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符 > 魚袋 魚袋 yúdài 省稱“魚”。唐宋官員朝服所佩之囊袋。唐制,親王及五品以上給隨身魚符,皆以袋盛之。五品以上飾銀,三品以上飾金,故名。開元年間,許致仕者終身佩魚,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宋因唐制,然袋中已無魚符,僅綉金銀魚形於袋,公服則繫之垂於後。《新唐書·車服志》:“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三品以上金飾袋。”又:“景雲中,詔紫衣者魚袋以金飾之,衣緋者以銀飾之。”《宋史·輿服志五》:“魚袋,其制自唐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爲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又:“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後,内出以賜近臣,由是内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魚”。一說源於秦。清·汪汲《事物原會·魚袋》:“《酉陽雜俎》云:‘秦始皇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爲烏鰂魚。’據此,則魚袋始於秦。” 各种用途的袋 各种用途的袋供人倚凭的软囊:隐囊 ☚ 袋子 套子 ☛ 鱼袋yúdài一种官员用来盛放佩鱼的佩囊。唐代用于五品以上官员,宋代无佩鱼,但仍佩鱼袋。《新唐书·车服志》:“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宋岳珂《愧郯录》卷四:“唐故事:假紫者金鱼袋,假绯者银鱼袋。见于新史开元之制。”马永卿《嬾真子录》:“唐人用袋盛此鱼,今人乃以鱼为袋之饰,非古制也。”《宋史·舆服志五》:“鱼袋,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鱼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非复如唐之符契也。”清吴伟业《即事》诗之七:“主持朝论垂鱼袋,料理军书下虎符。” 鱼袋 鱼袋信物名。用以盛鱼符的袋。亦为官员身份的标志。《新唐书·车服志》: “……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 鱼符 御玺 ☛ 鱼袋 鱼袋唐代官员腰间饰物,可用做品级高下的标志。早在汉代,进朝的臣子腰带上便系有贮印的囊。到南北朝、隋朝时,囊中不再装印,称为算袋。唐初鱼袋便取代了算袋。这种袋用帛结成,呈鲤鱼状(鲤与李谐音)。据载,鱼袋起源于高祖时期的鱼符制度。本来仅限于调兵、传令和宫内重臣所用。外国朝贡使臣有时也可以得到。凭此勘证身份。唐高宗时,五品以上官员也被赐予金、银饰鱼袋,表身份尊卑,入宫凭证。大臣们的鱼袋只有一半,另一半留在宫内,两相吻合,方准入内。武则天称帝后将鱼袋改为龟袋 (龟与归谐音。有归顺之意)。 ☚ 香毬 蹀躞七事 ☛ 鱼袋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给随身鱼符作为身分凭证,盛以鱼袋,据官品高低分为金饰、银饰。 鱼袋高级官员的佩饰。其制始于唐,《新唐书·车服志》说:“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二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刻姓名者去官纳之, 不刻者传佩相付。”开元中,许致仕者佩鱼终身。此后凡百官赏绯、紫必兼鱼袋,谓之章服。武后时一度改鱼为龟,中宗时复改为鱼。宋沿唐鱼袋之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不再如唐制兼有符契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