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鰀”、“鯶”、“𩸩”,亦稱“草魚”、“草𩸩”。體長,亚圓筒形,體色青黄,以水草爲食,易於人工養殖。《集韵·上緩》:“鰀,魚名。或作鯇、鯶。”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鯇魚》:“鯇,郭璞作鯶。其性舒緩,故曰鯇,曰鰀,俗名草魚,因其食草也。”清·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類》:“鯶,可食,形長身圓,頗似青魚,而色微灰,江湖中處處有之,食草,亦謂之草魚。又作鯇。”《建昌府志·物產·鱗之屬》:“𩸩魚,即草魚。”《常德府志·物產》:“𩸩,其形似鯉,青黑色,土人畜於池,飼以草,又名草𩸩。”按:“鯇”、“𩸩”二字音義均同,“𩸩”當爲“鯇”之異體。