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鲁迅《致台静农》全文、注释和赏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鲁迅《致台静农》全文、注释和赏析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未名社出版物,在这里有信用,但售处似乎不多。读书的人,多半是看时势的,去年郭沫若书颇行,今年上半年我的书颇行,现在是大卖戴季陶讲演录了,(蒋介石的也行了一时。)这里的书,要作者亲到而阔才好,就如江湖上卖膏药者,必须将老虎骨头挂在旁边似的。 还有一些琐事,详寄季野信中,不赘。 迅 上 九月二十五日 【析】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散文。它感情深沉,构思深邃,论述透彻,逻辑严密,充分休现了鲁迅的人格、品质与气节。 论旨明确,论述有力,是这篇书信的特色之一。文章的论题十分明确,即论述鲁迅谢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缘由。 二十年代中期,瑞典籍的地理学家斯文海定,企图单独到我国蒙古、新疆沙漠地区进行“科学考查旅行”,遭到我国进步人士的反对,继后,成立了有中国学者参加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刘半农是其中成员之一。与此同时,斯文海定又与刘半农商定,拟提鲁迅为瑞典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 1927年9月,时逢鲁迅即将从广州赴上海之际,台静农受刘半农之托,写信给鲁迅,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当晚,鲁迅立即复信,明确无误地表示: “我不愿如此”。 鲁迅为什么“不愿如此”呢?文章紧扣主旨,不繁不衍,正反论述,层层剖析之。照鲁迅看来,“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接着,他从几个方面阐明自己的理由。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与国内学者相比,他自谦不配,梁启超“自然不配”。与世界优秀作家相比,许多作家尚未得到。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鲁迅认为,目前中国尚无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鲁迅既不愿自己如陈焕章那样,靠《孔门理财学》而获美国博士称号,令人可笑;更不愿因中国人、黄皮肤而“优待从宽”,降格以求,而以“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自己翻译《小约翰》的作者,“别国大作家”为楷模,高标准地要求中国作家与学者。围绕着“要拿这钱,还欠努力”的透辟周详的论述中,突出表现了鲁迅诚恳谦虚的态度,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一句貌似平平常常的话,却可看出,鲁迅在倾吐对祖国的爱时,伴随着遗憾;表露对祖国的遗憾时,饱含着深深的爱。 至此,作者意犹未尽,未到此搁笔。继正面的论述之后,又从反面加以阐述,层层展开,环环相接,进一步证明了他拒绝接受提名的缘由,显示了极强的逻辑说服力。鲁迅写道:“倘这事成功”,即使如他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其后果将如何呢?照他估计,会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从此不再动笔”,名利双败,坐享其成。他认为,走这条路,将 “对不起人”,意为无颜面对农工大众; 另一是“倘再写,也许……一无可观了”。作家可能成为御用文人,著作也许变成“翰林文字”,写些千篇一律的为反动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文字,鲁迅对此是深恶痛绝的,是绝对办不到的。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待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态度,并非一笔抹煞,全盘否定。他既承认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国际权威性,又不对它持迷信盲从的态度,同时,他面临的又是中国“依然黑暗”的年代。1927年,革命的果实已被蒋介石吞没,革命者的热血尚在全国各地流淌。鲁迅还敏锐地意识到,历来的反动派,惯于交替使用 “压” 和 “捧” 两手,捧你 “与众不同”。实是在你头上枷上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束缚你的言行。他不愿让诺贝尔文学奖来捆住自己的手脚。他正渴望着新的战斗。所以,他的结论是:“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在这里,充分体现了鲁迅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国为民的崇高思想。 感情饱满,立意高远,是这篇书信的另一特色。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立意高远的作品,则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这封书信始终以饱满的感情为基调。鲁迅在论述诺贝尔文学奖金问题时,貌似平淡冷静,使用的是一种仿佛不动感情的语调,然而,读者却处处感受到那力透纸背的爱国爱民之心。随着对问题的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我们看到,他正面论述后再以反语相讥,举例引证之余又对比映衬;谦逊推辞时是那样真挚诚恳,抨击时弊时是那样执著深沉。他饱满的感情不是出于个人利益,而来源于祖国和人民。“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两地书》1926年12月16日)。这种思想感情,表明作为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是与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不愿如此”,这是鲁迅的理想、胸襟、情操的独特表露,是革命者发自肺腑的赤诚心声。 字数:2198 蔡传桂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25-326页. 鲁迅《致台静农》全文、注释和赏析
静农兄: 八月十日信收到。素园逝去,实足哀伤,有志者入泉,无为者住世,岂佳事乎。忆前年曾以布面《外套》一本见赠,殆其时已有无常之感。今此书尚在行箧,览之黯然。 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笈,为惊人之具,此实足以炫耀人目,其为学子所珍赏,宜也。我法稍不同,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故遂孑然于学林之外,《中国小说史略》而非断代,即尝见贬于人。但此书改定本,早于去年出版,已嘱书店寄上一册,至希察收。虽曰改定,而所改实不多,盖近几年来,域外奇书,沙中残楮,虽时时介绍于中国,但尚无需因此大改《史略》,故多仍之。郑君所作《中国文学史》,顷已在上海豫约出版,我曾于《小说月报》上见其关于小说者数章,诚哉滔滔不已,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 年来伏处牖下,于小说史事,已不经意,故遂毫无新得。上月得石印传奇《梅花梦》一部两本,为毗陵陈森所作,此人亦即作《品花宝鉴》者,《小说史略》误作陈森书,衍一“书”字,希讲授时改正。此外又有木刻 《梅花梦传奇》,似张姓者所为,非一书也。 上海曾大热,近已稍凉,而文禁如毛,缇骑遍地,则今昔不异,久见而惯,故旅舍或人家被捕去一少年,已不如捕去一鸡之耸人耳目矣。我亦颇麻木,绝无作品,真所谓食菽而已。早欲翻阅二十四史,曾向商务印书馆豫约一部,而今年遂须延期,大约后年之冬,才能完毕,惟有服鱼肝油,延年却病以待之耳。 此复,即颂 曼福。 迅 启上 八月十五夜 【析】 书信是一种灵活自由而不拘一格的文体。或记事状物,或抒情言志,或议论感怀,均可适意而为。然而,书信又因人而异,具有执笔者鲜明的个性。鲁迅的这封书信,以其深沉的体验,独有的认识,深深感染着读者。 这封书信的艺术魅力何在呢?首先,它形散而神不散。此信分别谈到了韦素园和郑振铎两人,貌似互不相干,前后无因果关系,它们各自独立,分别表述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但又串联在一个总体构思上,那就是关心文坛的兴衰。 同年8月1日,韦素园与世长辞。噩耗传来,鲁迅感到非常哀痛。在此书信中,他再次表达了对素园的悼念与哀思。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素园乃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青年,未名社成员之一,病殁之后,“文坛上并无人开口”,而鲁迅却一再表示:“素园逝去,实足哀伤”。这是由于,照鲁迅看来,素园身上具有的那种认真、踏实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是开创革命事业必不可少的。他曾在 《忆韦素园君》 一文中写道: 素园“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人们唯有用这种精神去工作、去战斗,才能赢得胜利的明天。这说明鲁迅悼念的是位能在黑暗中发光发热的有为青年。二是,在鲁迅的悼念之中,未见一味溢美的逢迎,更无缠绵悱恻的感伤。一句反语:“有志者入泉,无为者住世,岂佳事乎”,充分展示出素园的认真踏实,有朝气、有作为的禀性。同时,将“有志者”与“无为者”作鲜明的对照,表明鲁迅对素园的悼念,不仅仅在于对朋友个人的抒情感怀,主要为着国家和民族的将来;不仅仅为了死者消逝的过去,更着眼于生者的今天和明天。因而,鲁迅对死者的沉痛哀悼是与对反动派的斥责结合在一起的。素园虽因肺病而殁,但是,如果他不是太认真,不是“拚命的对付着内忧外患”,也许病魔不会袭来,不至于夺走他的生命。素园之死,难道不是社会造成的悲剧!接下去,鲁迅以素园所译的果戈理的《外套》,“尚在行箧,览之黯然”一句,将自己对素园的悼念与哀痛,重重地加上一笔,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震撼与启迪。 当时,郑振铎是位正当壮年的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于本年度出版。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 一书,早在20年代问世,1931年出了修订本。在这封书信中,鲁迅很自然地会将两部文学史作适当的分析与比较。其一,就治学态度而言,郑君“往往恃孤本秘笈,为惊人之具,此实足以炫耀人目,其为学子所珍赏”。鲁迅则不同,“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在前后两处,作者分别用 “宜也”和“故遂孑然于学林之外”两句,曲折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其二,就《文学史》而言,鲁迅仅借郑君《文学史》中有关小说的数章而论,认为“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 ‘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能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之。至于自己的修改本,尽管近年“域外奇书,沙中残楮”时有发现,但“尚无需大改《史略》”之必要; 与此同时,鲁迅对学者的意见是尊重的,在 《史略》修订本 “题记”中写道:“中国尝有论者,谓当有以朝代为分之小说史,亦殆非肤泛之论也”。 其次,这封书信的艺术魅力在于,旨明而意婉,于不经意之中寄真谛。信的最后部分,信笔写来,不仅写出了当时的黑暗现实,显示事物的特征,“文禁如毛,缇骑遍地”;而且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今昔不异,久见而惯”,并以一比喻“旅舍或人家被捕去一少年,已不如捕去一鸡之耸人耳目矣”,可见反动派的思想禁锢与武力镇压之严酷。然而,反动派尽管气势汹汹,但并不表明其强大,恰恰是没落空虚的一种反映。鲁迅进而用一句反话,“我亦麻木,绝无作品,真可谓食菽而已”,倾诉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段写当时现实的文字,从表面上来看,似乎与悼素园、评郑君文学史的文字无任何关系,但在客观上,却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比与联想的效果。鲁迅对人民一腔热忱,对敌人憎恶无比;反动派对人民则武力讨伐配以文力征伐。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爱憎感情,与关心文坛的兴衰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综观全文,在这封篇幅简短的书信中,作者悼韦素园,叙郑振铎,议现实生活,用一连串的事实与感受,以对黑暗现实的鞭挞与否定,对美好光明事物的赞颂与向往为基础,从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显示了鲁迅书信的深刻性和战斗性。 字数:2397 蔡传桂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333-334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