文势汪洋,笔力雄壮,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都忘。” 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宋苏辙撰。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作者谪监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篇中极写形胜与览古之快,旨在赞扬亭主张梦得的胸怀和情操,以抒发不遇处境下的士节浩气,表现不以得失为怀的开朗心境。文章紧紧扣住题目“快哉”二字加以生发,以景见情,从观感引出议论。大致前半写景,后半议论,而以记事说明背景,将古迹作为陪衬,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文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雄迈奔放而有风致。 ☚ 武昌九曲亭记 孟德传 ☛ 《黄州快哉亭记》huang zhou kuai zai ting jiRecord of the Pavilion of Pleasure in Huangzhou→苏辙(Su Zh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