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井底引银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井底引银瓶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闲居 下一篇:早春 → 诗词简介: 许多爱情故事的开始都是相似的。少男少女,一见倾心,然后是义无反顾地结合。然而在封建社会,这种蔑视传统道德、蔑视门弟观念的纯真爱情,很难有美好的结局。白居易诗中的少女就是如此。她为爱情付出了一切,到头来也因此而失去了一切。可以说,这是那种社会里女性的必然结局。
《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
诗歌篇名。唐白居易作。《新乐府》第四十首。作者原注:“止淫奔也。”今人苏仲翔《元白诗选注》:“此篇以‘止淫奔’为主旨。篇末以告诫痴小女子而言,实足反映唐时社会风俗的男女关系,证之元稹《莺莺传》益信。《莺莺传》中双文《报张生书》云:‘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谓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殁之诚,言尽于此。’则正白诗‘墙头马上遥相见,一见知君即断肠。……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终知君家不可往,其奈出门无去处’意。对于此种‘始乱终弃’的不严肃态度,元处之泰然,不以为非,白则深为不满,此二人品格之所由判也。”今人王汝弼《白居易选集》:“封建士大夫把男女的自由结合,统统斥为淫奔,封建礼法不允许青年自由结合成夫妇。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则一定是以片面牺牲女方的幸福为结局,这是对女权极大的摧残与蹂躏。尽管诗人在主观上想维护封建礼教,作诗反对‘淫奔’,客观上却通过极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热情地歌颂了这个大胆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女性,把读者的同情吸引到这被损害的一边。”今人金性尧说:“生活里一些常见的现象,它本身往往具有是非标准,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诗人通过艺术的规律,诉诸自己的理性,真实地去表现它,并且把自己的对待是非的态度落实在这些形象身上,因此,作品的倾向性就不是硬塞给读者,相形之下,作品的说教效果,就显得生吞活剥,成为完全是外部的东西,被形象的东西压倒了。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的白居易,他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认识本质,但他能够把这些现象,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下来,也就为我们的认识本质提供了根据。”(《唐诗鉴赏集》)此诗叙写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女和一青年男子一见倾心,结成伴侣,但婚后却受到家庭的歧视,终于陷入被遗弃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另一方面,在进行描写的时候,比较客观,对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对他们在封建礼教压制下被迫拆散的苦痛遭遇,写得真实动人,并寄予深切同情。诗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女子的内心活动和悲欢离合的事实经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爱情与礼教的冲突尖锐,题材新颖,生动感人。以比兴手法开始,加强故事的悲剧色彩和美学效果。元代,戏剧家白朴以此诗为基础,创作了著名的爱情剧《墙头马上》。 井底引银瓶[唐]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沈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昔忆在家为女时,人言举止有殊姿。蝉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两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鬓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这首诗选自白居易的《新乐府》,《新乐府》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当时白居易任左拾遗,诗共五十首,大多涉及了当时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本篇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青年女子的独白。诗题用了诗的首句,符合《新乐府》总序说的“首句标其目”。开首四句“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用“绳绝”、“簪折”两件事托物起兴,写出了爱情受到封建礼教的摧残而“绝” “折”,从而不得不“今朝与君别”。诗人在开头几句就用了顶真手法,使诗句语气急促,突出表现了女主人公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 随着“忆昔”两字,诗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女主角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这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她不但长得是那样秀美,而且一举一动都有“殊姿”,与众不同,一颦一笑,楚楚动人,她经常和她的女伴一起欢乐地在后园中游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此时与君未相识”的少年时代。接着回忆起自己和一青年男子一见钟情的过程, “妾弄青梅凭短墙”化用了李白《长干行》中的“绕床弄青梅”,写出了少女活泼的情态。这时青年出现了:“君骑白马傍白杨”。少女不但美丽活泼,而且多情。 “墙头马上两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聪明的姑娘一见青年,便从“相顾”的秋波中看出对方爱上了自己。这里的“断肠”指那种刻骨铭心,不可割舍的爱情。悲剧也就随着这“断肠”的爱情开始了。 “君指南山松柏树”,简洁形象地表达了男子对爱情的山盟海誓。多情的少女被对方的情誓打动了,她“暗合双鬓逐君去。 “其中一个“暗”字,可谓传神之笔,把女主人公摆脱封建礼教,勇于“私奔”的心理动态,活盘托出,而这一“私奔”,既是她爱情的满足,也是她爱情悲剧的开始。白居易正是用这种一折三波的手法,揭示女子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不幸,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 少女和青年结合了,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呢?时间虽已过了五六年, “暗合”并没被淡忘,公婆却没承认她。从“频有言”中,我们可以想象女主人公长期生活在白眼和冷语之中。 “聘则为妻,奔为妾”是《礼记·内则》的内容,几千年来,它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一直束缚着青年男女。单纯幼稚的少女和男子一见倾心,没有经三姑六婆的说合,没有经双方父母的认允,自然要被视为“淫奔”,因此,公婆认为她“不堪主祀奉蘋蘩”。蘋和蘩都是植物名,古代用来祭祀祖先神灵。 《诗经·召南》有《采薇》《采蘋》两篇,都是写夫人(即妻)主持祭祀典礼的。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妾是不能祭祀祖先神灵的,此诗用“不堪主祀奉蘋蘩”代指女主人公的婚姻没有得到封建社会的承认。诗人在写主人公的命运,但也是继续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她是那样聪明,从“君家大人频有言”中,得知“君家不可住”,同时写出了她到了“其奈出门无去处”的悲惨境地。由于是“暗合”、“潜来”,女主人公虽有父母高堂故乡亲情,然而又有何面目再“归见”他们呢? 诗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感叹自己的遭遇,并以此规劝那些“痴小人家女”,也就是那些年幼天真的女子, “慎勿将身轻许人”。 《井底引银瓶》原序为“止淫奔也”,因此有人认为此诗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但是,综观全诗,我们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塑造的少女形象是美丽聪明可爱的!诗的字里行间都蕴藏着对女主角的深深的同情。把他们一见倾心的爱情写得很纯洁。这首诗与《新乐府》中的《母别子》 《上阳白发人》等诗一样,都是为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妇女鸣不平的。 这首诗,构思奇巧,剪裁得体,塑造出一位爱情悲剧中勇于“私奔”的女性形象,元代戏剧家白朴便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创作了杂剧《墙头马上》,塑造了李千金这一艺术形象,可见这首诗对后代影响之大。 井底引银瓶语出唐·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用丝绳把银瓶从井底钓起,刚要钓出时丝绳断了。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 井底引银瓶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井底引银瓶》诗。叙述一女子自由恋爱而终被离弃的经过,后用以比喻情人或夫妻被迫分离。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吉丁丁𪡀精砖上摔破菱花镜,扑通通冬井底坠银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