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鲁迅《致章廷谦》全文、注释和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鲁迅《致章廷谦》全文、注释和赏析

矛尘兄:

廿五日来信,今天收到。梯子之论,是极确的,对于此一节,我也曾熟虑,倘使后起诸公,真能由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中国之可作梯子者,其实除我之外,也无几了。所以我十年以来,帮未名社,帮狂飙社,帮朝花社,而无不或失败,或受欺,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于会场中,一览了荟萃于上海的革命作家,然而以我看来,皆茄花色,于是不佞势又不得不有作梯子之险,但还怕他们尚未必能爬梯子也。哀哉!

果然,有几种报章,又对我大施攻击,自然是人身攻击,和前两年“革命文学家”攻击我之方法并同,不过这回是“罪孽深重,祸延”孩子,计海婴生后只半岁,而南北报章,加以嘲骂者已有六七次了。如此敌人,不足介意,所以我仍要从事译作,再做一年。我并不笑你的“懦怯和没出息”,想望休息之心,我亦时时有之,不过一近旋涡,自然愈卷愈紧,或者且能卷入中心,握笔十年,所得的是疲劳与可笑的胜利与无进步,而又下台不得,殊可慨也。

蔡先生确是一个很念旧知的人,倘其北行,兄自不妨同去,但世事万变,他此刻大约又未必去了罢。至于北京,刺戟也未必多于杭州,据我所见,则昔之称为战士者,今已蓄意险仄,或则气息奄奄,甚至举止言语,皆非常庸鄙可笑,与为伍则难堪,与战斗则不得,归根结蒂,令人如陷泥坑中。但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

徐夫人出典,我不知道,手头又无书可查。以意度之,也许是男子而女名者。不知人名之中,可有徐负(负=妇),倘有,则大概便是此人了。

乔峰将上海情形告知北京,不知何意,他对我亦未言及此事。但常常慨叹保持饭碗之难,并言八道湾事情之多,一有事情,便呼令北去,动止两难,至于失眠云云。今有此举,岂有什么决心乎。要之北京(尤其是八道湾)上海,情形大不相同,皇帝气之积习,终必至于不能和洋场居民相安,因为目击流离,渐失长治久安之念,一有压迫,很容易视所谓 “平安”者如敝屣也。

例如卖文生活,上海情形即大不同,流浪之徒,每较安居者为好。这也是去年“革命文学”所以兴盛的原因,我因偶作梯子,现已不能住在寓里(但信寄寓中,此时仍可收到),而译稿每千字十元,却已有人预约去了,但后来之兴衰,则自然仍当视实力和压迫之度矣。

迅 启上三月二十七夜书于或一屋顶房中。

斐君兄及小燕弟均此致候不另。

【析】 1927年鲁迅来到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他以共产主义者的英雄气概,在思想文化战线上领导和组织了左翼文艺工作者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迫害,击退了御用的资产阶级文艺派别的进攻,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杂文,译著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为发展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些尖锐、激烈的斗争中,鲁迅成为思想文化战线的旗手,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1930年,鲁迅因参加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而被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他因此而于3月19日至4月 19日离家避居内山书店的阁楼上。这封信就是他避居在那里时写的。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领导和组织革命文艺工作者英勇战斗的一些实绩:热心扶持和帮助进步文艺团体及刊物,参与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革命文化组织,严肃认真地批评革命文学运动内部的缺点和不足。还可以看到当时对敌斗争形势的尖锐激烈,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对鲁迅攻击之疯狂卑劣。更可以看到鲁迅甘作人梯,热心培养和帮助革命青年的赤诚之心以及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

梯子之论本是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对鲁迅的恶意攻击,但鲁迅却甘愿作人梯,为培养和造就革命人才而不惜牺牲自己。这种共产主义者的宽广胸怀,对青年深厚至诚的爱是感人至深、令人崇敬的。鲁迅教育帮助青年目的是为革命事业培养和造就战士,所以他对一些革命作家提出了批评,表现出忧虑和担心。当时有些作家由于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其所作所为在鲁迅看来是不符合革命要求的。鲁迅的批评是诚恳坦率的,也是正确的。

在异常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下,始终站在斗争前列的鲁迅,自然成为敌人攻击、迫害的主要目标。资产阶级反动文人大施人身攻击,甚至延及到他的只有半岁的儿子。手段何其卑鄙,手法又何其拙劣。国民党反动派还要“通缉”,使他“不能住在寓里”。然而“如此敌人,不足介意”八个字却突出表现了鲁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既表现了他对敌人的仇视和蔑视,也表现了他无比坚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对于热心求教、进取的青年,鲁迅从不嘲笑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总是热情帮助。“想望休息之心,我亦时时有之。”表现一种理解和体贴之情。但接着又说“一近旋涡,自然愈卷愈紧,或者且能卷入中心“则表现了鲁迅那种战斗不止的彻底革命精神,这对于那些在革命征途中感到困倦的战斗者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鼓舞。“战斗正未有穷期”,战斗的青年当时时警觉,才能象鲁迅那样战斗到底。

关于徐夫人出典的一段文字,表现了鲁迅严谨不苟,坦诚求实的治学精神。做学问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在 《上海霖语》 中写道:“鲁迅先生从不夸张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知道的事情就毫不介意地说不知道。在中国人里这是很可贵的品质。”

鲁迅根据对方有去北京之意,对北京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指出其形势之险恶,“令人如陷泥坑中”。但对故地古都仍流露出留恋之情。又由于周作人住在北京,于是又对周作人、周建人(鲁迅的两个弟弟)之间的事作了一些批评,言词中对周作人的作为有贬斥之意。这些本是他们兄弟之间的家事(鲁迅与周作人非一般兄弟关系,他们在思想政见上的分歧由来已久,限于篇幅,此处不赞。),鲁迅也直言相告,可见与对方关系之深厚。

这封信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了杂文笔法。所谓杂文笔法,一是他的战斗的批判的锋芒。对于敌人,三言两语击中要害,揭露其本质的凶残与卑劣;批评革命作家的缺点,直言不讳,不留情面,尖锐有力。二是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如“皆茄花色”,“ ‘罪孽深重,祸延’ 孩子”等语都很生动形象,且不无讥讽。又 “一有事情,便呼令北去,动止两难,至于失眠云云”寥寥数语,把周氏兄弟的情态勾画得十分传神。

字数:2513
贾佑吉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29-331页.

鲁迅《致章廷谦》全文、注释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鲁迅《致章廷谦》全文、注释和赏析

矛尘兄:

前得十日信后,即于十七日奉上一函,想已到。今日收到十二日来信了,路上走了十天,真奇。你所闻北京传来的话。都是真的,伏将于下月初动身,我则至多敷衍到本学期末,广大的聘书,我己接收了。玉堂对你,毫无恶意,他且对伏园说过几次,深以不能为你的薪水争至二百为歉。某公之阴险,他亦已知,这一层不成问题,所虑者只在玉堂自己可以敷衍至何时之问题耳,盖因他亦常受掣肘,不能如志也。所以你愈早到即愈便宜,因为无论如何,川资总可挣到手,一因谣言,一因京信,又迟迟不行,真可惜也。

某公之阴谋,我想现在已可以暂不对你了。盖彼辈谋略,无非欲多拉彼辈一流人,而无位置,则攻击别人。今则在厦者且欲相率而去,大小饭碗,当空出三四个,他们只要有本领,拿去就是。无奈校长并不听玉堂之指挥,玉堂也并不听顾公之指挥,所以陈乃乾不来之后,顾公私运了郑某来厦,欲以代替,而终于无法,现住和尚庙里,又欲挖取伏园之兼差(伏曾为和尚之先生,每星期五点钟),因伏园将赴广,但又被我们抵制了。郑某现仍在,据说是在研究“唯物史观之中国哲学史”云。试思于自己不吃之饭碗,顾公尚不能移赠别人,而况并不声明不吃之川岛之饭碗乎? 他们自己近来似乎也不大得意,大约未必再有什么积极的进攻。他们的战将也太不出色,陈万里已经专在学生会上唱昆腔,被大家“优伶蓄之” 了。

我的意见是:事已至此,你们还是来。倘令夫人已生产,你们一同来,倘尚无消息,你就赶紧先来,夫人满月后,可托人送至沪,又送上船,发一电,你去接就是了。但两人须少带笨重器具,准备随时可走。总而言之,勿作久长之计,只要目前有钱可拿,便快快来拿,拿一月算一月,能拿至明年六月,固好,即不然,从速拿,盘川即决不会折本,若回翔审慎,则现在的情形时时变化,要一动也不能动了。

其实呢,这里也并非一日不可居,只要装聋作哑。校中的教员,谋为“永久教员”者且大有其人。我的脾气太不好,吃了三天饱饭,就要头痛,加以一卷行李一个人,容易作怪,毫无顾忌。你们两位就不同,自有一个小团体,只要还他们应尽的责任,此外则以薪水为目的,以“爱人呀”为宗旨,关起门来,不问他事,即偶有不平,则于回房之后,夫曰:某公是畜生! 妇曰:对呀,他是虫豸!闷气既出,事情就完了。我看凡有夫人的人,在这里都比别人和气些。顾公太太已到,我觉他比较先前,瘟得多了,但也许是我的神经过敏。

若夫不佞者,情状不同,一有感触,就坐在电灯下默默地想,越想越火冒,而无人浇一杯冷水,于是终于决定曰:仰东硕杀!我𡠍来带者!其实这种“活得弗靠活”,亦不足为训,所以因我要走而以为厦大不可一日居,也并非很好的例证。至于“糟不可言”,则诚然不能为讳,然他们所送聘书上,何尝声明要我们来改良厦大乎? 薪水不糟,亦可谓责任已尽也矣。

迅上 十一月二十一日

【析】 章廷谦,笔名川岛,是鲁迅的好友,此信为鲁迅于厦门所写。出于多方考虑,他此时已打消原定在此执教 一到二年的念头,如信中所言,已接 “广大的聘书”,准备至多敷衍至期末,即赴广州。

信的开始谈替收信人在厦大谋职之事,这自然是收信人所盼望的。章此时因夫人临产在即,只好于绍兴老家静候消息,又接周作人北京来函,知鲁迅等人将离去。鲁迅劝他切勿“因我要走而以为厦大不可一日居”,力促其尽早赴厦,“愈早到愈便宜,因为无论如何,川资总可挣到手”。“玉堂”,指林语堂,时任厦大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而“某公”者,则指那位以尊孔著称的厦大校长林文庆,此人庸俗而势利,浑身充满铜臭味,最为鲁迅所鄙。

鲁迅在信中谈到校园中的一些事,以及对这些事的看法,其目的是让朋友来此之前心中有数。“盖彼辈谋略……”一句,指林某欲聘些顺从、奉承他的教员,如后面提到的胡适门徒郑某之流人物,却奈何“而无位置,则攻击别人”。林文庆当初特聘鲁迅为国文系兼国学院研究教授,则全出于鲁迅的声望,以装点门面为目的罢了。当看到鲁迅鼓动学生“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宣传反封建新思想:看到鲁迅支持和帮助学生成立文艺社团,发行进步文艺刊物《波艇》、《鼓浪》,他犹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安。他当面对鲁迅不无恭维和颂扬,背后则宣称鲁迅是来厦门捣乱的,还下令在《厦大周刊》 中删除了鲁迅演说中 “少读中国书” 的内容。“无奈校长并不听玉堂指挥……”等语,也反映了此地的复杂斗争。在鲁迅到来的同时,他在北京的论敌也陆续南下,并不断安插羽翼,扩张势力,千方百计地排斥鲁迅,甚至在生活上也故意刁难。鲁迅说他原以为北京污浊,乃至厦门,岂不知“大沟污浊,小沟独干净乎哉?”

鲁迅劝告朋友道:“事已至此,你们还是来……只要目前有钱可拿,便快快来拿……”。意谓你若不来拿,还不是被 “彼辈一流人” 拿去了么! 与其如此 ,不如自己来拿走吧。这段话,使我们感受到他对朋友关心帮助之热心和实在,鲁迅曾有言,“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注重务实的的革命家,革命,也不能饿着肚子去干吧。

厦大“也并非一日不可居,只要装聋作哑,”不闻则少烦恼,寡言则去是非。然而,鲁迅却“脾气太不好,吃了三天饱饭,就要头痛,加以一卷行李一个人(按:这也正是信中要章“须少带笨重器具”的原因),容易作怪,毫无顾忌。”他的眼中容不得沙子,一切肮脏龌龊的东西,都逃避不了他犀利的眼光和无情地鞭挞,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就是这样一个大无畏的斗士,一个“骨头最硬的”人。信中还对章不无调侃地开玩笑,若以 “薪水为目的,以‘爱人呀’ 为宗旨”,谋为厦大“永久教员”则不难,还以顾颉刚“瘟得多了”为例,充满着鲁迅式的幽默和风趣。

最后一段,是鲁迅的感慨:(我)与顾不同,“一有感触,就坐在电灯下默默地想,越想越火冒……”,是难以与陈源之徒们为伍共事的。他去意已定,再也不准备在这“污浊”之处呆下去了。他多么想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看看,更何况他的心中,还时时牵挂着许广平的近况。

书信,是鲁迅先生遗产的重要部分。他自己就曾讲过,书信“较近于真实”,看一个作家的书信,“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读鲁迅的书信,我们就如目睹其人。他的喜怒哀乐,他对战友的殷殷真情,他对背盟者的愤怒斥责,他对反动派英勇抗争的义无反顾,都有着充分而真实地表现。

字数:2570
周荃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24-325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