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銷煉的碎金、细金。如麩狀,故稱。唐·張鷟《朝野僉載》卷 二 :“〔陳懷卿〕於鴨欄中除糞,糞中有光爚爚然,以盆水沙汰之,得金十兩。乃覘所食處,於舍後山足下,因鑿有麩金,銷得數十斤。”《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五引唐·許堯佐《柳氏傳》:“〔韓〕翊乃遣使間行求柳氏,以練囊盛麩金,題曰章臺柳。”《格致鏡原》卷三十四引《合璧事類》:“麩金,即在江沙水中淘汰而得,其色淺黄。此等皆生金,得之皆當銷煉,麩金耗折少,塊金耗折多。”亦稱“麩片金”。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三:“麩片金產高麗國砂土中,土人淘漉而出,如麥麩之片,足赤十成。土人鑄煉成小餅,每十七餅成一兩,乃熟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