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麻浩崖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麻浩崖墓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墓葬群。在乐山市郊麻浩湾。东汉开凿。共有200余座墓穴。类型多样,大小不一。其中一号崖墓规模最大,由墓门、享堂、墓道和棺室组成,深29.93米,最宽处10.9米,最高处2.8米。墓内石刻图像丰富,数量多达35幅。第二穴墓道口门柱上右刻 “武阳掾”,左刻 “阳嘉三年 (134年)”,内门框左刻“邓景达冢”。皆汉隶阴刻,字径20厘米。墓门刻有飞檐、瓦当、斗拱。墓门楣上左右各刻一羊,同列的还有浮雕人像三个。享堂三方均刻有檐、瓦当数十。享堂壁有 《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 等。中后室甬道门楣上刻浮雕佛像一尊,高37厘米,结跏趺坐,高肉髻,右手执降魔印,身躯突出,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佛像之一。其风格、形式具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特征。可能是外来文化直接影响下的产物,是佛教东传的重要实物依据。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麻浩崖墓位于乐山市郊1公里处的麻浩湾,为东汉崖墓群,约100多座。其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室由墓门、享堂、墓道和棺室组成,深29.93米,最高处为2.8米,最宽处为10.9米,墓内石刻图像丰富。墓门刻有飞檐、瓦当、斗拱、门楣上左右各刻一半,同列的还有浮雕人物像三个,左墓门飞檐上刻有一虎、豹形动物。享堂三方刻有檐、瓦当,花纹雕刻精细,享堂壁上凿有浮雕图像《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墓道口外门枋上,刻浮雕佛像一尊,高37厘米,为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 ☚ 白鹤梁题刻 僰人悬棺葬(墓) ☛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大佛景区中部,乐山市东南凌云、乌尤二山间,南临麻浩湾。为一东汉崖墓群,包括斧头湾,东西长约200米,上下宽约25米。露于地表已编号的崖墓共544座。其中麻浩一号墓为“前堂三穴”大型崖墓,深长29.93米,高2.8米,宽10.9米。各墓穴均有侧室、耳室、灶案等。第二穴墓道口右门柱上刻“武阳掾”,左刻“阳嘉三年”(134),门内框左刻“邓景达家”,皆阴文,汉隶,字径20厘米,雄劲奔放。享堂壁上有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等浮雕。享堂三方均刻有瓦当、檐,雕工精细。墓门飞檐上刻一虎豹形动物。墓道口外门枋上有一佛像浮雕,高37厘米,身躯突出额枋,结跏趺坐,佩顶光,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放膝上执一襟带物,为我国早期佛教造像之一。崖墓大多早年被盗,现存随葬品有农夫俑、厨俑、服饰俑、乐俑、舞俑等陶俑,鸡、犬、马、楼房等模型,以及饮食器皿、铜镜、五铢钱等。 ☚ 尔雅台 乐山大卧佛 ☛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亦称乐山崖墓。在四川乐山市郊1公里的麻浩湾。为东汉时期崖墓,前人称之“蛮子洞”,由墓门、墓道和棺室组成,深30米,高近3米,最宽处11米。墓道口门柱和入内门框上分别刻有“武阳掾”、“阳嘉三年”和“邓景达冢”。墓内石刻颇为丰富,在墓门、享堂壁上均刻有各种图案,如飞檐、瓦当、斗拱和虎、豹等,同时还雕凿有浮雕画像,或单幅人像,或故事画像,如《牧马图》、《宴乐图》、《停车话别图》、《荆轲刺秦王图》等。内容丰富多样,构图造型完美,雕刻手法古朴,人物形象生动,是研究东汉时期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贵州西部汉墓 东汉岩墓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