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何应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何应钦1890—1987祖籍江西临川,生于贵州兴义。 何应钦
何应钦
何应钦 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早年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2期步科。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 7月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活动。1931年任国民党南昌行营主任,指挥“围剿”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7月,以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兼代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的名义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出卖华北主权的《何梅协定》。1936年西安事变后,积极主张进攻西安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牺牲蒋介石以便取而代之。1940年10月19日和12月8日,以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和副参谋总长署名先后发出了两次电报,对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大肆污蔑,强迫命令黄河以南的人民抗日武装限期撤至黄河以北。接着国民党反动派即制造了袭击新四军北上部队的“皖南事变”。1949年追随蒋介石逃往台湾。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死。 何应钦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陆军一级上将。1890年4月生,1987年病逝。1909年、1913年两次赴日本学习军事。1910年加入同盟会。1925年参加东征。1927年参与四一二政变。从1930年起,任国民党军政部长14年。1935年与日本达成卖国的“何梅协定”。1938年任参谋总长。1944年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推行内战政策。1948年任国防部长。1949年3月任行政院院长,8月败逃台湾。 何应钦 151 何应钦1890—1987军事家,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贵州兴义人,字敬之。1908年,被派赴日本留学,初入振武学校,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任江苏陆军第一师步兵营营长。二次革命失败后,1913年再渡日完成学业,毕业于士官学校第十一期。后任黔军团、旅长、贵州讲武堂校长、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为贵州新派骨干之一。1920年新派失败,出亡广州、上海间。1924年6月,再赴广州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少将总教官、教导第一团团长。在第一次东征棉湖之役中,督队冲锋,转败为胜、保护蒋介石脱险,深得蒋信任,连升旅、师、军长。积极参与策划“中山舰事件”。北伐战争时,任第一军军长,东路军总指挥,在闽、浙两省作战。参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于蒋桂战争及蒋阎冯战争中,助蒋击败反对势力。1930年起任国民党军政部长达14年之久。兼任南昌行营主任、前敌总司令时,曾指挥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均惨败。于兼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时,在长城抗战失败后,与侵华日军签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勾结日军夹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又签《何梅协定》。西安事变发生后,力主武力解决。1941年,在蒋介石指挥下与白崇禧策动“皖南事变”,严重危害抗战事业。1944年改任同盟国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指挥所部反击日军,收复桂林、柳州等地。抗战胜利后,积极推行内战政策,历任国防部长、行政院长。与李宗仁共同拒绝中共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8月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故。 ☚ 张治中 张自忠 ☛ 何应钦1890~1987国民党军将领,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兴义人。1909年和1913年,两次赴日本学习军事。1916年回国后,曾任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及黄埔军校总教官等职。1927年参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1930年3月起,任国民党军军政部长达14年之久。抗日战争期间,任总参谋长,同盟国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抗日战争胜利后,极力推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任国民党军参谋总长,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长等职。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原籍江西,生于贵州兴义。1908年赴日本留学,进振武学校,后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 曾在江苏军队第一师任营长。1913年又去日本,1916年回国后历任黔军第一师第四步兵团长、贵州讲武学堂教务长、黔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任广州孙中山元帅府参谋,黄埔军校教授部总教官。1925年指挥东征军粉碎陈炯明部包抄东征军的阴谋。升任国民党军第一旅旅长。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黄埔军校易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教育长。 7月北伐开始,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7年8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改组为军事委员会,与李宗仁、白崇禧组成3人常务委员会。1928年任第一集团军参谋长。1930年任军政部长。1931年至1933年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二、第三、第四次“围剿”失败。同年调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派熊斌同日方签订《塘沽停战协定》。1935年与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西安事变时,主张武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1937年任第四战区司令。次年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国陆军司令部总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代表蒋介石接受侵华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茨的正式投降。1946年任重庆行营主任。1949年任行政院长。同年去台湾。1950年5月任台湾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72年该会不设主任,改任委员。1965年日皇为犒赏其善待日本侨民俘虏以及促进蒋日邦交,特颁给他一等旭日大绶章。1977年3月起任国父纪念馆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80年任台湾观光协会理事长, 台湾“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台湾红十字会总会会长。1981年12月出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死。著有《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八年抗战与台湾光复》、《中国与世界前途》等。 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贵州兴义人。1908年赴日留学。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6年秋由日回国到贵州。先后任贵州第一师步兵第四团团长、贵州陆军混成旅旅长、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24年1月投靠孙中山后,先后任大本营军事参谋、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教导团团长、军校教练部主任、党军第一旅旅长、党军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等职。1926年7月在北伐中曾任北伐军东路总指挥等职。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任第一路军总指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代表蒋介石系统参加三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参加国民党特别委员会任特别委员。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任总司令部参谋长、训练总监部总监、国军编遣委员会筹备会主任等职。1929—1930年间,先后任蒋介石(总司令)武汉行营、开封行营、广州行营和郑州行营主任,在前线指挥作战,是蒋介石进行军阀混战的主要助手。1930年2月后被派往反共前线,先后任南昌行营主任、前敌总指挥兼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对红军进行“围剿”。1933年3月被派往北平,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会长,授陆军一级上将衔。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根据国民政府命令执掌军队统帅权。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军政部长和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还曾任同盟国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还曾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三大”及以后历届均选为中央委员,还是“六大”的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5月底逃往台湾,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主任委员、国民常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国文纪念馆”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会长、中日文经协会会长等职。 何应钦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生于1890年3月3日。1906年考入贵阳陆军小学,后升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08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时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投奔陈其美,任苏军第一师营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复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5年回国,任黔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兼讲武堂学生营营长。1916年7月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兼黔军援川支队参谋长。1918年任贵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后又任贵州省警务处处长。1920年王文华在上海遇刺身亡后,被谷正伦逐出贵州。不久在昆明遇刺,幸免后隐居上海。1924年任广东大本营参谋处参议,协助筹建军校。同年5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少将总教官。9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团长。10月,参加平定商团之乱。以后兼任教练部主任。1925年2月,在第一次东征中,率部取得了淡水、棉湖之役的胜利。4月任第一旅旅长兼第一团团长。不久率部平定刘杨叛乱。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0月率部东征取得惠州之役的胜利。12月任东江绥靖委员、潮汕善后督办等职。后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校长。1926年1月任第一军军长。同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4月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26年7月任潮梅警备司令。10月,率部进攻福建,取得松口之役的胜利,占领福州。不久任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负责进攻浙江、上海。1927年3月11日任国民政府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委员。四一二事变后,任第一路军总指挥,率部继续北伐。8月,蒋介石下野后,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并与白崇禧率部取得了龙潭战役的胜利。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1928年3月13日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总长,北伐结束后,任陆军训练总监部总监、国军编遣委员会筹备会主任委员。蒋桂战争爆发后,任讨逆军总参谋长。1929年4月8日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训练部副部长。5月任武汉行营主任。11月任广州行营主任。后又回任武汉行营主任。1930年3月任军政部部长。中原大战爆发后,负责对桂系军队作战。10月任郑州行营主任。1931年2月任陆海空总司令部南昌行营主任兼“围剿”军总司令,负责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7月任前敌总指挥兼中路军总司令,率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 “围剿”。1932年4月19日任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再次对中央苏区进行 “围剿”。1933年3月12日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主任。5月31日与日方代表冈村宁茨签订“塘沽停战协定”。1934年3月7日任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指导长官。1935年4月2日任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12月连任军政部部长。1936年9月26日兼任广州行营主任。西安事变发生后,极力主张用武力解决。1937年6月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七七事变后,于8月15日任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第四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1月17日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此后参与指挥徐州、武汉、南昌、长沙等会战。1940年参与策划皖南事变。1944年12月任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负责西南各战区的指挥。日本投降后任中国战区受降最高指挥官。1946年4月任重庆行营主任。6月1日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后又兼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1947年5月12日任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5月31日任总统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49年3月12日任行政院院长。4月22日复兼国防部长。去台湾后,历任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中国国民党中,1928年2月3日举行第二届一中第四次会议上由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升补为中央执行委员,后任第三、四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八、九届中央评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87年10月21日在台北病逝。著有 《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八年抗战》《中国与世界前途》 等。 ☚ 何兆彬 何孝元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