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鱼类捕捞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鱼类捕捞史history of fishery in ancientChina

中国地处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水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为捕鱼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鱼类就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由于受航海技术的制约,唐代以前,捕捞主要在内陆水域进行,在沿海地区,也出现一些沿岸作业,宋代以后,开始较大规模地向近海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渔具和渔法。清代末年,随着西方新技术的传入,捕鱼开始以机器为动力,从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走向近代化。
中国捕鱼始于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那时人们除了采集植物和猎取野兽外,还在附近的池沼里捕捞鱼类。当时已能捕获长约80厘米的大草鱼。
到了新石器时代,捕鱼生产普遍在中国南北各地展开。在农业区,渔业成为重要副业;在自然条件对渔业生产有利的地方,发展成带专业性的生产。捕鱼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时主要使用的渔具有弓箭、鱼镖、鱼叉、鱼钩、鱼网、鱼笱、鱼卡(见彩图)。距今7000年前,居住在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已经使用渔船到开阔的水面捕鱼。5000年前,居住在今山东胶县的三里河人,已经以捕捞海鱼为生。
公元前21世纪,捕鱼仍占有一定比重。夏文化遗址出土的渔具有制作较精的骨鱼镖、骨鱼钩和网坠,反映出当时的捕捞生产已有进步。《竹书纪年》说夏王“狩于海,获大鱼”,表明海上捕鱼当时是受重视的一项生产活动。
商代的捕鱼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捕鱼工具主要有网具和钓具。1952年,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出土有青铜鱼钩。这枚鱼钩钩身浑圆,钩尖锐利,顶端有一凹槽,用以系线,有很高工艺水平。商人捕捞的鱼类范围很广,有淡水鱼类青鱼、草鱼、赤眼鳟和黄颡鱼等,有河口鱼类鲻。
周代捕鱼有进一步发展,捕捞工具已趋多样化,有、九罭、汕、罣䍡、罶、钓具、笱、罩、罾等多种,可归纳为网渔具、钓渔具和杂渔具三大类。此外,还创造了一种叫罧的渔法,是将柴木置于水中,诱鱼栖息其间,围而捕取。成为后世人工鱼礁的雏型。由于捕捞工具的改进,捕捞鱼类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据《诗经》记载,当时捕食的有鲂、𫛎、鳏、鳢、鲿、鲨、鲤、鰋、鳣、鲔、鲦、鲟、嘉鱼等10余种,这些鱼有中小型的,也有大型的,分别生活于水域的中上层和底层。到春秋时代,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开始使用铁质鱼钩钓鱼。铁鱼钩的出现推动了钓鱼业的发展。近海捕鱼这时也有很大发展,位于渤海之滨的齐国,因兴渔盐之利而富强。周代开始对捕鱼实行管理,渔官称䲣人。 据《周礼》记载,䲣人有“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已形成一支不小的管理队伍,䲣人的职责除捕取鱼类供王室需用外,还执掌渔业政令并征收渔税。为保护鱼类的繁殖生长,这时还规定了禁渔期,一年之中,春季、秋季和冬季为捕鱼季节,夏季鱼类繁殖,禁止捕捞;对破坏水产资源的渔具和渔法,同样也作了限制。
汉代随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捕鱼业较前代更盛。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楚、巴、蜀、广汉都是重要的鱼产区,市上出现大量商品鱼。捕捞技术也有进步,唐代徐坚《初学记》引《风俗通》说,罾网捕鱼时已利用轮轴起放,这是最早的使用机械操作。王充《论衡·乱龙篇》说,当时使用一种模拟鱼诱集鱼群以使上钩,为后世拟饵钓的先导。
魏晋至南北朝,黄河流域历遭战乱,捕鱼业衰落,在长江流域,东晋南渡后经济得到开发,渔业也在相应发展。郭璞《江赋》描述长江捕鱼盛况说:“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或商”。这时出现了一种叫鸣根的声诱鱼法,捕鱼时用长木敲击船板发出声响,惊吓鱼类入网。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出现一种叫沪的渔法,渔民在海滩上植竹,以绳编连,向岸边伸张两翼,潮来时鱼虾越过竹枝,潮退时被竹所阻而被捕获。随捕鱼经验的丰富,对鱼类的洄游规律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唐代的主要鱼产区在长江、珠江及其支流,这时除承用前代的渔具、渔法外,还驯养鸬鹚和水獭捕鱼。这是捕捞技术中的新发展。唐末,诗人陆龟蒙将长江下游的渔具、渔法作了综合描述,写成著名的《渔具诗》,作者在序言中,对各种渔具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作了概述,并进行分类。
宋元明清时期以海洋捕捞为主,出现了捕捞专一经济鱼类的渔业,捕捞海域逐渐由近岸向外海扩展,同时出现了不少新的渔具和渔法。
宋代随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开发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大量经济鱼类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浙江杭州湾外的洋山,成为重要的石首渔场,每年三四月,大批渔船竞往采捕,渔获物盐腌后供常年食用,也有的冰藏后运销远地。马鲛鱼也是重要的捕捞对象。使用的渔具有大莆网和刺网等。淡水捕捞的规模也较前代为大,马永卿《嬾真子》载,江西鄱阳湖冬季水落时,渔民集中几百艘渔船,用竹竿搅水和敲鼓的方法,驱赶鱼类入网。在长江中游,出现空钩延绳钓,它的钓钩大如秤钩,用双船截江敷设,钩捕江中大鱼。竿钓技术也有进步,邵雍《渔樵问答》把竿钓归纳为由钓竿、钓线、浮子、沉子、钓钩、钓饵六个部分构成,这与近代竿钓的结构基本相同。这 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辽国,开始冬季冰下捕鱼。
明代海洋捕捞业继续受到重视,明初和明代后期,因海禁影响,生产遭到破坏,但海禁开放后,海上捕鱼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捕捞对象仍是石首鱼,生产规模比前代更大。王士性《广志绎》说,每年农历五月,浙江宁波、台州、温州的渔民以大渔船往洋山捕石首鱼,宁波港停泊的渔船长达10里。这时渔民已观测到石首鱼的生活习性和洄游路线,捕捞时先用竹筒利用石首鱼在生殖期发声的习性探测鱼群,再用网截流张捕。到明代后期,沿海因受倭寇侵扰,政府建立渔船罟朋制度,组织渔民下海捕鱼。这时出现大对渔船,以两艘船为一生产单位,其中 一艘称网船,负责下网起网,另一艘称煨船,供应渔需物资、食品及贮藏渔获物。由于用两艘船拖网,可使网口张开,获鱼较多,发展成浙江的重要渔业。
清初,广东沿海开始用双船有环围网捕鱼。围网深八九丈、长五六十丈,上纲和下纲分别装有藤圈和铁圈,贯以纲索以为放收。捕鱼时先登桅探鱼,见到鱼群即以石击鱼,使惊回入网。这是群众围网捕鱼的起始。此后,浙江沿海出现饵延绳钓,钓捕带鱼及其他海鱼,渐次发展成浙江的重要渔业之一。内陆水域捕鱼也有发展,太湖捕鱼所用渔船多至六桅。在边远地区,一些特产经济鱼类资源也得到大量开发利用,主要的有东北地区乌苏里江的鲑鳟,云南抚仙湖的𩾌白鱼。
清末,西方的工业捕鱼技术开始传入中国,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苏南通实业家张謇,会同江浙官商,集资在上海成立江浙渔业公司,向德国购进一艘蒸汽机拖网渔船,取名“福海”,在东海捕鱼生产。这种安装动力机器的渔船,在航行上不再依靠风力,在生产操作上借助机械的传导,提高了生产效率。自“福海”以后,中国的机船逐渐增多,开始替代古老的风帆渔船生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