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麻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麻疹mázhěn

急性传染病,由麻疹病毒引起,儿童最容易感染。通称疹子。

麻疹má zhěn

一种急性传染病。通称疹子,有的地区称痧子。也作痲疹。1902年吴汝纶《东游丛录·卫生图说》:“左记诸病与前项传染病亦同: 水痘、麻疹、百日咳、间歇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流行感冒、流行性耳下腺炎、回归热、格鲁布性肺炎。”

麻疹【同义】总目录


麻疹痧子

麻疹

病名。又名瘄、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元·滑伯仁《麻证新书》定为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故名。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最易流行。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对麻疹采取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病因为麻疹病毒,由口鼻而入。《麻疹拾遗》指出: “多为天行疠气传染。”也有认为与胎毒有关。主要病位在肺、脾二经。《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 《麻科活人全书》:“认麻须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又:《麻证新书》:“舌上白珠累累如粟,甚则上腭、牙龈,满口遍生。”这是发疹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征象。在发病过程中,如体质壮实,护理恰当,毒能透发,勿药可愈。由于气候、环境以及小儿体质的强弱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根据病情轻重的表现,一般分为顺证、逆证及险证。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麻疹一般分为疹前期、出疹期及疹退期三个阶段。从透发到收没,有一定过程。因此它是由内而外,由里及表,所以,在治疗上,以宣透清解为主,初期尤为重要;中期疹向外透,治应解毒,仍宜顺势宣透,使其完全出齐;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对于不同的变证,应具体分析,分别论治。

麻疹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自1963—1965年国内外广泛接种活疫苗以来,已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末至出疹第1、2日传染性最强。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6—8月以下的婴儿极少患病。自应用麻疹活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轻型病例增多,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症状表现:潜伏期9—12 日。病初3—5日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怕光、流泪等现象。大多数病儿在发热2—3天后,在口腔两侧的颊粘膜上,有中央呈灰白色的红色斑,称为麻疹粘膜斑,依此可确立早期诊断。起病3—5 日后,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面部,并于1—2日蔓延至躯干,最后波及手掌和足底。出疹期间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常有呕吐、腹泻。皮疹于2—5日出全,随之症状减轻。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的色素沉着和糠麸样脱屑,经2—3周退净。预防可用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如每公斤体重注射0.25毫升可防止发病。一旦出现麻疹症状,丙种球蛋白即无预防作用。8个月以上的婴儿,一次皮下接种减毒活疫苗,可使95%以上的易感儿获得免疫力。护理要点:患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较恒定,空气湿润。用温水洗净眼分泌物。多喝开水可达清洁口腔的目的,不必擦拭口腔。饮食宜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热退,饮食仍须清淡,但不必吃素,以免缺乏维生素A、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注意发现并发症。若高热不退、咳嗽气喘,或声音嘶哑、吃奶发呛等,均应早诊治。

☚ 人工被动免疫   幼儿急疹 ☛

麻疹

病名。出自《古今医鉴》。也称麻、痧子、瘄子。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属于中医温热病的范畴。以发热、咳嗽、流泪、口颊部粟形白斑和皮肤粟样红疹为临床特点。

麻疹

儿童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发疹前期3~4 d,发热39~40℃,发疹前24~48 h出现直径约1.0 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包晕圈,称koplik斑。发热后3~4 d出现皮疹,并可测出麻疹抗体。对症治疗,应补充大量维生素A。

麻疹

麻疹mazhen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小儿期发病。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期至出疹第5日内,眼结膜、鼻、咽、气管分泌物中均带病毒。可因打喷嚏、咳嗽,将带病毒的飞沫经上呼吸道直接传入易感者。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疫苗的人,接触麻疹病人后有90%以上发病。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上呼吸道粘膜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及各脏器。本病潜伏期3~4天,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等症状。口腔颊部粘膜斑(针尖大小、灰白色散在斑点)是早期确诊的依据。3~4天后皮肤出现疏散、淡红色的斑丘疹,并逐渐融合成片。疹退后留下色素斑,约2~3周后消失。出疹次序为耳后—额—面—上身—下身。出疹期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或更多。皮疹出全后症状减轻,疹期约3~5天,多数患者病程顺利,约10~14天痊愈。有的患者病情凶恶,可以出现心血管机能不全、循环衰竭、并发肺炎等而危及生命。由于患麻疹时全身免疫力低下,可使原有疾病加重。用过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及被动免疫(如人球蛋白)者,发病可能不典型。接受过麻疹疫苗之年长儿,如发病,前驱期短,出疹期发热及全身症状较重。由于妊娠期母体内麻疹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出生后3~4个月内有被动免疫,发病少,半岁后逐渐增多。本病应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疹等鉴别。争取早期诊断,隔离与治疗。本病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疗法及预防继发疾病。在有麻疹疫苗之前,本病常在冬春季流行,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疾病之一。自有疫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向较大年龄组转移倾向。麻疹病毒体外生活能力弱,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半小时失去致病力。对各种消毒剂敏感,但耐寒耐干燥。

☚ 细菌性痢疾   风疹 ☛
麻疹

麻疹

中医病症名。又名“痧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属于温热病的范围。多由感受时邪疠毒所致,发病主要在肺、胃二经。发病初起多有风热感冒症状,以发热,咳嗽,眼结膜红赤,畏光,眼泪汪汪,口腔颊部粘膜上有粟形白点为特征。皮疹出现时,疹点先从耳后、发际和颈部出现,逐渐遍及脸面和全身,疹点之间为正常皮肤。麻疹一般分初热期、见形期、收末期三个阶段。初期治疗宜宣肺透疹,见形期治疗宜清热解毒;收末期治疗宜养津扶正。

☚ 黄疸   痄腮 ☛
麻疹

麻疹mazhen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自1963~1965年国内外广泛接种活疫苗以来,已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末至出疹第一二日传染性最强。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6~8月以下的婴儿极少患病。自应用麻疹活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轻型病例增多,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症状表现:潜伏期9~12日。病初3~5日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现象。大多数病儿在2~3天后,在口腔两侧的颊粘膜上,有中央呈灰白色的红色斑疹或溃疡,称为麻疹粘膜斑,依此可确立早期诊断。起病3~5日后,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面部,并于1~2日蔓延至躯干,最后波及手掌和足底。出疹期间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常有呕吐、腹泻。皮疹于2~5日出全,随之症状减轻。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的斑点,经2~3周退净。预防可用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如每公斤体重注射0.25毫升可防止发病。一旦出现麻疹症状,丙种球蛋白即无预防作用。8个月以上的婴儿,一次皮下接种减毒活疫苗,可使95%以上的易感儿获得免疫力。护理要点:患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较恒定,空气湿润。用温水洗净眼分泌物。多喝开水可达清洁口腔的目的,不必擦拭口腔。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好消化。热退,饮食仍须清淡,但不必吃素,以免缺乏维生素A、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注意发现并发症。若高热不退、咳嗽气喘,或声音嘶哑、吃奶发呛等,均应早诊治。

☚ 消毒   幼儿急疹 ☛

麻疹measles

系由麻疹病毒而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本病有潜伏期、前躯期、出疹期、恢复期。前躯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流泪、怕光,粘膜充血等,其中特征性症状为口腔颊粘膜有很多针尖大小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称麻疹粘膜斑。出疹期表现为先从耳后,颈部、发际处出现,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疹子初为鲜红色斑丘疹,以后变为暗红,严重时融合成片,此期全身症状明显。本病传染性强。接种麻疹疫苗可预防本病发生。治疗:加强护理,对症,预防并发肺炎等。

麻疹

麻疹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多见,飞沫传播,多流行于冬春季。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部有麻疹粘膜斑,皮肤红色斑丘疹,体弱者易有心、肺、脑并发症。应严格隔离,住室要通风,注意口腔、眼部卫生,注射丙种或胎盘球蛋白可预防或减轻发病,未患过麻疹的易感者可接种疫苗。


麻疹

见“传染病学”中的“麻疹”。


麻疹

病名。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疹为特征。因疹点如麻粒大,故名。因感受时行疫毒,互相传染所致。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一般分为初热、见形、收没三期。分别治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养阴清热。麻疹以外透为顺,若疹出不畅,或疹出即回,或疹色紫暗为逆,可致麻毒闭肺等险证。近年来由于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已基本控制了麻疹的流行。

麻疹measle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小儿。主要为飞沫传播。初起可有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结膜充血、烦躁、食欲差等。在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上出现白色小点,外围有红晕,称“麻疹粘膜斑”。耳后、颈部开始出疹,渐及全身,为红色斑丘疹。皮疹间可见正常皮肤。易并发肺炎、脑炎等。按时接种麻疹减毒疫苗可预防本病。可用中药及支持疗法,并防治并发症。

麻疹

麻疹

麻疹在湖南流行已久。其预防方法,1965年以前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服用中草药。1965~1966年春在桂阳县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试点; 1967年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1979年除使用液体疫苗外,还开始增用冻干疫苗。此后,省内麻疹发病率得到控制,1983年和1984年发病率分别为89.55/10万和57.89/10万; 1985年为31.7/10万;1991年为9.53/10万; 1994年为3.33/10万,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的1983年比较,全省发病率下降94.06%。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钩端螺旋体病 ☛

麻疹mázhěn

病名。出元·滑伯仁《麻证新书》。简称麻。又名瘄子、痧子。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以体表皮疹状如麻粒而得名, 多见于婴幼儿。发病主要在脾、肺两经, 对其他脏腑亦有影响。先见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颊内与唇内黏膜上有累累如粟之白点, 发热三天左右于耳后、颈、面出现疹点, 自上而下及于四肢, 至手脚心为出齐。一般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三个阶段。初热期治宜宣肺透疹, 用宣毒发表汤或银翘散; 见形期宜清热解毒, 用紫草红花饮(紫草根、西红花、连翘、银花、黄连、浙贝、枇杷叶、板蓝根、竹叶、木通、甘草); 收没期治宜生津养阴, 兼清余毒,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由于麻疹轻重兼夹不同, 临床分为麻疹顺证、麻疹逆证、麻疹险证等, 参见各条。

麻疹

麻疹

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等,以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其特征。过去间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解放后开展了群众预防工作,特别是推广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已显著降低。
病因 病原体是麻疹病毒,属副粘液病毒,即核糖核酸型病毒,为直径100~200nm的圆形颗粒,能在组织培养中生长繁殖,在被感染细胞的核内与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病毒于体外生存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病毒存在于患者前驱期及出疹期的鼻咽分泌物、血及尿中。出疹后第5天传染性即消失。
流行病学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直接传染。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受过麻疹疫苗预防的人,几乎均易感。由于母体抗体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先天免疫力,6~8个月后抗体效价逐渐消失,故以6个月到5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一次得病后能获持久免疫力,很少患第二次麻疹。麻疹流行于冬春二季,其他季节也可散发。
发病原理及病理 麻疹病毒由飞沫传播,经鼻、口、咽、眼结膜进入易感人体,侵袭上呼吸道粘膜及附近淋巴组织,于该处繁殖,并有少量病毒进入血液到肝、脾及其他器官的淋巴-网状细胞,为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继续繁殖时,破坏受侵细胞,再次大量进入血流,为第二次病毒血症。人体与病毒斗争中产生免疫反应,并出现全身及局部症状。麻疹为全身性疾病而以皮肤、粘膜及淋巴结组织的病变为最显著,全身淋巴组织增生。病毒侵入任何组织细胞,均出现单核细胞浸润的典型病理反应,可见华-弗多核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细胞),直径100μm,约90%的麻疹患者,在出疹前二天及出疹后一天作鼻咽或口腔分泌物涂片可找到此巨细胞,有助早期诊断。麻疹皮疹是病毒到达皮肤真皮浅层血管,使真皮乳头层充血、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有浆液性渗出而形成。皮疹发生处由于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及粘附于血管内膜的红细胞崩解而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形成脱屑。麻疹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受抑制,如结核菌素反应暂时转阴,结核病灶恶化,而肾病综合征或哮喘可暂时缓解。感染麻疹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
临床表现 麻疹病程可分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麻疹临床表现如下:
(1) 潜伏期: 一般为8~12天,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长到3~4周。
(2) 前驱期(卡他期): 平均3~4天。起病最初症状为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同时出现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如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伴咳嗽、流涕、流泪,两眼结膜充血、畏光、声音嘶哑等。起病后第2~3天约90%患者口腔粘膜充血粗糙,颊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为针尖大小,逐渐增大或部分融合,称麻疹粘膜斑 (Koplik's (1896)-Filatov (1895) spot),有助于早期诊断,但出疹后第2~3天即消失。但经麻疹疫苗注射患者可不出现此粘膜斑。
(3) 出疹期(见形期): 约3~5天,全身中毒症状加重,发热第3~4天左右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颈部,渐延及头面部,急速蔓延到躯干、腹部、四肢,最后见于手、足心。皮疹为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大小不等,压之退色。皮疹可互相融合,但皮疹间的皮肤正常,持续3~5天,此期肺部可有中粗干罗音,肝、脾、淋巴结均可轻度肿大。
(4)恢复期(收没期):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退疹时体温开始下降,全身情况随之好转。皮疹消退后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不典型麻疹有:
❶轻型麻疹: 体内有母递抗体的婴幼儿、最近注射过胎盘球蛋白的小儿、或经过麻疹疫苗接种的小儿,感染麻疹后常呈轻型。
❷重型麻疹:凡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护理不当以及原有其他急、慢性疾病的患儿得麻疹后可使病情加重,病程较长,或有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并发症有
❶肺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麻疹过程的各个时期。有体温升高,咳嗽加重,气急、鼻搧、紫绀等症状,肺部出现肺炎体征,多数为麻疹病毒所致肺部间质性改变基础上的继发细菌感染。
❷喉炎,多发生于2~3岁以下小儿。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时出现胸骨上凹陷征,严重者可因重度喉梗阻窒息而死亡。
❸心血管功能不全,可发生于出疹期或恢复期,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气急、烦躁、紫绀、四肢冰凉; 严重者血压不升,皮疹隐没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❹麻疹脑炎,可发生于麻疹病程的任何时期,但以出疹后2~3天较多。临床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痉挛,有脑膜刺激征及呼吸衰竭等症状。部分患者留有智能减退,痉挛性瘫痪等后遗症。另有一种并发症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可发生于麻疹后2~6年或更长时间,隐袭起病,病儿有智力障碍和行为异常,最后呈现去大脑强直状态。预后不良。在死亡病例脑组织中有麻疹病毒存在,可参见“慢病毒性脑炎”条(323页)。
❺其他并发症如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肠炎、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等。
诊断 临床诊断仍为最可靠而又简便的诊断法,可据临床表现、预防接种史、流行病学资料而确诊。须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及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相鉴别。
治疗 应采取综合措施以减轻症状、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护理甚为重要,室内应保暖,但应适当通风,注意保护皮肤、粘膜的清洁卫生,保证充足的水分,切勿忌嘴,给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对症治疗亦属必要,应适当采用中草药治疗,如辛凉透疹、宣肺发表,可用芫荽煎剂薰洗,或蝉衣、荆芥、薄荷、牛蒡子等组成煎剂口服。有并发症者可适当采用抗菌药物。
预防 对麻疹患儿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出疹后第5天即无传染性,若有并发症则应延长隔离至出疹后第10天。目前我国推广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作主动免疫效果好,副作用小。初种年龄以8~12个月为宜,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作一次皮下注射0.2~0.25ml。对与麻疹患者已接触2~5岁以下或有慢性疾病的易感儿,则应作被动免疫,肌肉注射适量的胎盘丙种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一般于接触后5天内注射可制止发病或减轻症状,被动免疫维持时间为4周左右。胎盘丙种球蛋白减轻症状用量为0.2~0.25ml/kg,完全预防则1ml/kg; 丙种球蛋白用于减轻症状时剂量为0.05ml/kg,完全预防剂量为0.2ml/kg。

☚ 网状细胞生成障碍   风疹 ☛

麻疹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临床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颊粘膜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以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几占传染病的首位或次位。1963~1965年国内外广泛接种活疫苗以来,已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
病原学 麻疹病毒仅一个血清型,属副粘液病毒,呈球状和丝状,直径120~250nm; 中心含核糖核酸,外层为脂蛋白包膜,膜上含血凝素和血溶素二种抗原。血凝素在37℃能凝集猴红细胞,血溶素与病毒侵入细胞,形成融合细胞(又称多核巨细胞)与溶解猴红细胞等作用有关。患自然麻疹或接种活疫苗后能产生血凝抑制和血溶抑制2种抗体,后者更能代表人体的免疫水平。病毒易在原代人胚肾及猴肾细胞中繁殖,并形成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其胞核与胞浆内含有嗜酸包涵体。病毒不耐热,但在含有蛋白的培养基中经冰冻真空干燥后,于4℃可存活4月或更长。
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通过呼吸道排出的飞沫传播。潜伏期末至出疹第1、2日传染性最强。本病传染性极强,接触后95%以上的易感者发病。5岁以下发病者达90%,6~8月以下的婴儿极少患病,与具有母体抗体有关。麻疹间隔2~3年流行一次,发病高峰见于冬春季。自麻疹活疫苗应用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流行规律已打破,麻疹后脑脊髓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亦显著减少,但有麻疹轻型病例增多及发病年龄后移现象。
发病机理与病理 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后,通过附近的淋巴结进入血流,病毒主要在肝、脾、淋巴结、骨髓、阑尾、肺及胸腺等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使受累器官和组织产生病理变化。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单核细胞浸润和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前驱期和急性期,在上呼吸道粘膜偶而在尿的上皮细胞内可找到多核巨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口腔麻疹粘膜斑有上皮细胞坏死。皮肤真皮层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并有核内包涵体。皮疹的发生认为是病毒直接侵犯末梢血管内皮或可能是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
皮疹出现后血清中首先产生麻疹IgM抗体,病毒血症随之消失;继而出现的IgG抗体可持续很多年,因之免疫力持久,通常认为是终身免疫。但野毒亚临床再感染更可能是其能维持终身免疫的原因。
具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而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感染麻疹后仍可顺利康复并获得持久免疫力,但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患麻疹时,则常死于巨细胞肺炎而不出现皮疹。
麻疹感染可降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表现为对结核菌素皮试反应暂时转阴,结核病灶激活,亦偶见于接种减毒活疫苗的儿童。
临床表现 潜伏期9~12日。病初出现发热、鼻炎、咳嗽及结膜炎、流泪等前驱症状3~5日。麻疹粘膜斑是中央灰白色的红色斑疹或溃疡,见于颊内侧粘膜上,由此可确立早期诊断。起病3~5日后,面部出现皮疹,并于1~2日蔓延至躯干,最后波及手掌和足底。皮疹大小不等,初为斑丘疹,盛时可融合。出疹时可发热至40℃,中毒症状加重,皮疹于2~5日出全,随之症状减轻,多数患者经10~14日恢复。成人患麻疹时,皮疹及中毒症状均较儿童为重。除上述典型表现外,临床尚可有下列几种类型:
重型麻疹 主要由于患儿原有重度营养不良、身体虚弱; 或由于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性或其他病毒性感染如肺炎、喉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大批紫褐色皮疹,甚至伴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等严重毒血症症状;或出现显著循环衰竭症状,皮疹未透发而骤然隐退等危重病情。
轻型麻疹 见于以往接种过麻疹活疫苗或近期注射过丙种球蛋白的儿童。潜伏期可长至20日,前驱期较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炎症均较轻,皮疹与口腔麻疹粘膜斑亦不显著。自广泛应用活疫苗以来,此种轻型麻疹较前增多。
非典型麻疹 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的儿童,患麻疹时出现严重而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其特征为前驱期内有高热、咳嗽、头痛、肌痛及腹痛,常无口腔麻疹粘膜斑。2~3天后皮疹从四肢开始,向躯干发展,可波及面部。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水疱或紫癜。常伴浮肿和肺炎、胸腔积液。部分病例病程可持续多周。本病发病原因可能由于灭活疫苗所产生的麻疹抗体与野毒抗原发生阿塞反应而引起细支气管炎和皮肤紫癜。接种活疫苗后,偶有因再感染而发生本病的报道。
并发症 麻疹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其中以并发呼吸道疾患及继发性细菌感染为最多。麻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可引起口腔炎、喉炎、气管炎及细支气管炎。国内报道麻疹有并发腺病毒3、7型肺炎者,病情严重,可导致周围循环不良或心力衰竭。继发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肺炎则更为多见,并可并发脓胸或肺脓肿。孕妇罹患麻疹后死胎的发生率可达20%。血小板减少症可发生于皮疹出现后3~15天,表现为紫癜和口腔、小肠及泌尿道出血。麻疹尚可有下述几种罕见、严重的并发症和可能与其有关的疾病。
巨细胞肺炎 是一种几乎是致死性的间质性肺炎,以呼吸道粘膜出现多核巨细胞为特征。多见于患有白血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与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患者。患儿可无皮疹而死亡。个别存活者,麻疹病毒可持续存在,而麻疹抗体形成障碍。
脑脊髓炎 发病率约为0.1%。常于出疹后4~6天甚至迟至24天起病。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及昏迷。10~30%病例死亡。20~50%的存活者具有运动、智力和感觉等方面的遗患。脑脊液检查常有颅压增高、白细胞数中度增多,且以淋巴细胞为主。主要病变为大脑两半球以白质为主的灶性充血和出血及血管周围脱髓鞘变。本病的发生机理认为系变态反应性。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参见“慢病毒感染”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条。
急性麻疹脑炎 1972年以来,曾报道10例淋巴肉瘤、白血病及肾病患儿,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接触了麻疹病人,经5周至6个月的间隔期后发生脑炎。临床表现为神志障碍及肢体局限性抽搐,伴有或相继出现的运动障碍,患儿多无典型的麻疹症候。血清及脑脊液中麻疹抗体多呈低下效价或阴性。主要病变为大脑皮层灰质有坏死,未见炎性浸润及血管周围脱髓鞘现象。曾自一例的脑及肺组织中分离出麻疹病毒。由于麻疹症状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病毒分离。
多发性硬化症 可出现多种神经症状,为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潜伏期可能为3~23年,常在青年期发病。病变特征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白质有多发性、斑状脱髓鞘区。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有高效价麻疹抗体,脑组织切片电镜下可见类似副粘液病毒的有核衣壳。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从大量资料提示本病的脱髓鞘病变可能由于脑组织的持续性病毒感染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病等胶原性疾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亦已注意到有麻疹抗体的异常升高,但其机理尚未清楚。
诊断 典型麻疹根据前驱期症状、特征性口腔粘膜斑及皮疹等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不难诊断。自麻疹活疫苗应用以来,轻型病例较前增多,应注意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和柯萨奇A4、6、9型,B2、3、5型及埃可4、6、9、16型等病毒感染所致的出疹性疾病相区别。药物尤以氨苄青霉素及苯妥英钠等亦可引起麻疹样皮疹。
麻疹诊断一般无需实验室协助。在前驱期,如白细胞减少,鼻咽部分泌物涂片中发现多核巨细胞即可早期诊断。
在前驱期和出疹2天内,取鼻咽液或血液中的白细胞接种原代人胚肾细胞培养可分离病毒。不典型麻疹病人,疑似巨细胞肺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患者应结合临床、病毒学和血清学试验加以确诊。
麻疹病毒初次感染(包括野毒感染或接种活疫苗)时血清中首先出现IgM抗体,继之IgG抗体;当继发感染时则IgG抗体明显升高而缺乏IgM抗体。通常根据2-巯基乙醇(2-ME)可裂解IgM的原理,测定麻疹血凝抑制抗体中特异IgM及IgG二类抗体的变动情况,以区别原发或继发免疫反应。
治疗 无并发症的麻疹患者主要为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有其独到之处。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根据临床与细菌学检查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皮质激素及抗病毒药物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无效,近报道用左旋咪唑及异丙肌苷治疗,1例显著好转,有的病情稳定。
预防 可用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与麻疹患者接触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如每公斤体重注射0.25ml可防止发病,对患有白血病、淋巴瘤、活动性结核病及有免疫功能障碍等麻疹易感者甚为必要;若给每公斤体重0.04ml则可减轻病情而获得主动免疫力。一旦出现麻疹症状,丙种球蛋白即无预防作用。灭活麻疹疫苗存在免疫期短及再感染时可能发生非典型麻疹等缺点,故已停用。目前广泛应用的是进一步减毒的活疫苗,国外如Schwarz疫苗,国内主要有沪191疫苗和长47疫苗。8个月以上婴幼儿一次皮下接种后,可使95%以上易感儿的血清抗体效价升高。受种者不具传染性,副作用轻。但孕妇、未接受抗痨治疗的活动性结核病、白血病、淋巴瘤或正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均不应注射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疫苗株的减毒程度有关。国外报道至少可维持8~10年。自普种活疫苗以来,由于野毒感染机会显著减少,接种疫苗后血清抗体水平低下或阴转时,如与野毒接触可能发生亚临床感染或轻型麻疹;此外,部分儿童漏种或疫苗失效而导致免疫失败等,使易感人群不断增加,而有麻疹局部暴发和发病向大年龄组推移的可能,故应强调作好活疫苗的初次免疫。麻疹活疫苗进行再次免疫的远期免疫效果似与接种灭活疫苗者相似,因而很不理想。野毒再感染后的抗体反应模式虽与前者相似,但其产生的免疫力较人工再免疫更为持久,或可能与初次自然感染相同。

☚ 人日冕病毒感染   风疹 ☛

麻疹

麻疹

麻疹,又名糠疮、瘄子、痧子、麻证等。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目红、腮赤、皮疹满布、且易传染为特征。一年四季皆有散发,尤以冬末春初较为多见,传染性较强,易成流行,三岁以下婴幼儿,罹患者较多,六个月以下,或五岁以上者较少见。近年来由于采取预防措施,基本上控制了麻疹的流行,降低了发病率。
麻疹的发病原因。古代医家认为,内系先天胎毒,外感时疫之邪,内外相干,因而发疹。如《证治准绳·幼科》云:“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也。”现已不强调胎毒,乃时行疫毒之邪,相互传染所致。麻为阳毒,蕴伏于肺脾两经,因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疹点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之间; 疹毒由内向外,由里达表,发于皮肤。根据麻疹发展规律,发病初期,邪在肺卫阶段,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当发展到气分阶段,则伤及脾胃,出现壮热持续,口渴喜饮,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腹泻等胃肠证候。若毒热壅盛,侵入营血,则出现神志昏迷,谵妄抽搐,疹色深红,或紫暗成片,或衄血等; 若病情继续发展,邪热炽盛,正不胜邪,由于气阴耗伤,损及心阳,则成心阳虚衰之危候。
麻疹初热期,与其他热性病初期症状相似,因此,必须掌握其临床特点。元代滑伯仁《麻证新书》云:“麻证初期,麻未见时,必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或吐或干呕,或泻或腹痛,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痛,烦吵不宁,或手掐眉……。”滑氏又强调指出:“舌上近臼齿处,白珠累累如粟(麻疹口腔粘膜疹),甚则上腭齿龈,满口遍生。”《证治准绳·幼科》云:“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疹将出之状。”《麻科活人全书》云:“认疹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
在发疹过程中,如患儿身体健康,护理得当,疹毒得以透发; 若无其他变证,可顺利转入收疹期,则体温开始下降,皮疹逐渐消退,诸症悉减,趋于恢复,此属顺证。若疹毒壅滞,透发不利,使疹毒内伏;或因护理不当,为风寒所伤,卫气郁闭,疹毒不得发泄; 或因体质素虚,透发无力,疹出迟缓; 致使疹毒内陷,而生他变,此属逆证。若邪盛正虚,邪热内闭,出现心肝两经严重证候,此属险候。一般观察麻疹病情,多按顺证、逆证、险证辨证施治。若顺证经过良好,可因势利导,透疹外出;逆证病情严重,每多并发变证;险证多属危候。
麻疹顺证: 分初热、见点、收没,三个阶段。
❶麻疹初热: 自发热开始,至皮疹出现,约3至4天。发病初起,邪在肺卫,证似伤风感冒,突然发热,虽汗出而热仍不解,咳嗽烦闷,打喷嚏,流鼻涕,面红目赤,羞明多泪,精神困倦,食欲减退,或伴吐泻昏睡; 若热盛引动肝风,可见惊厥;因脾开窍于口,可见口腔粘膜疹;并有咽喉发红,舌质偏红,舌苔偏黄,脉数等一系列肺卫证候。治宜辛凉透表,清宣肺卫。用宣毒发表汤加减。
❷麻疹见点: 自见疹点开始,至皮疹透齐,约3至4天。壮热持续,口渴烦躁,咳嗽加剧,疹点先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出现; 继之头面、胸背、四肢、循序遍布全身,最后手心足心见疹点,方为疹透出齐。皮疹初起,疹形细疏,逐渐加密,疹色红润,稍微隆起,扪之碍手,分布均匀,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厚少津,脉洪数或细数,指纹深红而滞。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益阴,佐以透发。用当归红花饮加减。若疹色正常,可去当归加银花; 若疹色暗淡,透发不畅,身热无汗,酌以苏叶、党参; 若疹色紫暗,皮疹融合成片,壮热烦躁者,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若伴有神昏谵妄者,酌加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若大便秘结者,酌加玄参、瓜蒌;若皮疹色紫暗或挟瘀斑者,酌加丹参、赤芍等;若大便泄泻,为毒热移于大肠,使邪有出路,病情不重者,可不必止泻,仍以透发疹毒为主,待疹透毒解,则泄泻自止。如疹透不畅,可用胡荽调酒炒热搓擦全身,亦可用西河柳、紫背浮萍热熨以表疹。
❸麻疹收没: 自疹点透齐,至收没净尽,约3至4天。此期又称恢复期。当皮疹出齐后,由于疹透毒减,按皮疹出疹时之顺序,依次消退;若无其他变证,则体温渐降,精神好转,食欲渐增,全身开始出现糠状脱屑,皮肤留有棕色疹痕,约一至二周后方可消失,舌质微红少津,苔少,脉细微数,指纹淡红,为邪退正复之表现。若仍有潮热,舌质微红少津,为气阴未复,余邪未尽之表现。治宜益气养阴,继清余热。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若潮热咳嗽,酌加桑皮、骨皮、知母等;若食欲不振,酌加焦楂、建曲、麦芽等。
麻疹逆证: 多见于年龄较小,禀赋素虚,或护理不当,为风寒所伤,使气血郁闭肌表,影响了皮疹的透发,郁闭于内,俗称“闷疹”。或因邪热炽盛,热毒内陷,致使表里失和,容易导致疹出早没,进而形成逆证。无论顺证、逆证、或邪热浅深,皆以透发疹毒为第一重要手段。如果出现变证,常采用以下透疹治法:
❶益气透疹法: 由于素体气虚,透发无力,皮疹迟迟难出, 症见面色㿠白, 精神倦怠,发热不扬,疹色暗淡,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❷温阳透疹法: 多因素体阳虚,或气候寒冷,或为风寒所伤,腠理密闭,症见面色发青,精神困倦,四肢不温,或恶寒无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❸解毒透疹法:多因热毒壅遏,疹出不畅,疹色紫暗,或融合成片,症见壮热烦渴,神昏谵妄,大便秘结,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❹清营透疹法: 疹色紫红,密集成片,神昏谵妄,舌质红绛,光亮如镜,为阴伤表现,用清营汤加减。如果皮疹大部已透,而余热未净,宜用清热解毒法,所谓“疹透必清”。轻者,用白虎汤加减; 重者,用三黄石膏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必要时酌加攻下之品,以泻热解毒。若疹透毒解,转入麻疹恢复期,可用养阴法,尤其疹后气阴不足,常出现阴虚低热等症,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滋养阴液,以清余热。
麻疹险证: 此证多因皮疹未能按时透发,致使疹毒隐伏难出,毒热内陷而成。
❶麻毒陷肺: 多在发疹之际,透发不利,使疹毒陷肺,临床以痰鸣喘嗽为主症,是麻疹常见的一种险证。如《疹科篡要》指出:“麻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又说:“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内,不发透快者险”。说明多因调护不当,为风寒外束,或气候寒冷失宜,肺卫失宣,疹毒不得透发,郁闭于肺所致。治宜宣肺解表,清热解毒透疹。用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加减。若因毒热壅盛,皮疹成块成片,滞于肌肤,透发不利,影响肺气宣降,致使疹毒陷肺,可用三黄石膏汤加减。若兼有神昏谵妄者,酌加紫雪丹冲服。
❷麻毒攻心: 多因毒热炽盛,或疹出早没,或误攻下,致使疹毒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所致,而出现心肝两经证候。症见壮热持续,神志不清,谵妄狂躁,或呕吐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干,脉洪数或弦数。证属毒热内陷心包,蒙蔽清窍,肝风内动。治宜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平肝熄风。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❸麻毒攻喉: 多见于麻疹后期,或与麻疹后肺炎同时发作,因肺胃毒热未尽,复感外邪,内外夹攻,循经上炎,郁结咽喉所致。轻者,为咽喉红肿痛,喉痹失音,咳嗽声重如犬吠状;重者,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饮水即呛等。证属肺胃蕴热,循经上攻咽喉。治宜清泻肺胃,开闭利咽,佐以养阴。可用综合疗法。内服加味桔梗汤。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术。
麻后遗毒: 麻疹患儿,由于禀赋强弱,感邪轻重之不同,或因邪热壅盛,正不胜邪,或因失治,或因护理不当,皆可出现麻后遗毒证候。
❶麻后潮热:由于麻毒热邪,伤阴耗气,为气阴两伤所致。症见形体消瘦,潮热不解,咳嗽乏力,皮肤干燥,盗汗或自汗,二便失调,食欲不振,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清虚热。用地骨皮饮加减。
❷麻后口疳: 即麻后口内生疮,或齿龈肿痛出血;甚则溃烂,形成走马牙疳,此属肺胃毒热,循经上炎口舌所致。宜内外兼治法。除内服黄连解毒汤,以凉血解毒外; 在牙疳外部, 涂绿散或冰硼散。
❸麻毒入眼: 多因麻后调护不当,阴液不足,肝阴亏损,双目失养所致。证见双目干涩,目睛云翳,或夜盲视物不清,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微。治宜滋养肝阴,清热明目,用杞菊地黄丸方加减。
❹麻后发颐: 多见于麻后余毒未尽,两颐肿痛,甚则化脓溃烂,为毒热蕴郁肝胆所致。治宜清泻肝胆热毒。用普济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❺麻后痧癞: 多因麻后余毒留恋血分,复感外邪,遏于肌肤所致。症见皮肤瘙痒,形如疮疥之小疹,心烦食少,甚则夜卧不宁,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浮微数。治宜凉血解毒,祛湿止痒。用四物汤加地肤子、白藓皮、苦参等。
治疗用药注意事项:
❶根据麻疹由内向外的发展规律,治宜因势利导,使疹毒得以透发为原则; 若透发不利,疹毒内陷,易生变证。故在初热期,应以辛凉透疹为主。发疹期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透疹。收疹期,则以养阴清余热为主。尤应注意在发疹前期,切忌过用固涩收敛或苦寒攻伐之剂,免伤正气,影响疹毒透发。
❷疹为阳邪,宜辛凉透发,不应过用辛温或燥热之品,防助热势; 如素体虚弱,恶寒无汗者,方可暂加辛温之品; 亦应注意热深厥深或真热假寒之象,切不可误认为虚寒证,妄投温补之品,以薪助火之弊。
❸麻疹并发肺炎与外感引起的肺炎有所不同,麻疹并发肺炎,经过麻疹阶段,气阴已耗伤,正气已亏,邪热易内陷心包而加重病情,治疗时,既要注意辛凉宣透,又应注意扶正顾阴,同时更要注意防变救逆。

☚ 小儿冬温   奶麻 ☛

麻疹

麻疹

麻疹,又名痧子、红疹。常以发热、咳嗽、流泪、目红、皮疹满布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尤其六个月以上至三岁以下小儿患病较多,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末春初为多。此病,因感受时行疫毒之邪所致。互相传染力强,故流行性发病。主要以疫毒之邪从口鼻侵入,先犯肺,继而犯肝脾肾,或从卫分经气分到营血分。麻疹初热期,邪在卫分,出现类似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流清涕、打喷嚏、目赤泪旺,腮赤,或呕吐或干呕,腹痛或泻下,心烦不安,口腔粘膜上出现小白色麻疹斑。自发热至红疹出现约三天。此时治宜辛凉透表,宣肺为主。太阴人用葛根解肌汤。少阴人用祛风散。少阳人用凉膈散火汤。出疹期,邪在气分到营血分,自见疹点至皮疹透齐约三天。此时壮热持续、口渴、烦躁,咳嗽加剧,疹点自耳后、颈部开始继而头面、胸背、四肢、最后手足心循序布满全身,其疹,初起细疏,逐渐加密,色红润,稍隆起于皮肤,分布均匀,便秘或泄泻,小便短赤,舌红绛。此时治宜滋阴,清热解毒,凉血透表。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少阴人用补中益气汤。少阳人用消毒饮,荆防败毒散。此期,若护理不当,风寒所伤,卫气郁闭,或正虚邪盛,疹毒壅滞,邪热内闭则疹毒不能外发,或正气虚,透发无力而疹毒内陷,是逆证,险候也。此时治宜益气活血,透表。太阴人用麝香散。少阴人用独参八物汤。少阳人用十二味地黄汤。麻疹收没期,又称恢复期。自疹透齐至收没净尽约三天。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体温渐降,精神好转,食欲渐增,开始出现糠状脱屑,皮肤留棕色疹痕,约一至二周后消失。此时治宜益气养阴,除余热。太阴人用补肺元汤,清心莲子汤。少阴人用十全大补汤。少阳人用十二味地黄汤。若有变证则热持续不降,咳喘气促,为疹毒陷肺,即最多见的麻疹并发肺炎。应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益气润肺。太阴人用清肺泻肝汤。少阴人用人参何首乌宽中汤。少阳人用阳毒白虎汤。

☚ 小儿诸热   风疹 ☛

麻疹

麻疹

本病系以发热、咳嗽、目赤、皮疹满布为特征的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麻疹粘毒所致。一年四季均有散发,尤以冬末春初较为多见,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生,易成流行。患者多是6个月~5岁的小儿。近年来由于采取预防措施,基本上控制了麻疹的流行,并降低了发病率。
麻疹病程 根据本病自然发展规律,病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或称未成熟热阶段。约3~4日,突然发热,头痛咳嗽,或吐或干呕,面红耳赤,羞明多泪,精神困倦,流鼻涕,喷嚏,脉象芤而数,舌质红苔灰黄。此时,与重感冒极难鉴别。但在第三日,可于颊或唇内侧发生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周围绕以红晕。此斑点起初很稀少而且细小,必须在强的自然光线下仔细检查,否则不易发现。此后斑点数目迅速增加,密布两颊内,并且互相融合成片,至皮疹出现后便逐渐消退。此斑可作诊断本病的依据。治疗本病在此阶段宜以催使热势成熟,因势利导,透疹外出为原则。药物用七珍汤或发标汤,日服2~3次,同时可投印度枣汤水煎温服。
第二阶段,或称发疹阶段。一般在发热第4日出现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和颈部,渐渐波及面部,并自上而下蔓延,最后手心足心见疹点,为疹透出齐。皮疹为红色丘疹,扪之碍手,大小形状不一,热势严重则可互相融合成片。发疹时,高热持续,一切症状加重,亦可伴神昏谵妄,惊惕,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象数而沉取紧,指纹紫红而显露。治宜以清热解毒,佐以透发为原则。药物用二十九味藁本散,以七珍汤送服,日服2~3次,或投犀角、羚羊角,水煎取汁内服。发标汤或三子汤水煎,温敷全身,或擦浴,有透发皮疹之效。
麻疹顺、逆症是指患儿身体健康,护理得当,皮疹得以透发,不合并其他病症,可顺利转入恢复期,则体温开始下降,皮疹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趋于恢复,此属顺症; 或因体质虚弱,透发无力,疹出迟缓,致使疹毒内陷,而并发他病,此属逆症。如热邪陷于肺,多在发疹之际,透发不利,使疹毒侵于肺,出现以高热,痰鸣喘嗽为主症。治宜以清热,解毒,透疹为原则。药物用吉格西贡热勒或肺热普清散内服。疹毒攻心则高热持续,神志不清,谵妄狂躁,呼吸短促,颜面、口唇发紫,则投八味沉香散和七味红花散内服,对呼吸困难给以七味葡萄散,用四味土木香汤送服。
第三阶段,即恢复期,皮疹出齐后,即自上而下顺序消退,若无并发症,此时体温下降,精神好转,食欲渐增,一切症状也随着减轻。皮疹处出现麦麸状细微脱屑,最后皮肤留下棕红色痕迹。此期约1~2周,舌质微红少津,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红,治宜投继清余热,养身益气之药物。
麻疹病儿之护养 应尽量卧床休息,限制过度活动直至病愈为止。住室应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冷风。室内光线不宜太强,但不必过分紧闭门窗。年龄小的幼儿应注意保暖,但穿戴包盖不必过多。多喝温开水,食物应富于营养,易于消化,恢复期更应注意营养,可适当吃肉类和乳品,以免病后发生营养不良。要经常注意皮肤、眼、鼻和口腔的清洁。

☚ 小儿感冒   水痘 ☛

麻疹

麻疹

疠热落于血及黄水之中,引起全身疹粒遍布的一种传染性热病称麻疹。
病因 成因与痘疹基本相同,是疠热降于血液和黄水中而发病。本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麻疹病邪通过空气进入呼吸道传染给他人或接触该病人而传染。
分类 麻疹一般分为白麻疹和黑麻疹两种。
一般症状 脉细沉而数,多变不定。尿液颜色一般红黄而浑浊。初发时眼睛发红,头和腰胯、关节等疼痛,咳嗽、喷嚏,症状与流行性感冒基本相同。特别是全身有蚁行感,恶冷发热,全身酸痛,鱼肌颤动,精神疲倦或有呕吐,肌肉闪动,初更时发烧,睡觉多迷梦,皮肤红肿而干糙,口腔两颊和腭部出现小疱疹。成熟期,头部和全身出现白芥子大小的红色疹粒,尤其于颈窝、耳后、腋窝等温暖处更多,此时咽喉灼痛,口渴。由于麻疹病邪落入的脏腑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麻疹有兄弟七种之说,其中与疠热并发者,剧烈咳嗽、胸部刺痛、痰液红黄,神识不清,舌面中心发黑,呼吸急促。病邪落入小肠者,泄泻烟汁及腐烂肉汤样秽物;落入胆囊者泄泻绿色秽物;落于胃者泄泻粘液状物;隆赤巴、培根聚合而发病者,泄泻彩虹样油腻性秽物。干结期即收没期,白色疹粒一般透发一昼夜后便逐渐干结隐没。疹粒隐没后皮肤有糠状脱屑逐渐退去,食欲和精神逐渐变好,以后慢慢恢复健康。
分证症状 有以下不同症状。
(1) 白麻疹:这是与培根、隆邪并发的一种麻疹,纳食较好,口不甚渴,疹色灰白,脉象正常,尿液清澈,身体轻松,五官灵敏。其中隆邪偏盛者,脉、尿象有一定变化;疹粒形状多样,睡眠和饮食时佳时坏。
(2) 黑麻疹:是与血、赤巴病邪并发的一种麻疹,脉、尿呈热象,口苦,疹色红而暗黑,不容易干结,失眠,意识清醒,易怒等。
治疗 首先要注意预防,未传染之前迅速饮麻疹汤和九味神奇汤等,忌用异常饮食,特别要禁止与麻疹患者接触。
治疗方面,麻疹初发期,多喝开水,饮四味余甘子汤(余甘子、藏黄连、鸭嘴花、马兜铃)或四味藏木香汤。血、赤巴偏盛者多喝三果汤加穆库尔没药粉。之后,开水冲服八味水银(煅)散。当腋窝和额部出现细小红色疹粒时,如果是白麻疹,用沙蒿汤冲服北派和隆敦派的十三味勇士散,或温开水冲服七味勇士丸。如果患者体质较弱,属血、赤巴偏盛和黑麻疹,内服十二味翼首草,用沙蒿汤冲服四味水银散,或服五鹏散加穆库尔没药、肾瓣棘豆,或服五鹏散加水银(煅)、硫黄,或沙蒿冲服五鹏散加麻花秦艽、藏黄连。体质衰弱者服八主“玉热”散、八味檀香散、三味大臣剂等。干脓水,服二十五味冰片散。麻疹未干结隐没前要注意温暖,千万不能受凉。病情严重麻疹不退者可用“索玛达日”散下泻。麻疹一般治疗容易,但要特别注意善后调理,否则内陷于上体导致白内障、白喉发生,内陷于下体导致痢疾等发生,为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忌食乳制品和甘、酸、辣味食物及高营养食物。逐步放宽饮食限制,食用像犏牛奶制成的新鲜酥油和野生动物的新鲜肉等性轻易消化及凉性饮食。饮食宜忌与临界热病相同,起居要求与热病相同。饮食起居宜忌需要坚持一月之久。

☚ 痘疹   感冒 ☛
麻疹

麻疹measles,rubeola

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流递、咳嗽、眼结合膜充血、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可引起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病程多为7~10天。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 百日咳综合征   异型麻疹 ☛

麻疹

rouvax


麻疹

measles

麻疹

measles;rubeola
~病毒measles virus

麻疹má zhěn

measles; morbill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