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祭古代祭礼。即直接奉食物祭祀祖先和鬼神的方法。古代祭祀时,以年幼晚辈坐在位上,象征祖先或鬼神,叫做“尸” (神像),代表被祭对象接受祭拜; 不用尸的祭祀,称作“厌祭”。又分为阴厌和阳厌两种祭法。《礼记·曾子问》:“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又:“何谓阴厌、阳厌?”郑玄注:“祭成人,始设奠于奥,迎尸之前,谓之‘阴厌’; 尸谡之后,改馔于西北隅,谓之‘阳厌’。”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祀活動(附) > 厭祭 厭祭 yànjì 古代宗廟祭祀,常用活人爲“尸”,代表死者受祭。不用“尸”的祭祀,謂之“厭祭”。《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祭必有尸乎? 若厭祭亦可乎? ’”又,“孔子曰:‘攝主不厭祭。’”鄭玄注:“厭,飫神也。厭有陰有陽,迎尸之前祝酌奠,奠之且饗,是陰厭也;尸謖之後徹薦俎敦,設於西北隅,是陽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