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鸦胆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鸦胆子fructus bruceae

清热解毒药。出《本草纲目拾遗》。见《兽药规范》(二部)。又名苦参子、老鸦胆、鸭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 Merr.的果实。除去杂质及外壳, 晒干。主产广东、广西。苦, 寒: 有毒。入大肠、肝经。功能清热解毒, 止痢,腐蚀赞疣。《中药大辞典》:“清热,燥湿, 杀虫, 解毒。”主治: ❶热毒血痢, 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❷蛔虫、绦虫, 与驱虫药同用,或单用。
❸皮肤乳头状瘤可直接涂擦。牛、马6~15克;猪、羊1.5~4.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脾胃虚弱忌服。果实含生物碱、鸦胆子碱(brucamarine)、鸦胆宁、甙类、鸦胆灵、鸦胆子甙(yatanoside); 尚含有鸦胆子酚(brucenol)、鸦胆子酸(bruceolic acid)等。种子含鸦胆子苦醇(brusatol)和多种鸦胆子素(bruceine)。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甙类)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鞭毛虫、蛔虫及绦虫也有杀灭作用。对赘疣细胞有毒性作用,能使细胞破坏,细胞核固缩, 细胞坏死脱落。对疣和乳头瘤有效。

鸦胆子

药名。出《本草纲目》。又名苦参子。老鸦胆。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 Merr. 的果实。主产广东、广西。苦,寒,有毒。清热燥湿,杀虫,蚀疣。
❶治阿米巴痢疾,早期血吸虫病,疟疾,溃疡性结肠炎,妇女滴虫性阴道炎,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内服:每次10~15粒,一日2次 (去壳,用龙眼肉包裹或装胶囊吞服)。
❷治赘疣,鸡眼,捣烂敷;灰指甲,鸦胆子油涂。现将鸦胆子油制成注射剂,用于多种癌症。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减慢,甚至四肢麻痹。孕妇忌服。本植物的根名老鸦胆根,煎服治疟疾。果实含生物碱: 鸦胆子碱(Brucamarine)、鸦胆宁; 苷类: 鸦胆灵、鸦胆子苷(Yatanoside)。还含鸦胆子酚、鸦胆子酸(Bruceolic acid) 等。种子含鸦胆子苦醇(Brusatol) 和多种鸦胆子素(Bruceine)。果核含鸦胆子苦内酯、鸦胆子毒素(Brutaxin)。果实还含金丝桃苷等。种子含香树脂醇等。种仁油含油酸等。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苷类)体外和体内 (动物)试验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唯毒性较大。种仁及其水浸液对鸡疟有效。临床上对阿米巴滋养体的疗效较包囊为佳。对鞭虫、蛔虫及绦虫也有一定的驱除作用。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黏膜面有刺激作用,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鸦胆子油乳剂等可抗肿瘤。鸦胆子有明显毒性,主要为溶于水、具有苦味的部分。鸦胆子仁可致角膜上皮剥落。

鸦胆子Java brucea

Brucea javanica (L.)Merr.,又称老鸦胆、苦参子。苦木科,鸦胆子属。落叶灌木,高3~5 m。全体被黄色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40 cm,小叶3~5对,卵状披针形,长5~10 cm,宽2~4 cm,基部不对称,叶缘有粗锯齿。圆锥花序腋生,雄花序长15~25 cm,雌花序长8~12cm;花暗紫色;萼片、花瓣均为4;雄蕊4,着生于花盘之外;子房4深裂。核果椭圆形,黑色,具突起的网纹。分布于华南、福建及台湾等地,印度至大洋洲也有分布。生山野灌丛中。种子入药,为治痢良药;亦可治疟。

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系一种若木科植物的果实。本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抗阿米巴原虫、疟原虫作用,故用于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对鸡眼和疣有腐蚀作用;近年试用于治疗皮肤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等均有一定疗效。用法:治疗阿米巴痢疾每次服鸦胆子仁10~15粒,1日3次,1疗程7日;外用时将其仁捣烂固定于患处或涂其油。

鸦胆子yādǎnzǐ

中药名。出《本草纲目》。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 )Merr. 的果实。主产于广东、广西。苦, 寒,有小毒。清热解毒, 截疟止痢, 腐蚀赘疣。治痢疾、疟疾、赘疣、鸡眼, 内服: 每次0. 5 ~2 克, 一日三次, 去壳, 装胶囊或用桂圆肉包裹吞服。治鸡眼, 寻常疣, 将仁捣烂敷。本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孕妇忌服。本品含鸦胆子碱、鸦胆宁碱等生物碱, 鸦胆灵、鸦胆子苷等苷类。种子含鸦胆子苦醇和多种鸦胆子素。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苷类) 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或抑制作用, 唯毒性较大。仁及其水浸液能抑制鸡疟原虫的繁殖。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黏膜面有刺激作用, 可使赘疣细胞细胞核固缩, 细胞坏死、脱落。

鸦胆子

鸦胆子

鸦胆子,一作鸦蛋子,又名老鸦胆、小苦楝。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 Merr. 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果实呈椭圆形至卵形,稍扁,两头略尖,较尖的一端呈鸟嘴状,长6~10mm,宽3~7mm。表面棕黑色至黄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基部钝圆,中央有圆点状果柄痕。横剖面外果皮棕黑色,易剥离,中果皮为浅棕色,质地松软,内果皮为暗棕色,质坚硬。种子卵圆形,种皮薄膜状,类白色,或黄白色,先端有狭长的种脐及珠孔,钝圆的一端有棕色点状合点,半透明,胚乳淡黄色,子叶两枚。富油性。气微特异,味极苦。主产于广东、广西; 此外,福建、贵州、云南、台湾等省亦产。
本品味苦,性寒。有毒。归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杀虫,解毒。主治痢疾、久泻、疟疾、疔毒、赘疣,鸡眼等证。鸦胆子内服治疗痢疾、休息痢,现代亦用治阿米巴痢疾。但有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等,少数亦可发生过敏反应。如用浸出液作保留灌肠可减轻副作用的产生。本品亦能杀虫抗疟,用于三日疟、间日疟、恶性疟皆效。鸦胆子解毒,可治疗疔疮肿毒,以醋捣为泥,敷贴包扎。赘疣、鸡眼等病,用鸦胆子油涂之,有腐蚀之效。外用时不宜接触正常皮肤,避免腐蚀作用的刺激而发炎。鸦胆子临床用治肺癌、食管癌等有一定疗效。内服每次0.5~2g (5~15粒),龙眼肉或胶囊包裹,饭后吞服,一日三次。因其味极苦,内服切勿嚼破。脾胃虚弱、呕吐及孕妇、小儿不宜应用。
实验研究: 从鸦胆子果实中分离出十余种结晶性成分,已经鉴定的有鸦胆子苦醇、鸦胆子苦素A、B、C、D、E、F及G、鸦胆子苦素E-2-葡萄糖甙、鸦胆子苦烯、去氢鸦胆子苦素B、鸦胆子酮酸、胡萝卜甾醇甙等。
去油鸦胆子浸剂及鸦胆子甙在培养基中有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亦有认为其有效成分为苦味素。鸦胆子仁及其提取物对于动物阿米巴感染的治疗有一定疗效。在临床上,鸦胆子整仁,捣碎的仁或去油仁粉口服(其味极苦,故需用胶囊剂、饭后服),对急、慢性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携带者都有一定疗效,浸剂灌肠和口服并用效果更好,对症状能较快控制,但根治率低。鸦胆子仁或其水浸液对鸡疟有效,连续用药3~4天后,血中原虫迅速减少,以至消失,但未确证是否已根治。鸦胆子的抗疟有效成分易溶于水,耐热,对鸡疟原虫有破坏作用,裂殖体比配子体敏感,由于其治疗指数太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鸦胆子储存过久,抗疟效力大减。鸦胆子对肠内其他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钩虫等也有驱杀作用,对滴虫也有杀灭作用。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粘膜面有刺激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外敷其碎仁或外涂其仁油可使疣及乳头瘤脱落;用药前,擦损疣面,疗效更著。对小鼠的皮肤癌和乳头状瘤,鸦胆子仁糊剂和水剂局部应用,能使癌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和坏死,但对正常组织亦有类似作用。鸦胆子甙A对P-388白血病有显著治疗作用,甙B亦有同样抗癌活性。鸦胆子苦醇、鸦胆子苦素D和鸦胆子苦烯等成分,体外试验均有一定抗肿瘤作用。鸦胆子油亦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为油酸,最近证明油酸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DNA合成。鸦胆子仁的毒性强于鸦胆子油及壳,鸦胆子固定油无明显毒性,而挥发油则刺激性强。鸦胆子苦素及酚性化合物毒性很强。临床服用鸦胆子仁,副作用较大,常见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大剂量可见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 马齿苋   辣蓼 ☛

鸦胆子ya dan zi

【医学】Java bruce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