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术的发现
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希腊等文明古国,虽都有关于镇痛和麻醉的记述,现今能够确切考证的药物不外莨菪属药物、罂粟、印度大麻和酒精等。这些药物虽都具有一定的忘痛或镇痛作用,但都不能达到手术麻醉之深度。虽然古代亦有施行麻醉进行手术的记载,例如中国扁鹊的“毒酒”和华佗的“麻沸散”,其成分和配方均无从考证。十九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迫切,但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此期间,欧洲曾使用过压迫神经干、放血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显然,这些方法和今日的麻醉概念已毫无共同之处。
十九世纪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对于乙醚和氧化亚氮的化学研究,提示了它们可使人的神志消失的作用。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Davy,H. 1778~1829)自己吸入氧化亚氮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此他曾写道:(氧化亚氮)“可能用于出血不多的手术时使产生麻醉作用”。可是他这样的提示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拉第(Farady,M. 1791~1867)的著作中曾提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者相似”。1824年希克曼(Hickman,H. H. 1800~1830)以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于动物实验中施行了麻醉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试验,但未被应允。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十九世纪初科学界已经逐步揭示了氧化亚氮和乙醚麻醉的可能。
1844年12月10日,美国牙医韦尔斯 (Wells,H.1815~1848)观看寇尔顿 (Colton,G.)使人吸入氧化亚氮的表演,由此得到启示,认为氧化亚氮可使拔牙无痛。次日,韦尔斯要求寇尔顿供给氧化亚氮,给他的一名学生、牙医里格斯(Riggs,J. M. 1811~1885)拔除一枚牙齿,结果确无疼痛。从此,韦尔斯坚信氧化亚氮确有麻醉作用,并用以为其他病人拔牙。其后,韦尔斯经由莫顿(Morton,W. T. G.1819~1868)的安排,赶往哈佛大学医学院,应邀在沃伦(Warren,J.C. 1778~1856)的教室内,应用氧化亚氮麻醉作拔牙表演,可惜麻醉深度不足,手术时病人呼痛,韦尔斯被逐出大门。虽然韦尔斯后来做了许多无痛拔牙,但他的成就一直未被公认。
当吸入氧化亚氮尚作为一种嬉戏玩耍时,美国杰斐逊乡镇医师朗格 (Long,C. W. 1815~1878)从中受到启发,于1842年3月30日应用乙醚吸入麻醉,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麻醉进行了其他小手术。由于朗格居处僻地,他的麻醉成就并未为世人所知,待到莫顿的乙醚麻醉表演获得成功,才为世人所注意。他的论文始刊出于1849年《南方医学和外科杂志》10月号上。后世为了肯定其贡献,于其塑像前铭日:“硫酸乙醚麻醉的发明者”。
1846年10月16日莫顿(Morton,W. T. G.)在美国麻省医院的乙醚麻醉表演成功,轰动了世界,从此揭开了现代麻醉史的序幕。莫顿是牙医韦尔斯的朋友、氧化亚氮麻醉表演失败的目睹者。他当时在哈佛大学攻读医学学位,从化学家杰克森(Jackson,C. T. 1805~1880)处得到乙醚可使人丧失知觉的启发。在上述各种影响下,他在家进行了动物和自身试验,都获得成功。莫顿于1846年9月30日曾用乙醚麻醉拔牙获得成功,这项成功鼓起了他的勇气。他在当时著名外科学家沃伦(Warren,J.C.)的支持下,于1846年10月16日,来到麻省总医院沃伦的手术室内,进行乙醚麻醉表演。为一个患者割除颈部肿物,仅历时8分钟。在场的著名外科学家比奇洛(Bigelow,H. J. 1818~1890)断然当众宣称:“我今日所见的事情,将会风行全球”。果然,这次表演的成功消除了麻醉的不可知论,造福于手术患者,从此消息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乙醚麻醉表演成功后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由于有朗格的工作在前,莫顿虽不能成为乙醚麻醉的发明者,但是,由于他在推广乙醚麻醉所作出的功绩和影响,后世仍誉之为“吸入麻醉的创业人和倡导者”。
苏格兰伊甸巴拉大学妇产科医师辛普森(Simpson,J.Y. 1811~1870)闻知莫顿应用乙醚麻醉获得成功的消息后,试图寻找更满意的麻醉药,于1847年应用氯仿于产妇分娩,获得满意效果,辛普逊将结果报道于伊甸巴拉的内、外科学会,但是教会人士仍激烈反对无痛分娩,待到1853年当维多利亚女王分娩时,斯莫(Smow,J.1813~1858)应用氯仿为她缓解痛苦获得良效后,才肯定了氯仿麻醉止痛的效果。
乙醚麻醉的成功,使人们逐渐忘怀了氧化亚氮,但寇尔顿(Colton,G.)却仍在旅行表演氧化亚氮的吸入,并以韦尔斯的失败告诫牙医史密斯(Smith,J. H.)勿再重蹈覆辙,不料史密斯却反而积极探索和尝试氧化亚氮麻醉拔牙,结果在众多病例中都获得成功,使氧化亚氮重新得到公认并获得推广使用。史密斯的尝试工作开始于1863年。1868年外科医师安德鲁斯(Andrews,E. W. 1824~1904)在吸入氧化亚氮时加入氧(20%)吸入,从而使氧化亚氮的安全性显著提高。迄今氧化亚氮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作为吸入麻醉剂,氧化亚氮麻醉时必须同时给以氧吸入,现今也作为施行氧化亚氮麻醉的重要原则之一。
1874年奥尔(Oré,P. C. 1828~1869)应用静脉注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这种麻醉方法虽然效果不佳,但毕竟是静脉全身麻醉的开端。
法国眼科医生科勒(Koller,K. 1858~1944)1884年将可卡因滴入病人眼内,获得角膜和结膜完善的局部麻醉,从此揭开了局部麻醉的新篇章。次年,美国外科学家霍尔斯特德(Halsted,W. S. 1852~1922)提出了将可卡因注射于神经干部位的神经阻滞概念。1892年,德国医师施莱斯(Schleich,K. L. 1859~1922)于皮下注入可卡因而获得该注射部位的局部麻醉作用,是为局部浸润麻醉的开端。然而由于可卡因的毒性过剧,注射应用很不安全,因此,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的局部麻醉方法直至奴佛卡因合成(Einborn,1905)以后,才展现其实用价值。
1885年神经外科医师柯尔宁(Corning)企图试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但由于穿刺欠准确,可卡因未能注入蛛网膜下腔(估计误入硬脊膜外腔)。1898年德国外科学家比尔(Bier,A. 1861~1949)对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了动物实验和自身试验之后,在临床取得了成功,从此使蛛网膜下腔阻滞能够顺利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总的看来,十九世纪以前,麻醉还只处于探索阶段,真正能够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还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因此,近代麻醉史亦以十九世纪中叶为其开端。十九世纪的成就,主要在于麻醉药的发现和麻醉方法的开发,较少理论方面的研究。氯仿麻醉开始使用的次年(1848),出现了第一例氯仿麻醉死亡的报道,遂引起了学术界对麻醉理论研究的重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有关麻醉的方法、技术、药物和理论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或充实,发展极为迅速。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麻醉学已于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为医学界所公认。世界麻醉学会于1955年正式成立。在最近的30~40年中,随着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麻醉学的内容也有了极其显著的变化和充实,已经成长为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成熟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