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鹿角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其他 > 鹿角菜 鹿角菜 lùjiǎocài 省稱“鹿角”,亦稱“猴葵”。藻類植物,鹿角菜科。因形似鹿角而得名。生於沿海石崖間,長三四寸,大如鐵綫,分杈如鹿角狀,紫黄色。採集曝乾,食時以水洗醋拌,味極美。久以醋浸,則化爲膠狀,可作黏著劑。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鹿角菜》:“〔釋名〕猴葵。時珍曰:‘按沈懷遠《南越志》云:猴葵一名鹿角。’”又“〔集解〕士良曰:鹿角菜生海州、登、萊、沂、密諸處海中。” 鹿角菜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鹿角菜 鹿角菜 lùjiǎocài 亦稱“猴葵”。鹿角菜科。形似鹿角,故名。藻體軟骨質,鮮時橄欖黄色,乾後變黑,基部具固着器,圓錐狀,其上爲圓柱形短柄,柄上生分枝。熟時,枝端生棒狀生殖托,托上散生内陷生殖窩,窩内有精與卵囊。雌雄同株。供食用。可入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四·鹿角菜》:“〔釋名〕猴葵。”〔集解〕時珍曰:“鹿角菜生東南海中石厓間,長三四寸,大如鐵線,分丫如鹿角狀,紫黄色。”《三才圖會·草木》:“鹿角菜生海中。” 鹿角菜药名。出《食性本草》。又名赤菜、山花菜、胶菜。为海萝科植物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Post. et Rupr.) J. Ag. 的藻体。分布我国沿海。甘、咸,寒。清热,化痰,散结。治小儿骨蒸劳热,痰结痞积,瘿瘤,风湿痹证,痔疮。煎服:4.5~9g。海萝含氮、可溶盐、灰质等。黏液内含甲基半乳糖苷、甲基木糖、D-半乳糖以及由半乳糖等组成的硫酸多糖。还含牛磺酸。 鹿角菜Pelvetia siliquose Tseng et C.F.Chang,褐藻门,墨角藻科,鹿角菜属。多年生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高潮带的岩石上。分布于夏季高温不超过25℃、冬季低温在1~2℃以上的海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山东半岛的东海岸。藻体褐色,一般高6~7 cm,最高可达14 cm以上。基部为盘状固着器,中间为扁圆柱状的短柄,上部形成2~8次的二叉状分枝。生活史中无配子体世代。生殖托长角果状,上具结疖状突起,突起处有一开口腔,即为生殖窝。精囊与卵囊共生于同一生殖窝内。每一卵囊具2卵。生活史中无独立生活的配子体世代。食用或作制取褐藻胶、甘露醇等的原料。 鹿角菜 鹿角菜鹿角菜因形酷似鹿角而得名。生长于青海海拔3000米的森林地带苔藓丛中,分布地域广泛,是现存最原始的植物之一。当地脑山人于五月农闲时到野地采鹿角菜。食用时既可做凉菜,也可做炒菜或汤。其味脆香,堪称雪域山珍。 ☚ 乐都软儿梨 青海湖裸鲤 ☛ 鹿角菜 鹿角菜lujiaocaiPelvetia siliquosa褐藻门、鹿角菜科。海产。藻体新鲜时黄橄榄色,干燥后变黑,软骨质。藻体基部为圆锥状固着器,柄部很短,亚圆柱形,其上有2~8次叉状分枝。体高一般6~7厘米,高者可达10多厘米。不进行无性生殖,不产生孢子。仅具有性生殖。它的植物体为2倍体,生殖器官生于枝端膨大的棒状生殖托内。生殖托上有许多下陷至内部的腔,叫做生殖窝,每个生殖窝中生有大的卵囊和小的精子囊。每个卵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2个卵细胞,每个精子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64个具2条侧生鞭毛的精子。卵排出后受精,由合子直接萌发成新的2倍体的鹿角菜植物体。鹿角菜的生活史没有世代交替,仅有核相的交替变化。鹿角菜是暖温性海藻,为黄海的特有种类。产于我国辽宁的长海、金县、大连、旅顺口、复县和山东的荣城、乳山、庙岛群岛等海区,生于中潮带岩石上。鹿角菜含褐藻胶达27.8%,粗蛋白5.33%,甘露醇2.79%,钾4.99%,碘0.049%等。可食用。 ☚ 裙带菜 细菌 ☛ 鹿角菜 鹿角菜Pelvetiasiliquosa褐藻门的小型代表植物之一。生活在海水中,藻体新鲜时呈黄橄榄色,干燥后变为黑色。株高6~7厘米,最高可达14.5厘米。根状物为圆锥状的盘状体,柄甚短,近圆柱形,顶端具有叉状分枝,可达2~8回,形似鹿角。主要分布在辽宁长海、金县东岸、旅顺、大连、山东荣城、乳山等地,为我国黄海的特产。鹿角菜含有大量褐胶酸、粗蛋白、甘露醇和钾、碘等矿物质,除可供食用外,还兼有镇咳化痰等药用。 ☚ 裙带菜 紫菜 ☛ 鹿角菜lù jiǎo cài《本草纲目》菜部第28卷鹿角菜(5)。药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