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鸟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鸟说 鸟说清代寓言。戴名世著。《南山集》: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 ☚ 外人好看 刍甿戒骑 ☛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𠴨𠴨①然者, 即而视之,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去地不五六尺, 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③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④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 辄息于屋上, 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则下瞰而鸣, 小撼之小鸣, 大撼之即大鸣, 手下, 鸣乃已。他日, 余从外来, 见巢坠于地, 觅二鸟⑤,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乃托身非所, 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南山集》 【注释】 ①(guan guan):状声词,鸟叫发出的声音。②盈掬(ju):满捧。掬,手捧起来。③娟皎:美丽洁白。④且:这里是助词,无实义。⑤(ku):鸟蛋。 【意译】 我书房的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传来𠴨𠴨的鸟叫声,走近去看,原来是两只鸟在桂树的枝干之间筑了巢,离开地面不过五、六尺,人的手都够得到,巢像一只杯子那么大,精密坚固,是用细草盘绕纠结而做成的。两只鸟一雌一雄,身子小得不满一捧,羽毛明亮光洁,美丽可爱,不知它们是什么鸟。雏鸟出生了,雌鸟用羽翼去护盖它,雄鸟出去觅食物。每次寻觅到食物,就在屋上休息,不马上下来。主人戏弄着去摇动鸟巢,那鸟就俯视着鸣叫,轻轻地摇动就小声鸣叫,重重地摇动就大声鸣叫,手不摇动了,叫声才停止。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鸟巢坠毁在地上,寻找二鸟及鸟蛋,则一无所获。问周围的人,才知道是被某家的僮仆取走了。唉!照理说这两只鸟有那么洁白的羽毛和那么好听的鸣叫声,为什么不到深山茂林中去生活呢?却栖息在不应该栖息的地方,被别人的奴仆欺侮至死。它们大概认为世道很平坦宽阔吧?! 【解说】 二鸟当然不可能知道世路是宽是窄,它们选择桂树做巢也很难说一定是托身非所,树木本来就是鸟类栖息的地方。二鸟的遭遇实际上即是封建社会里一些比较廉洁刚直之士命运的写照。这些人大抵颇有才华,文章品德可冠一时,好像巢于桂树之上的二鸟,鸣音娇好,洁白无瑕,可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纯洁耿直,就会招来小人们的忌恨,结果就像某氏僮奴取走二鸟那样他们遭到那些爪牙的暗算。他们若投靠一个较开明的主人,好像二鸟找到一个较安全的栖宿的地方,他们的命运当然会有所改观。但这样是否一定可以远身避祸呢?很难说。封建专制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吃人,就是制造罪恶,容不下正直廉洁的人,一旦主人不赏识他们,厄运便会随之而至,他们未必死在主人奴仆的手下,但必定会丧身在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事件上。即使主人仍然十分赏识他们,他们照样会遭到其它恶势力的算计。这是大环境使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只有彻底铲除封建社会那种扼杀人才的选人用人制度,他们才有可能逃脱不幸的命运。不然,不论去投靠哪一个主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托身非所,因为他们所得的结局相差不会太远。除非他们真的像鸟那样去适深山,去栖茂林,泯灭自己的天性与斗志,他们才有避免过早覆灭的可能。 【相关名言】 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老师。 ——意大利·辛尼加 生命一开始, 就充满了危险。 ——美国·爱默生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𠴨𠴨①然者, 即而视之,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去地不五六尺, 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③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④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 辄息于屋上, 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 则下瞰而鸣, 小撼之小鸣, 大撼之即大鸣, 手下, 鸣乃已。他日, 余从外来, 见巢坠于地, 觅二鸟⑤, 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 乃托身非所, 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南山集》 【注释】 ①(guan guan):状声词,鸟叫发出的声音。②盈掬(ju):满捧。掬,手捧起来。③娟皎:美丽洁白。④且:这里是助词,无实义。⑤(ku):鸟蛋。 【意译】 我书房的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传来𠴨𠴨的鸟叫声,走近去看,原来是两只鸟在桂树的枝干之间筑了巢,离开地面不过五、六尺,人的手都够得到,巢像一只杯子那么大,精密坚固,是用细草盘绕纠结而做成的。两只鸟一雌一雄,身子小得不满一捧,羽毛明亮光洁,美丽可爱,不知它们是什么鸟。雏鸟出生了,雌鸟用羽翼去护盖它,雄鸟出去觅食物。每次寻觅到食物,就在屋上休息,不马上下来。主人戏弄着去摇动鸟巢,那鸟就俯视着鸣叫,轻轻地摇动就小声鸣叫,重重地摇动就大声鸣叫,手不摇动了,叫声才停止。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回来,看见鸟巢坠毁在地上,寻找二鸟及鸟蛋,则一无所获。问周围的人,才知道是被某家的僮仆取走了。唉!照理说这两只鸟有那么洁白的羽毛和那么好听的鸣叫声,为什么不到深山茂林中去生活呢?却栖息在不应该栖息的地方,被别人的奴仆欺侮至死。它们大概认为世道很平坦宽阔吧?! 【解说】 二鸟当然不可能知道世路是宽是窄,它们选择桂树做巢也很难说一定是托身非所,树木本来就是鸟类栖息的地方。二鸟的遭遇实际上即是封建社会里一些比较廉洁刚直之士命运的写照。这些人大抵颇有才华,文章品德可冠一时,好像巢于桂树之上的二鸟,鸣音娇好,洁白无瑕,可正是因为他们过于纯洁耿直,就会招来小人们的忌恨,结果就像某氏僮奴取走二鸟那样他们遭到那些爪牙的暗算。他们若投靠一个较开明的主人,好像二鸟找到一个较安全的栖宿的地方,他们的命运当然会有所改观。但这样是否一定可以远身避祸呢?很难说。封建专制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吃人,就是制造罪恶,容不下正直廉洁的人,一旦主人不赏识他们,厄运便会随之而至,他们未必死在主人奴仆的手下,但必定会丧身在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事件上。即使主人仍然十分赏识他们,他们照样会遭到其它恶势力的算计。这是大环境使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只有彻底铲除封建社会那种扼杀人才的选人用人制度,他们才有可能逃脱不幸的命运。不然,不论去投靠哪一个主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托身非所,因为他们所得的结局相差不会太远。除非他们真的像鸟那样去适深山,去栖茂林,泯灭自己的天性与斗志,他们才有避免过早覆灭的可能。 【相关名言】 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老师。 ——意大利·辛尼加 生命一开始, 就充满了危险。 ——美国·爱默生 鸟说(《戴名世集》) 《鸟说》通篇不过200余字,但透过鸟终死奴手的事情寄寓了人生的感慨,意义十分深刻。 短文开首便介绍了二鸟的栖身之地。在作者的书房边上,有一株桂树,其枝杆上栖息着两只小鸟,整日唧唧鸣唱,给他的读书生涯增添了不少乐趣。这些语句看似平淡,实际上却深藏着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这两只小鸟为一雌一雄,毛色明洁,形态娟皎,所筑之巢精密完固,小巧玲珑。当雏鸟即将出世时,它们更是忙忙碌碌。雌鸟俨然是一位母亲,尽心尽意孵着小鸟,而雄鸟则当仁不让地外出觅食,活脱脱一个美满温馨的小家庭。房主人也常常引逗小鸟,十分有趣。小鸟的活泼、可爱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对小鸟的欢喜之情也深深地传达给了读者。实际上,这上面所有的文字只是为下文作铺垫。读罢全文,便会完全领会作者的意图。 某日,作者外出回来,见巢坠于地,二鸟已不知去处。向人打听,才知道鸟已被僮奴捉去玩耍。至此,鸟的结局才明了。如此可爱的小鸟却遭到这般惨局,岂不怵目惊心! 作者为此感慨万分: “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而最关键的乃是最末一句,其中饱含着人生的慨叹,此文的作者戴名世,最终也成了文字狱的牺牲品。或许,其在当时已经感觉到了社会环境的恶劣,故作此文。 《鸟说》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 𠴨𠴨①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𪇄②,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鸟说》是戴名世的一篇讽世寓言。全文不足三百字,却隽永清新,意味深长,对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予以无情讽刺。最后一句“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点明了全篇的主旨,令人回肠荡气。 清统治者于公元1644年定鼎中原以后,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大兴文字狱。发生于康熙初年(1662)的庄廷《明史》案,因各级官吏深文周纳,形成所谓“瓜蔓抄”,株连近七百余家。本文作者戴名世也是文字狱的一位牺牲者,仅仅因为他所著《南山集》中有《与余生书》,称明季三王年号,又引及方孝标《滇黔纪闻》,就以“语悖逆”之罪名下狱论死(见《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传》),无辜被杀之冤与本文二鸟的遭遇恰似。从本篇末的议论“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来看,《鸟说》的基本思想是君子可以远祸。这与他二十九岁时所作《魏其论》一文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夫君子处乱世,不幸而遇小人,远之亦死,近之亦死,而吾谓远之犹可以得生。”实际上,在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想法并不现实,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不过是诗人的幻想而已。戴名世五十三岁中举,那一年他写了《蓼庄图记》一文,中有“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的话。感慨万分的表白,说明他已意识到正人君子避祸无门的现实。作为封建社会中一个较有识见的知识分子,戴名世对于“当世之故不无感慨忿怼”(《与何屺瞻书》),在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斗争中,他选择的是一条积极入世的道路,所以他五十七岁时仍参加会试与殿试,并考中了一甲二名进士。尽管他也意识到“仆古文多愤时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获罪”(《与刘大山书》),但最后终于没有逃脱统治者的屠刀,二鸟的命运竟成了他自身的悲剧。封建社会的“世路”的确太窄了,正所谓“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联系戴名世的遭际,读这篇《鸟说》,不是更加令人深思吗? 戴名世青少年时期就以擅长古文著称。他的散文取法自然,雅洁严整。“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取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也。”(《与刘言洁书》)这段话道出了他的文学主张。如果说他是桐城派的先驱人物,有一定道理。从《鸟说》可略见其文风之一斑。全篇没有曲折的构思,仿佛只是平铺直叙,信口道来,其实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充沛的情感。他先开门见山,把构筑于桂树上的鸟巢中二鸟的“娟皎可爱”及其取食盘桓的娇态写出,不事雕琢而情深意长,旨在造成一种和平恬静的气氛。接下忽写巢坠鸟失,本是美好的事物破灭了,使读者于突兀之中顿生感伤之情。最后一段议论,既点明了本篇主旨,又给读者以掩卷深思的余地。文章的魅力也正在此。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文学家往往把自己的某些主观感受移情于身边习见的动植物,甚至移情于一些无生命的物体,以表达自己不愿明说或有难言之隐的情感。作者四十九岁游巾山,见群雀相斗于署,就对旁边的人说:“君等志之,此一部廿一史也。”(见《辛巳浙行日记》)这是作者文学家气质的流露。《鸟说》这篇寓言正是作者移情于二鸟,借二鸟的悲惨结局宣泄自己长期郁积的愤懑之情,以达到讽世的效果。最后一句“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警醒有力,发人深省,能够于平淡中毕露锋芒。 字数:1649 赵伯陶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