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瘟(发颐)
鸬鹚瘟是属于瘟疫的一种。临床特点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胀疼痛,伴有发热恶寒。《时病论·温疫不同论》:“两腮肿胀,憎寒恶热者,为鸬鹚瘟。”
病名考证 鸬鹚瘟原属《丹溪心法》中的大头天行病。即大头瘟的一种,如《医学正传·瘟疫》说:“大头天行病,从颐颌肿热者,又名鸬鹚瘟。”现因其发病特点以及面部肿胀的特殊性,故另立一类,鸬鹚瘟或称“痄腮”,或称“发颐”,或称“遮腮。”《外科全生集·发颐遮腮》曰:“患生于腮,有双有单,一曰遮腮,一日发颐。”
病因及辨证 主要是由于感受戾气之鸬鹚瘟毒,发于少阳、阳明二经,多发于冬春两季;或因少阳、阳明之火上壅,蕴热,循经上行,复感风热之邪而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前者具有传染性,好发于小儿,后者无传染性,各种年龄均可见到。
辨证,首先要分清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若由于感染天行疫疠而发鸬鹚瘟者,初起有发热恶寒,甚则高热,两侧腮部肿胀,亦有先以一侧腮部肿胀,续则两侧肿胀。腮部肿胀以漫肿为主,表面不红,疼痛不明显,但在咀嚼时或进食时疼痛加重。可伴有舌下和颌下的肿大,外形如鸬鹚之下颌。严重时可伴有睾丸胀痛,或有头痛、颈项强几几等症。若由于少阳、阳明两经郁热,复感风热而发鸬鹚瘟者,以高热恶寒或壮热,一则腮部肿大,疼痛剧烈,皮色发红,按之灼手,拒按,可以溃破出脓。《续名医类案·疫》:腮颊红肿,呕恶寒,发热不食,下午烦躁,口苦不寐,此俗名鸬鹚瘟是也,乃少阳、阳明二经之症。”
治疗原则 若感染天行疫疠之鸬鹚瘟毒者,先有表证,宜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可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若加大青叶、板蓝根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强。豆豉、荆芥、薄荷疏风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利咽化痰消肿。若加夏枯草、知母等能加强消肿散结,同时又可清少阳、阳明之火。外用芙蓉叶粉,用醋研调,涂腮肿部。局部再加热敷更好。若表证尚有,而热毒较甚,宜清热解毒,软坚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高热加石膏、化母、大青叶、山栀;腮部漫肿较硬者,加昆布、海藻;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或玄明粉;并发睾丸肿痛者,加龙胆草、荔枝核、延胡索、木通等。外用玉枢丹一枚,醋调敷腮肿部。
鸬鹚瘟由于少阳、阳明郁热复感风热而发者,先有表证,亦可应用银翘散治疗,外用青黛粉、元明粉,水调敷腮肿部。《赤水玄珠·疫门》指出:“鸬鹚瘟多是少阳、阳明二经之火上壅热极而生风也,故肿每在两颊车及耳前后,用清降二法防风通圣散加减治之,感之轻者,只清之亦自消散,不必加硝黄,恐药过于病也。”若外邪已解,肿势不退,宜清少阳、阳明之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合白虎汤。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胆实火;石膏、知母清阳明胃火;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湿热;当归、生地凉血活血。若大便秘结者,加用当归龙荟丸。外敷金黄散。
患鸬鹚瘟后应卧床休息,多进开水,宜进流质或软质食物,忌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注意口腔清洁,可用硼砂水或板蓝根煎汁嗽口。若由于外感戾气者,应隔离至肿胀完全消退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