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土于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洞沟春秋时代墓葬。为四件造型一致的鳐鱼形青铜马饰。鱼身呈扁平菱形,鱼的嘴部丰厚突出,眼睛位于嘴的外侧上方,鱼尾作锥状。整个造型既写实又富有装饰性,鱼的嘴、眼、尾,刻画具体,通过对胸鳍和尾鳍的夸张处理,使鳐鱼的形状具有几何意味。这组半立体的雕塑特点为线雕和半浮雕相结合,既有装饰性,又适于佩饰。
鳐鱼形铜马饰
春秋。长9.5厘米—15.7厘米。宽9.3厘米—13.1厘米。1966年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洞沟石椁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器大者为当卢,小者为节约。正面均为鳐鱼形,扁口,比目,短身,细尾,左右有宽鳍如翅。大者背面有上下二桥状纽,小者背面有十字形钮,供穿带。北方马饰好作动物纹,此其一种。“当卢”,装饰于马额中央的马饰,多为青铜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