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鹈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鹈鹕 鹈鹕,大如苍鹅。颐下有皮袋,容二升物,展缩由之,……惟胸前有两块肉,列如拳。 宋·掌禹锡《嘉祐补注神农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九) 鹈鹕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鹗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馀,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颌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群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七 ![]() ![]() 鹈鹕tíhú水鸟,体长翼大,善捕鱼,喜群居。 鹈鹕tíhú〈名〉水鸟,嘴长,尖端弯曲,嘴下的皮质囊可存食,善于游泳和捕鱼。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游禽部 > 鵜 > 鵜鶘 鵜鶘 tíhú 亦作“鴺胡”,亦稱“洿澤”、“汙澤”、“鴮鸅”、“犁塗”、“犁鶘”、“淘鵝”、“駝鵝”,單稱“鵜”。水鳥。鵜鶘科。體長近兩米。體羽幾近純白,初級飛羽黑色。喙長,其下嘴部附有與喙等長之大喉囊,可脹縮,用以兜食魚類。腿脚藍灰色,短而有力,着生於體後,趾間具全蹼,善游泳。常棲於大湖與河汊,性喜群居,於淺灘捕食魚、貝類。國内多數地區爲旅鳥及冬候鳥。《詩·曹風·候人》:“維鵜在梁,不濡其翼。”毛傳:“鵜,洿澤鳥也。”《爾雅·釋鳥》:“鵜,鴮鸅。”郭璞注:“今之鵜鶘也,好群飛,沉水食魚,故名洿澤,俗呼爲之淘河。”《莊子·外物》:“魚不畏網,而畏鵜鶘。”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鵜鶘》〔釋名〕犁鶘、鴮鸅、逃河、淘鵝……案《山海經》云:沙水多犁鶘,其名自呼。後人轉爲鵜鶘耳。又吳諺云:夏至前來,謂之犁鶘,言主水也;夏至後來,謂之犁塗,言主旱也。陸璣云:遇小澤即以胡盛水,戽涸取魚食,故曰鴮鸅,曰淘河。俗名淘鵝,因形也。又訛而爲駝鶴。”又“〔集解〕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喙長尺餘,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數升囊。好群飛,沉水食魚,亦能竭小水取魚。”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鴺胡,汙澤也……亦名淘河。” 鵜鶘 鹈鹕【同义】总目录 鹈鹕逃河驼鹤鴮鸅淘鹅 鹈鹕 鹈鹕鹈鹕,ti hu,水鸟名。《尔雅·释鸟》:“鹈,鴮”郭璞注:“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陆机《诗疏》:“鹈,水鸟,形如鸮而极大,喙长尺余,直而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若小泽中有鱼,便群共抒水,满其胡而弃之。令水竭尽,鱼在陆地,乃共食之。故曰淘河。”左思《蜀都赋》:“其中则有鸿俦鹄侣, ☚ 鶗鴂鸣而不芳 体貌闲丽 ☛ 各种鸟名 各种鸟名鸡(秧~;珠~;春~;褐~)皇 鸢 凫 鸠(~妇;此鸟 ~;斑~;绿~;南~;睢~;鹃~;鵽~;鸤~;鹁~) 鸨 鹝 ☚ 各种鸟 各种状况的鸟 ☛ 鹈鹕Pelecanus又称淘河、塘鹅。鸟纲,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鹈鹕科(Pelecanidae)。大型水禽,体长达2m。体羽白色,翼大而阔。喙长,下颌有发达的喉囊,能伸缩兜食鱼类。四趾间有全蹼。栖息于沿海湖泊、河川地带。性喜群居,集群捕食鱼类。营巢于树上,每窝产卵通常3枚,两性孵卵,孵卵期约42天。晚成鸟。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斑嘴鹈鹕(P.philippensis)。在长江下游、福建为候鸟;在广西、广东、云南南部为冬候鸟。 鹈鹕 鹈鹕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又叫斑嘴鹈鹕、淘鹅。中国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2亚种。体型较大,翅长550~640mm。嘴长而宽阔,四趾有蹼,生活在湖泊、河流和海滨。主食鱼类,每只鹈鹕1年约吃300kg鱼,嘴宽大,嘴峰长37cm,特别适宜捕鱼。下嘴分枝间有皮喉囊,一次能装2kg鱼,是它们捕鱼的利器。鹈鹕是一种候鸟。每年2~4月,10~11月为迁徙期。鹈鹕体重达10多kg,双翼展开时长达3m。鹈鹕飞翔时常鼓动翅膀6~7次后滑翔一段,当升到1000m高空时,可不费劲地以50km/h速度飞行几小时。 鹈鹕 鹈鹕tihuPelecanus脊椎动物,鸟纲,鹈鹕科。为沿海、湖沼、河川地带生活的一种大型鸟类。体长可达2米。羽多白色,翼大而阔。4趾间有全蹼相连。下嘴的底部有1个大的皮囊,称喉囊,能够伸缩,可用来兜捕鱼类等食物,也有散发体温的功能。常成群生活在一起。最常见的为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在长江下游、福建为夏候鸟,在广西、广东、云南南部为冬候鸟。 ☚ 鹈形目 雁形目 ☛ 鹈鹕tí hú《本草纲目》禽部第47卷鹈鹕(13)。药名。为鹈鹕科动物斑嘴鹈鹕,参见鹈鹕各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