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麻醉性镇痛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麻醉性镇痛药即成瘾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是一类能选择性抑制痛觉的药物,在产生镇痛时其他感觉不受影响。它们具有成瘾性,即身体依赖性。在国际上及在我国,这类药物被列为麻醉药品进行严格控制。麻醉性镇痛药分为阿片类药物及人工合成药两大类。 (3) 乙基吗啡(ethylmorphine): 用其盐酸盐狄奥宁(dionine),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溶于水或乙醇,微溶于氯仿或乙醚。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一般只用它的局部刺激作用使结合膜充血,加强局部血流和淋巴循环以促进眼部病变的吸收。常用10%眼药膏或2~10%溶液治疗角膜和虹膜炎症。 人工合成镇痛药 哌替啶 (pethidine) 又名唛啶(meperidine),用其盐酸盐地美露(demerol),又名度冷丁(dolantin)。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易溶于水或乙醇,溶于氯仿,几乎不溶于乙醚。口服后1~2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血浆蛋白结合率40%。在肝脏代谢为哌替啶酸 和去甲哌替啶,然后以结合型由尿排出。能通过胎盘,亦有少量经乳汁排泄。 哌替啶作用与吗啡相似,产生镇痛、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和成瘾性均比吗啡弱。对平滑肌有短暂兴奋作用,一般不引起便秘,亦无缩瞳作用。不良反应为: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久用可成瘾。用途为镇痛、麻醉前给药、心源性哮喘以及作为人工冬眠合剂的一种成分。口服每次50~150mg,一日3次。肌内注射每次25~100mg。极量:肌注每次150mg,每日600mg。口服每次200mg,每日600mg。 安那度 (anadol,α-prodine) 又名安侬痛。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有胺类臭,易溶于水、乙醇或氯仿,极微溶于乙醚。是一种短时作用的镇痛药,皮下注射5分钟后即见效,可维持2小时,适用于仅需短时止痛的情况,如一些小手术和器械检查以及分娩止痛等。不良反应有轻微眩晕、无力或多汗,亦有成瘾性,但较轻。皮下或肌注每次10~20mg。 芬太尼 (fentanyl) 用其枸橼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易溶于热异丙醇,能溶于水、乙醇或甲醇,微溶于氯仿或乙醚,水溶液呈酸性反应。本品为强效镇痛药,作用较吗啡强。肌内注射后15分钟起效,维持1~2小时。用于各种剧痛,与氟哌啶合用称神经安定镇痛术,用于麻醉,不良反应为眩晕,恶心、呕吐、胆道括约肌痉挛,大剂量产生肌肉僵直。静脉注射若速度太快,易引起呼吸抑制。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和脑部肿瘤或颅脑外伤引起的昏迷患者,以及二岁以下小儿。皮下或肌注每次0.05~0.1mg。 美散酮 (methadone) 亦名非那酮(phenadone)、阿米酮(amidone)用其盐酸盐,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乙醇或氯仿,溶于水,在乙醚中几乎不溶。作用性质与吗啡相似,也有抑制呼吸、缩瞳、便秘、升高胆道内压等作用,也具成瘾性,但都较吗啡轻。用于各种剧痛。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出汗、嗜睡等。口服每次5~10mg,一日2~3次。肌注每次5~10mg。 镇痛新(pentazocine,talwin) 为白色或微褐色粉末,无臭,味微苦,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易溶于氯仿,略溶于乙醚,微溶于苯和醋酸乙酯。肌注后15min~1h时血药浓度达高峰,口服后由于它的首过效应,进入全身循环的药不到1/5,口服后1~3h血药浓度达高峰。主要由肝脏代谢。 镇痛新的镇痛效力为吗啡的1/3,对阿片受体既有激动作用,又有弱的阻断作用,因此属于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比吗啡弱,对胆道括约肌的兴奋作用亦较弱,能兴奋心血管系统,增快心率,升高血压。镇痛和成瘾作用虽不如吗啡,但在不少国家中已出现滥用现象。常见不良反应有眩晕、恶心、出汗、大剂量引起呼吸抑制,有时引起焦虑、恶梦、幻想和幻觉。每次口服50mg,皮下或肌注,每次30mg。 ☚ 抗震颤麻痹药 吗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