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纾诈假官案
此案发生在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七月。此前,奉先令王延朗奏劾宗正卿李纾授予陵台县令张保嗣等假官。大理寺审理此案初定诈假官罪,交刑部详审复核。刑部认为此案不属诈假,大理寺重新受理此案坚持原判。以后,皇帝又召大理寺及刑部廷辩,李纾等诈假官事实俱在,刑部理屈词穷。七月己未,判主犯宗正卿李纾除名,错断此案的刑部侍郎马缟贬绥州司马,刑部员外郎李慎义贬阶州司马。在五代时,诈假官即假与人官及受假者,依律应流二千里。李纾假与陵台县令张保嗣等人官衔,应判流刑。因此,在除名贬官之后,唐明宗又宣敕,李纾配流陇州,并判徒刑一年。刑部断案不当,主要官员犯有渎职罪,故刑部侍郎及员外郎均被贬为远州司马。此案了结后,明宗又下诏说:“天下州府,例是摄官,皆结试衔,或因勘穷,便关诈假。以前或有称试衔,一切不问,此后并宜禁止”,以期杜绝诈假官现象的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