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林托克 麦克林托克1902~MeikelintuokeBarbara McClintock1902年7月生于美国,在纽约的康奈尔大学学习,1923年获科学学士,1925年获文学硕士,1927年获哲学博士,毕业后先去康奈尔大学工作,1942年后在冷泉港卡内基学院工作至今。 麦克林托克的玉米研究始于30年代,玉米籽粒有黄、蓝、褐和红色,颜色是由籽粒内胚乳外表层的色素决定,而籽粒色素的合成是由玉米花粉带有的不同色素基因决定的。麦克林托克发现玉米粒的遗传不稳定,色素基因的遗传有些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接着麦克林托克又发现色素基因是在第9号染色体上,当第9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小片段从一个位置移到色素基因附近位置时,就产生了变化,因而提出了基因的跳跃学说,认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转移后的基因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位置,甚至从一个染色体跳到另一个染色体,麦克林托克把这些能控制色素基因的遗传因子称为控制因子。1948~1951年,她先后发现了几族控制因子,这些控制因子不仅控制色素基因,也控制其他一些性质。麦克林托克的发现,当时并未引起科学家的重视。一方面由于霍利等人发现DNA分子的遗传密码,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另一方面,就小片段基因插入的效果讲,打乱了基因的遗传密码,应该引起一系列变化,所以麦克林托克的只控制某一相邻基因的结果不好理解。 60年代后,由于在临床上对抗体种类繁多问题的研究,使人们对基因的跳跃学说开始重视,近年来在肿瘤研究中,发现肿瘤基因插入到寄主细胞染色体的特定位置,可以引起宿主细胞癌变,证明了麦克林托克的基因跳跃学说。基因跳跃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基因位置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么稳定,指出了在生物发育中基因是怎样变化的,以及移动基因是如何改变细胞遗传物质的等。1983年81岁高龄的麦克林托克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独享诺贝尔奖的女性。 ☚ 克雷布斯 劳伦兹 ☛ 麦克林托克 麦克林托克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B. 1902~),美国女遗传学家。由于发现了移动性遗传成分(mobile geneticelement)获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麦克林托克1924~1931年参加了康奈尔大学爱默生(Rollins Emerson)玉米遗传学小组,在玉米的细胞遗传学方面做了一些工作。1931年以后麦克林托克曾短期去加州技术学院和密苏里大学工作,随后又回到康奈尔大学。此时她突出的成果是1931年证明在形成性细胞时,遗传信息随染色体的交换而传递下去。她还发现了核仁组织者区。1939年她被选为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1944年当选主席。第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她是获得如此崇高声望的第三位妇女。1942年,麦克林托克进入纽约长岛冷泉港华盛顿实验室的卡内基研究所,一直工作到现在。当麦克林托克在密苏里大学同斯塔德勒(Stadler,L.J.)一起工作时,她开始注意染色体断裂和环状染色体的行为,发现在植物中杂合存在的染色体片断的倒位,在早期发育阶段可在每次细胞分裂中引起染色体断裂(裂合桥周期)。她观察到有这种损伤的植物后代中有许多不稳定的突变体,其失活基因常回复其活性,从而产生可观察的细胞克隆,使叶子或种子上出现点状或扇状色斑。从1944年到1950年,用6年时间潜心研究这一现象,终于发现这种不稳定性是由于两个可移动的遗传成分(De和Ac),通过转座对色素基因(SG)活性调控的结果。基因可以转座是麦克林托克的新发现,她还断言这种过程在正常发育过程中调节基因的活性。由于这些发现和思想超越了当时的关于基因组稳定性的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观念和认识水平(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密码等都是后来才逐渐被认识的)。1950年,麦克林托克将De—Ac系统的简讯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并在1951年冷泉港会议上详细报道了她的研究成果时,只有少数人听懂了她的叙述,几乎没有人能接受她的观点。此后,麦克林托克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工作。麦克林托克这一发现的实质:明确地提出了有两类基因:一类是结构基因,如合成色素;另一类则是调控前者活性的基因。但是这个预言经过了二十年后方得到承认。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莫诺和雅各布关于细菌中存在不移动的调控顺序的模式,仅证实了麦克林托克的部分预言(1962年他们最初发表此模型时,居然并未提到麦克林托克的工作)。移动性遗传成分的“再”发现进展极慢。从六十年代中起开始有零星报道,直到七十年代中发现细菌的携有耐药基因的转座子后才引起普遍的注意,到八十年代在所有机体(包括人)中都发现了不同种类的移动性成分。麦克林托克的发现和她坚持的观点在过了三十年之后才得到普遍的承认和重视。1981年她相继获沃尔夫(Wolfe Prize)奖、腊斯克奖(Laskeraward),约翰和麦克阿瑟基金会又选定她为该会的第一名获奖者。有人为她写了《对生物的感觉》(1983) 的传记。面对巨额奖金和无数的荣誉,麦克林托克依然故我,仍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实验室里,继续种植玉米,过着半隐居的简朴生活。 麦克林托克自1942年起,一直在冷泉港实验室工作,但却并非该室的固定成员,到1967年她年满65岁,一直受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资助,1967年至今始终是一位出色的义务工作人员。她的主要著作有:《核融合后的染色体断裂末端之融合》(1942)、《玉米中可变位点的起源及行为》(1950)和《玉米中基因位点的状况》(1967)等。 ☚ 尔沃夫 西奥雷尔 ☛ 麦克林托克1902—1992Barbara McClintock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女植物学家。生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Hartford)。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2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获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康奈尔大学任教(1927—1931,1934—1936),在国家研究委员会、古根海姆基金会任职(1931—1934),并在密苏里大学、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1965年起在康奈尔大学任安德鲁·D.怀特讲座教授。曾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遗传学会主席(1945年)。主要研究植物遗传学。1944年创立“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学说,但长期不被人理解,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其他科学家证实后,始获承认。获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单独获此奖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